
聲音
隨著我國對外開放的步伐逐漸加大,金融開放的節奏也日益加快。
在此前召開的“第十四屆陸家嘴論壇”上,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局長李云澤曾表示,在財富管理、綠色金融、養老健康、資產管理等領域,熱忱歡迎經營穩健、資質優良的外資機構來華展業,鼓勵符合條件的外資機構參與各類業務試點。
面對更多的發展機遇,外資銀行如何更好地發揮優勢深耕中國市場?
澳大利亞和新西蘭銀行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澳新銀行”)機構銀行集團總裁馬偉霖(Mark Whelan)認為,作為外資銀行,要找準適合自己的發展定位。早在2017年,澳新銀行便調整了其在亞洲五個市場的經營策略,專注于機構銀行金融,這使得該行得以重新調配資源,并成就了近期該行在機構銀行業務領域的穩健增長。
近日,馬偉霖再次來到中國,這也是新冠疫情之后他首次訪華。澳新銀行如何看待中國市場機遇?外資銀行應該怎樣找到適合自己的布局策略?如何定位下一步的發展重點?就這些問題,《中國經營報》記者專訪了馬偉霖。
回歸初心
《中國經營報》:早在2017年,澳新銀行就將包括中國在內的亞洲五個市場的財富管理與零售銀行業務出售,專注于發展在亞洲的機構銀行金融業務。轉型6年來,中國的機構銀行業務發展態勢如何?
馬偉霖:首先要強調的是,2017年的戰略調整不僅針對中國內地市場,還包括新加坡、中國香港、中國臺灣和印度尼西亞的零售及私人銀行業務。
我們調整亞洲業務戰略重心的一個最重要原因是為了回歸本源。此前我們涉及了過多的非核心業務領域,希望通過在亞洲的精簡戰略布局,以集中資源專注在我們擅長的機構銀行業務領域,為客戶提供更好的服務。
事實上,澳新銀行在1986年就已經獲得了在中國展業的牌照,從代表處開始穩扎穩打,目前是唯一一家在中國本地注冊的澳大利亞銀行。作為澳大利亞在華最大的投資企業之一,澳新銀行深耕中國市場近40年,已經和很多大的企業和金融機構形成了長期互信的關系。
業務調整后,我們更專注于服務中國的大型企業、跨國公司以及金融同業。我們與這些企業的合作不僅發生在中國,而是遍布我行全球網絡,我們可以為這些企業提供貿易融資、外匯、大宗商品交易、貸款和現金管理等專業金融服務。
經過近年的調整后,目前我們重新找到了適合我們的發展步調。澳新銀行(中國)有限公司2022年數據顯示,我行在2022年實現了強勁的業務增長,其中營業收入(不包括資本轉換收益)增長46%,且在2023年上半年延續了良好的勢頭。
《中國經營報》:在亞洲的業務專注于企業金融后,澳新銀行看到了哪些行業的機遇,具體布局在哪些領域?
馬偉霖:簡化戰略實施后,我們在亞洲的經營回歸了初心,專注于機構銀行業務。澳新銀行創立于1835年,至今已有188年的歷史,一直是澳大利亞銀行中比較重視國際業務發展的銀行,這與我行的歷史有關。成立之初我行就是一家做跨境貿易融資的銀行,彼時,英國、歐洲等地出口需求大,澳洲地區進口意愿強,貨物流動的背后是資金流動的需求,因此國際業務就成了澳新銀行的傳統、且非常擅長的業務,是刻在我們DNA中的。
從行業看,我們重點關注食品及農業、通訊、汽車、航運、資源能源等。
從澳新銀行的客戶情況看,很多中國企業的業務不局限在中國,而是更多地走向世界各地開展貿易和投資。在此過程中,企業的諸多需求與我們的業務是高度契合的。
不僅如此,我們注意到更多客戶有了綠色和可持續發展投資管理需求、減碳需求,尤其在清潔能源、太陽能、風能等領域,中國有非常大的研發能力和生產力,未來合作空間巨大。
千億澳元的目標
《中國經營報》:澳新銀行如何看待可持續發展融資?
