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TFX國際:離岸人民幣再次逼近7.0關口,美元指數的反彈何時能結束?
ATFX國際:2月24日,離岸人民幣大漲0.89%,最高觸及6.9828,逼近7.0整數關口。主要驅動力并非來自于人民銀行貨幣政策,而是來自于美元持有者信心的增強。進入2月份以來,美元指數持續反彈,截至目前,累計漲幅已超4%,市場價站在105關口之上。美元持有者信心增強的主要原因是美國宏觀經濟數據表現強勁,尤其是旺盛的非農就業報告和持續下降的CPI增速。2月3號公布的非農就業報告,新增就業人口51.7萬人,遠高于前值的22萬人,美元指數當天猛烈上漲1.23%。勞動力市場表現越強勁,美聯儲就越有底氣繼續加息,因為他們會認為更高的利率不會導致經濟衰退。2022年6月至今,美國CPI增速從9.1%跌至6.4%,基本每個月下降0.34%。這表明緊縮貨幣政策起到了遏制高通脹的作用。由于美聯儲的遠期通脹目標是2%,而一月份的CPI增速遠高于這一目標,美聯儲仍有足夠的理由進行加息。上述邏輯主導市場的情況下,美元指數有可能進一步走高。
▲ATFX圖
利多離岸人民幣的因素同樣存在。比如中國巨額的貿易順差,2022年的四個季度,貿易順差額分別為888億美元、774億美元、1443億美元、1068億美元,累計約4173億美元。由于強制結匯制度的存在,每個季度的貿易順差額會變成銀行間市場強有力的人民幣買入力量。這對于穩定離岸人民幣幣值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其次是人民銀行的穩健貨幣政策。雖然一年期和五年期的LPL利率屢次被調降,但是單次挑調降的幅度和多次調降的頻率都比較低,對離岸人民幣幣值的負面沖擊比較有限。美聯儲停止加息的時間點向后推移,雖然短期內會導致美元指數持續走強,但隨著停止加息時間點的不斷清晰,這種提振作用將逐漸消失。長短期美債的收益率倒掛臨界期限已經縮短至六個月,這意味著在今年上半年之前,美聯儲將終止加息。
技術角度看,離岸人民幣的漲勢具有顯著的加速特征。均線系統中的短期和中期均線已經被向上突破,目前僅有長期均線對市場價格形成壓制,如果長期均線也被突破,美元的空頭持有者信心將遭受重創。屆時,離岸人民幣一波猛烈上漲在所難免。
下周五21:30,美國勞工部勞動統計局將公布美國二月份的非農就業報告。如果最終結果顯示,美國勞動力市場依舊非常旺盛,那么美元指數延續前期反彈走勢的可能性將大大提高。反之,美元指數的反彈有可能將戛然而止。
ATFX風險提示、免責條款、特別聲明: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以上內容僅代表分析師個人觀點,不構成任何操作建議。請勿將本報告視為唯一參考依據。在不同時期,分析師的觀點可能發生變化,更新內容不會另行通知。
(責任編輯:王治強 HF013)
多元失衡致美國貿易逆差難瘦身來源:證券時報
[銳眼看市]
為了防止“制造業空洞化”所產生的國內供求更嚴重的失衡,近年來美國政府加大了海外制造業向國內重新聚集的政策導引力度,只是美國國內較高的勞動力價格以及不菲的土地要素供給成本等客觀上抑制了制造業回歸的增量效果。
張銳
美國商務部日前公布的最新數據顯示,2022年美國出口額增加4531億美元,進口額增加5561億美元,兩者相比產生貿易逆差1030億美元,增幅達到12.2%。受到年度進出口量提升的影響,至2022年美國出口總量疊加至3.01萬億美元,進口總量疊加至3.96萬億美元,最終美國貿易逆差總量達到9481億美元,抵達歷史最高水位。
從年度逆差推升因素看,通貨膨脹尤其是原油價格盤踞高位對美國逆差的進一步擴大起到了直接發酵作用。數據顯示,2022年美國通脹升至40年的新高,其中國際市場原油價格雖出現小幅收跌,但依舊高居于80美元/桶左右,而當年,美國原油(含燃料油)出口僅增加75億美元,原油及其他石油產品進口卻增加了777億美元。另一方面,被新冠疫情、地緣政治所破壞的全球供應鏈在2022年出現修復與重建趨勢,但發展預期仍不十分明朗,為防止供應鏈斷裂的風險再現,美國零售商抓緊補充庫存,從而拉動了進口;再者,2022年美元升漲8.2%,展現出的購買力顯著增強,同時全球通脹提升了人們的未來消費預期,美國國內消費者借美元升勢進行擴大消費與提前購物的行為獲得刺激,而與此同時,美元上漲也提高了美國出口產品價格,其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周期性走弱,兩相對比,進口大于出口就成為必然。
只是值得思考的是,美國進出口逆差絕對不是一個臨時性或者短期性的貿易生態,從首發至今已經持續了51年之久,期間除了1973年和1975年兩年外,其余年份都出現了貿易赤字,且逆差規模逐漸擴大,而唯一不同的是導致逆差的階段性原因千差萬別,且前一年度逆差的作用力到了下一年度可能蕩然無存,甚至反轉為美國貿易出口的推動力,因此,從年度時間窗口觀察美國貿易逆差的根由也只能得到不同的碎片化答案,試圖獲得更具實質和更為完整的因果之解,恐怕必須深入到國際化分工背景、全球貨幣化場景以及特定的經濟運動情景中去仔細求證。
首先,任何一國對外貿易都是在國際分工網絡中展開的,美國貿易逆差是其國內產業在全球化配置中失衡的重要鏡像。自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日益深化的國際分工不僅帶來了產業資源在空間地域上的位移,如大量制造業從最發達國家轉移到了新興發展中國家,而且引起了產品之間的深度裂變與重新嫁接,如諸多產品的生產鏈構成了發達國家從事技術創新和產品設計同時發展中國家則承擔生產制造,而在這種分工矩陣的重組中,作為當時世界上最發達的國家,美國產業結構所接受到的洗禮最為深刻,其中不僅一些勞動密集型制造業如紡織業、服裝業、制鞋業等轉移到了其他國家, 而且一些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的制造業如鋼鐵業、汽車業以及電子產品等也逐步向國外轉移,由此帶來了美國制造業的萎縮與斷層,自我供給不足的情形下,美國從此走上貨物進口的依賴之路,貿易數值也愈來愈朝著出口赤字日益放大的方向傾斜。
為了防止“制造業空洞化”所產生的國內供求更嚴重的失衡,近年來美國政府加大了海外制造業向國內重新聚集的政策導引力度,只是美國國內較高的勞動力價格以及不菲的土地要素供給成本等客觀上抑制了制造業回歸的增量效果,市場總供給也沒有出現太大的變化;另一方面,作為產業國際性流動的一個重要方向,更多的企業不得已尋求在相對安全或者風險較小的國家和地區進行投資,并通過本土化、綠地化方式實現深度融合,以有效規避越來越嚴重的貿易保護主義沖擊,這樣,那些被美國限制或者阻擊的重點國家最終對美提供的出口其實并沒有受到影響。以中國為例,去年對外非金融類直接投資增長7.2%,其中制造業領域投資增長22.4%,占比近兩成,這些看上去并非在中國本土的制造企業,其實所形成的出口增量也都會記于中國貿易賬下,中國作為美國最大貿易逆差的來源國多年沒有移動就是源于這個道理。由此不難發現,美國貿易逆差的經久難逆且日益放大,其實就是全球產業不斷分工洗牌的直接結果。
其次,任何一國的對外貿易都是在特定的國內經濟模式中發生的,美國貿易逆差反射出了其國內儲蓄與消費、儲蓄與投資的雙重失衡真相。就美國而言,“高消費低儲蓄”乃其典型的經濟結構特征,按照美國經濟分析局的數據,自1965年達到24.9%的最高點后,美國儲蓄率在接下來的數十年內就進入不斷下降的通道,目前3.3%的儲蓄率在全球主要經濟體中屬于最低;與此同時,美國人均高收入水平也沒有幾個國家可與其相提并論,美國政府也一直在鼓勵低儲蓄和借錢消費,超過80%并居主要西方國家之首的美國消費率至今沒有任何改變。低儲蓄與高消費的失衡需要依靠對外貿易來彌補,即只要消費超過儲蓄的力量存在,就必然形成對進口的持續強力拉動,由儲蓄赤字而產生的貿易赤字也得以顯化與固化。