馬偉霖:澳新集團層面設立了于2030年年底之前在全球范圍內完成1000億澳元的資金投放,用于支持客戶可持續發展融資的目標。這是一個面向全球性的目標。
隨著全球向凈零排放的加速,我行的許多客戶亦在積極推進低碳目標,將企業可持續發展目標與融資行為相結合,期望銀行提供可持續金融相關的產品與服務。因此,我行持續推進產品創新并配備資源,有選擇性地對符合低碳環保和可持續發展標準的企業和項目予以融資支持。
在此過程中,我們會與許多銀行或金融同業展開緊密合作。也就是說,我們的1000億澳元可能會撬動更多的資金。
在綠色金融方面,我們重點關注的行業和領域包括全球可再生能源和清潔交通產業鏈客戶,支持所有企業基于科學減碳目標的融資,支持“碳減排”行業客戶的轉型戰略和計劃,支持某些特定行業(如農業、食品行業)的企業所在行業實質性較高的可持續發展議題掛鉤的融資等。
我們現有的與可持續發展和綠色相關的產品主要是綠色債券、綠色信貸、碳交易和采購等。這些產品不僅應用在澳洲,還包括亞洲、美洲、歐洲。在產品創新方面,2022年我們在中國已開發可持續發展掛鉤保函。在未來,我們也將繼續推進更多的綠色、可持續金融產品的落地,包括綠色保函、綠色及可持續發展掛鉤貿易融資和可持續發展掛鉤衍生品等。我認為,未來的大多數產品都會被賦予綠色的元素。
《中國經營報》:在綠色發展方面,中國提出了“3060”目標。基于此,澳新銀行有哪些具體布局?
馬偉霖:在中國“3060”目標下,我們看到了非常大的機會。面對“3060”這一明確目標,很多中國的國有企業、大型私企都已經行動了起來,陸續制定了明確的綠色發展路徑。
支持我行核心客戶的低碳轉型和可持續發展目標,符合澳新集團的宗旨、價值觀與長期戰略規劃。舉個例子,2022年,澳新銀行作為委任牽頭安排銀行、可持續發展協調行及貸款行之一,與其他六家外資銀行共同參與吉利汽車為期三年總金額為4億美元的首筆可持續貸款。該筆貸款的資金將用于吉利汽車新能源汽車技術升級、車型研發及生產制造,推進吉利汽車新能源車相關技術的研發及應用。
中國的“3060”目標起到了轉型帶頭作用,企業在中國落地的綠色發展技術和進程,不僅影響著中國市場,現今的產品和技術還會被出口到更多國家和地區,這對全球其他國家也非常重要。
《中國經營報》:在助力企業綠色發展過程中,澳新銀行是如何與金融同業展開合作的?
馬偉霖:中國綠色金融的業務體量比較大,因此我們有很多機會參與其中。談及我們的優勢,不得不提的是由于澳新銀行在此前深耕于綠色和可持續發展融資領域,在澳新集團現有的國際網絡中,我們可以探索積累綠色和可持續金融的國際最佳實踐并從中學習和回饋,協助國內市場客戶建立符合國際標準的綠色/可持續融資框架并獲得外部評估認證,可以在境內外金融市場發行可信度高的貼標綠色/可持續金融交易。為鼓勵相關業務的開展,對于實施符合我行標準的綠色或可持續發展金融交易可進行價格導向的傾斜,享受利率優惠。
《中國經營報》:在中國,澳新銀行如何看待與其他外資銀行的競爭關系?
馬偉霖:我想將我們的優勢總結為三方面,一是我們有高質量的產品;二是我們有非常專業的團隊,且忠誠度比較高;三是我們的規模大到剛好可以覆蓋我們客人的業務需求,卻又小到可以敏捷地做出反應,并為我們的客戶提供更專屬、靈活的產品和服務。目前,我們的業務網絡覆蓋全球30個市場,除了在澳大利亞、新西蘭、亞太地區,還包括美國、歐洲等地;我們可以利用全球化業務網絡、豐富的產品與長期風險管理經驗,在中國市場最大限度地發揮自身的業務優勢。
布局金融市場
《中國經營報》:近年來,我國對于外資金融機構的開放程度日益擴大,澳新銀行怎樣看待中國的機遇?
馬偉霖:除了此前提到的可持續發展機遇,我行非常看好在中國金融市場方面的機會。目前,澳新銀行在中國金融市場方面的布局包括利率及匯率類交易、上海黃金交易所和上海期貨交易所的交易、外匯期權、信用債、銀行的資產負債管理等。同時,我們也在謀求獲得其他牌照,以便支持我們的客戶進行投資。
另外,中國貿易融資方面的機會非常大。從實際情況看,中國的產業轉型升級態勢明顯,正在從那些低附加值的產業轉向高附加值的產業。在這個過程中,雖然貿易的內容或者內涵可能有所改變,但貿易本身依然在發展,為其配套的金融產品會有所升級。
《中國經營報》:對于下一步在中國的發展,澳新銀行有哪些新目標?
馬偉霖:作為外資銀行,我們在中國深耕近40年,在諸多業務方面占據優勢。比如我們是上海黃金交易所中9家外資銀行會員之一,我行為上海黃金交易所銀行間詢價市場嘗試做市商,黃金業務近年來有顯著增長;另外,我行于2023年3月剛剛獲得了人民幣美元外匯即期、遠期和掉期嘗試做市機構牌照。隨著中國對外資金融機構在華展業限制的放開,我們有更多機會參與中國市場。
《中國經營報》:近年來,中國對外開放步伐加大,期貨、基金和證券公司等的外資持股比例限制逐步取消,針對這些機遇,澳新銀行是否有布局計劃?