從經濟學上講,儲蓄可以轉化為消費(S-C),也可轉化為投資(S-I),而且在儲蓄轉化結果上消費與投資存在著“擠出效應”,即在消費占有更多儲蓄資源的前提下,必然出現儲蓄-投資的失衡,于是,作為經濟前行重要馬車的投資就嚴肅地擺在了美國政府面前,也由此衍生出了一個重要的邏輯話題——舉債融資,而在國內借款所能滿足投資需求十分有限的情況下,美國政府便走上向海外國家籌款的不歸之路,財政赤字也如同雪球般越滾越大。根據國民收入恒等式:(X-M)=(S-I)+(T-G)(X為出口,M為進口,S為私人儲蓄,I為私人投資,T為稅收收入,G為政府支出),將等式變形即可得到:財政赤字+儲蓄赤字=貿易赤字,看得出,如同儲蓄赤字催生了貿易赤字那樣,財政赤字也可為貿易赤字輸血供氧,儲蓄赤字與財政赤字聯袂組成了貿易赤字的左膀右臂。
第三,任何一國的對外貿易都是以貨幣交換為媒介,美國貿易逆差折射出的是美元與非美貨幣之間絕對失衡的具象。掃描全球,美元不僅是國際貿易結算與匯率交易的最主要工具,也是全球投資與融資的最核心貨幣,同時還是各國重要的儲備性資產,并且美元能夠全球自由流動,比較而言,任何一只非美貨幣無論是普及認可程度還是作為媒介的交易支付的可及性以及作為儲備資產的公信力都要遜色很多,并且不少還需要美元進行背書,也正是仰仗著本幣的不可一世,美國才可以對外任性發債;雖然貿易赤字讓美元流出了不少,形式上代表著美國財富面值的損失,但同時讓產品出口國持有更多美元等于就是增大其采購美債的能力,進而支持美國順暢發行國債并令美元回流至國內,期間美國付出的只有微不足道的美元印刷費,而收獲到了更多的出口國廉價的商品,同時美元回流也讓美國貿易逆差具有可持續性與非風險性,更使美國貿易逆差獲得了系統增長的傾向。
動態地觀察,美國貿易逆差的歷史其實就是一部美元霸權史的映射,或者說美元霸權就是美國貿易逆差的制度性基礎。以布雷頓森林體系解體為分界線,之前長達百年中美國一直以貿易順差示人,但自1971年美國出現了1.52億美元的首次貿易逆差后便至今持續只增不減。作為一段金融歷史的留存,布雷頓森林體系下美元與黃金掛鉤,使得美國發行美元的行為受到不小約束,但布雷頓森林體系解體后,美元脫離黃金進入自由狀態,代表美國可以根據自己所需隨意發行美元和創造信用,而且布雷頓森林體系解體后美元的國際貨幣地位不僅沒有受到任何削弱,還與石油捆綁,形成“石油美元”,并開始影響著大宗商品價格,最終,美元“一幣獨大”的霸主地位不僅讓美國對外舉債變得肆無忌憚,也持續而有效支持了美國成功挽回因貿易逆差而產生的“損失”,由此也出現了美國貿易逆差擴大與美元霸權伸展在時間上同步的有趣現象。
(作者系中國市場學會理事)
本報專欄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特此說明。
國際原油期貨結算價小幅收跌國際原油期貨結算價小幅收跌。WTI 4月原油期貨結算價收跌0.64美元,跌幅0.84%,報75.68美元/桶。
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預計,本季度全球石油市場將陷入供應過剩,同時下調需求前景,上調非OPEC供應預估。根據OPEC的最新月度報告,其將第三季度原油產量預測下調124萬桶/天,至2,827萬桶/天。這比OPEC 13個成員國7月的產量低了約57萬桶/天。OPEC位于維也納的研究部門將本季度全球原油需求預期下調72萬桶/天,同時上調非OPEC供應預期52萬桶/天。預計本季度原油消費均值為9993萬桶/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