馬偉霖:澳新銀行是澳大利亞在華最大的投資企業之一,澳新集團致力于更多地滿足客戶不斷增長的金融服務需求,并為他們拓展海外業務提供有力支持。因此,我們的業務布局其實是緊跟客戶和市場需求走的。在此過程中,我們會投入更多資源不斷優化產品和業務流程,利用在全球積累的領先經驗,國內與海外聯動,更好地為客戶提供服務。
老板秘籍
1.澳新銀行看到了哪些行業的機遇?
從行業看,我們重點關注食品及農業、通訊、汽車、航運、資源能源等。
從澳新銀行的客戶情況看,很多中國企業的業務不局限在中國,而是更多地走向世界各地開展貿易和投資,在此過程中,企業的諸多需求與我們的業務是高度契合的。
不僅如此,我們注意到更多客戶有了綠色和可持續發展投資管理需求、減碳需求,尤其在清潔能源、太陽能、風能等領域,中國有非常大的研發能力和生產力,未來合作空間巨大。
2. 澳新銀行有哪些新目標?
作為外資銀行,我們在中國深耕近40年,在諸多業務方面占據優勢。比如我們是上海黃金交易所中9家外資銀行會員之一,我行為上海黃金交易所銀行間詢價市場嘗試做市商,黃金業務近年來有顯著增長;另外,我行于2023年3月剛剛獲得了人民幣美元外匯即期、遠期和掉期嘗試做市機構牌照。隨著中國對外資金融機構在華展業限制的放開,我們有更多機會參與中國市場。
簡歷
馬偉霖,畢業于皇家墨爾本理工學院,獲得會計學士學位以及稅務研究生學位。擁有近30年銀行業從業經歷并且在亞洲市場、機構銀行業務、企業銀行業務和商業銀行業務等領域有著豐富經驗。
馬偉霖于2004年11月加入澳新銀行集團,擔任澳新銀行市場部銷售總監一職,并于2005年出任澳新銀行市場部聯合總監,于2007年出任澳新銀行亞洲機構銀行業務總監。隨后,馬偉霖擔任過澳新銀行澳大利亞首席執行官、澳新銀行澳大利亞企業及商業銀行業務總監、澳新銀行位于中國香港之機構銀行、商業銀行及私人銀行業務總監等職位。
2016年出任澳新銀行集團機構銀行集團總裁。作為澳新銀行集團機構銀行集團總裁及集團管理委員會成員,馬偉霖先生負責澳新銀行全球機構銀行業務,業務范圍覆蓋澳大利亞和新西蘭、亞太地區、歐洲、美洲和中東地區等30個市場。
馬偉霖是澳大利亞會計師公會成員,同時也是金融財政協會、澳大利亞金融市場協會及澳大利亞公司董事協會會員。
深度
以更專注的姿態鏖戰中國市場
隨著中國持續深化制度型開放,金融領域一系列開放新措施法規紛紛落地。
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局長李云澤表示,將繼續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并舉,穩步推進金融業高水平對外開放,持續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將始終堅持金融對外開放不動搖,對外開放是我國長期堅持的基本國策,金融業開放的大門只會越開越大。
機遇之下,如何找準自身的發展定位是外資銀行需要思考的。
記者注意到,近年來,更多的外資銀行調整著自身的經營策略。如2021年4月,花旗宣布在全球范圍內對個人銀行業務進行戰略調整和轉型,在亞洲、歐洲、中東和非洲,后又宣布在墨西哥,共計14個市場退出個人銀行業務,包括中國大陸市場;2018年~2019年期間,德意志銀行削減了企業和投行業務方面的人員和支出,并表示會專注于全球融資和資金管理的解決方案。
作為澳新銀行的“老兵”,馬偉霖是在2016年2月被任命為澳新銀行集團機構銀行集團總裁,正經歷了2017年澳新銀行對亞洲五個市場財富管理與零售銀行業務的縮減。
回想當年,馬偉霖依然感慨那是一個非常艱難的決定。“最關鍵是要與員工和客戶做好溝通,要以尊重為前提,對公司戰略、業務調整做到公開透明。”
不過,在馬偉霖看來,“瘦身”也是必須的環節。他認為,正是得益于此前的“審時度勢”,如今的澳新銀行已經整合到了比較理想的方式,以更輕便的布局,迎接更多的機會與增長。
雖然部分外資銀行依然在調整全球的經營策略,但從原中國銀保監會公布的一組數據看,外資銀行在中國的布局沒有放松:截至2022年年末,外資銀行在華共設立了41家外資法人銀行、116家外國銀行分行和135家代表處,營業性機構總數911家,外資銀行總資產達3.76萬億元。
對于中國市場,外資銀行更多是充滿期待的。正如馬偉霖所說,規模大到剛好可以覆蓋客人的業務需求,卻又小到可以敏捷地做出反應,以便為客戶提供更專屬、靈活的產品和服務,是外資銀行更為合適的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