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圳擬推共有產權住房 售價按照土地出讓時市場參考價格的50%左右確定
深圳市住房和建設局、深圳市司法局發布關于公開征求《深圳市共有產權住房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意見的通告,其中第二十條售價指出,共有產權住房項目的銷售均價綜合考慮本市住房困難居民經濟承受能力、經濟社會發展狀況、物價變動水平等因素,按照土地出讓時市場參考價格的百分之五十左右確定。單套住房銷售價格根據項目銷售均價,結合樓層、朝向等因素確定。第二十一條產權份額指出,購房人產權份額按照項目銷售均價占市場參考價格的比例確定,原則上不低于百分之五十;其余部分為政府產權份額。同批次銷售的同一項目的產權份額相同。購房人產權份額和政府產權份額應當在配售通告、買賣合同中明確。
方盛制藥:2022年歸母利潤同比預增299.77%-356.88% 轉讓子公司股權獲投資收益約1.84億元方盛制藥1月17日公告,預計2022年年度實現歸母利潤2.8億元-3.2億元,同比增加299.77%-356.88%。報告期內,公司確認轉讓子公司佰駿醫療36.8%股權的投資收益約1.84億元。報告期內,制藥板塊業績穩步增長;中藥方面,小兒荊杏止咳顆粒、強力枇杷膏(蜜煉)/露等產品的銷售收入同比增長均超過170%;化藥方面,依折麥布片、奧美拉唑腸溶片、厄貝沙坦氫氯噻嗪片等產品的銷售收入同比增長140%以上。此外,“338工程”中大部分產品均呈現穩健增長態勢。
報告期內,公司子公司佰駿醫療因增加外債借款、匯兌損益及計提減值準備等事項影響,虧損增加至7956.09萬元,同比增加虧損6364.71萬元,預計影響公司2022年歸屬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凈利潤-2725.06萬元。
去年4季度銀行理財存續規模環比降超2萬億!理財市場謀變:機構主推“低波”穩健產品每經記者 張祎??趙景致????每經編輯 廖丹????
1月17日,《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從普益標準獲悉,據其最新統計,在多重因素影響下,2022年4季度,銀行理財市場存續規模大幅下降,從2022年3季度的28.96萬億元降至26.65萬億元,環比降幅達7.96%,降幅規模超2萬億元。
“銀行理財存續規模下降主要來自于個人理財存續規模的大幅下跌。”普益標準最新發布的一期銀行理財發展簡報顯示,2022年4季度,個人理財存續規模下降約1.9萬億元。
該簡報指出,2022年11月以來,理財產品凈值出現大幅波動,隨著恐慌情緒迅速在投資者間蔓延,市場出現“踩踏式”贖回現象,并以此轉向流動性和安全性更高的現金管理類理財或銀行存款。
值得一提的是,每經記者注意到,為吸引個人理財投資者,低風險、低波動理財產品近期正被理財機構主推,理財新發產品朝更穩定的產品類型傾斜,如攤余成本法估值理財產品、偏存款類理財產品及現金管理類理財產品。
隨著資管新規過渡期正式結束,2022年的銀行理財市場走向了全面凈值化。據銀行業理財登記托管中心發布的《中國銀行業理財市場半年報告(2022年上)》,截至2022年6月底,凈值型理財產品存續規模為27.72萬億元,占比達到95.09%。
在只涵蓋凈值型產品的統計口徑下,普益標準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4季度,銀行理財存續規模約為26.65萬億元,與2022年3季度相比,存續規模下降超2萬億元,并回落至2022年1季度水平。
值得注意的是,總體來看,相比2022年3季度,2022年4季度個人理財存續規模下降約1.9萬億元,而機構與同業理財存續規模下降約0.4萬億元,后者不足前者的四分之一。
普益標準分析稱,存續規模下降,主要源于贖回潮及產品到期兩方面原因:
一是2022年11月以來市場利率上行,債券價格下跌,導致部分銀行理財產品出現凈值回撤乃至發生“破凈”現象,個人投資者恐慌情緒加劇,并大幅贖回開放式理財產品;
二是2022年12月,封閉式產品到期規模增加,對銀行理財存續規模也產生了一定的沖擊。
普益標準表示,由于固定收益類理財底層資產主要配置債券等固收資產,受2022年4季度債市波動影響,該類型理財大部分出現凈值下跌現象,導致投資者大量贖回,并以此轉向流動性和安全性更高的現金管理類理財或銀行存款,這可能也是導致4季度居民存款大幅增加的原因之一。
從機構結構看,全國性理財公司理財存續規模出現了明顯下滑。
據普益標準統計,2022年4季度,全國性銀行及其理財子公司的理財存續規模環比下降超1.8萬億元。與此同時,城商行與農村金融機構(含理財子公司)的理財存續規模下降約5000億元,下降幅度相對有限。
不過,根據普益標準調研統計,在理財存續規模整體下降的背景下,仍有近10%的機構實現了理財規模的逆勢增長,增長規模合計超1000億元。
具體來看,在調研的130余家機構中,有14家機構管理規模逆勢增長,平均增長規模為74.60億元。
普益標準分析指出,上述機構之所以出現理財存續規模的逆勢上升,主要源于這些機構緊跟市場需求變化,加大現金管理類產品布局,大幅收縮了固收類、混合類產品規模。
從整體市場看,2022年4季度,固定收益類理財存續規模約11.1萬億元,相比3季度的13.4萬億下降近2.3萬億元;與此同時,具有避險屬性的現金管理類理財產品存續規模逆勢上升14.38%至5.99萬億元,相比3季度增加7500億元。
調研數據顯示,理財規模逆勢增長的機構現金管理類產品規模增長約2700億元,環比增長高達33.58%;固收類、混合類產品規模分別下降約1400億元、200億元,環比下降幅度分別為6.7%、23.68%。
普益標準還發現,在理財市場存續規模大幅下降的背景下,逆勢增長的理財機構更側重于布局個人理財。從客戶類別來看,這部分理財機構對客戶類型的調整幅度較大,其中針對個人投資者的理財產品規模增長1446.95億元,針對機構和同業的理財產品規模則下降402.56億元。
經過2022年的市場調整,銀行理財有何新變化?
每經記者從理財市場了解到,為吸引風險偏好較低的個人理財投資者,目前理財產品的確向著更穩定的類型傾斜,攤余成本法估值理財產品、存款類理財產品以及現金管理類理財產品被理財機構主推。
以中信理財為例,其推出的某固定收益類凈值型產品,業績比較基準為4.00%,投資周期一年,風險等級PR2,底倉主要投資優質非標、銀行間短融中票、PPN、交易所非公開公司債等信用債品種和少量同業存單。
此外,多家理財公司均相繼發布產品公告,新增以攤余成本法對產品進行估值的理財產品。每經記者注意到,有的理財機構推出的該類“低波”產品不久便售罄。
此外,為避免產品凈值較大幅度波動,理財機構以及理財經理近期也在開始大力推行偏存款類理財。
央行數據顯示,2022年,我國住戶存款增加17.84萬億元,創近年新高。
存款類產品成為低風險偏好投資者的最佳選擇。對于個人來講,我國的存款種類多種多樣,利率、期限、起存金額也各有不同,但存款利率較低。為了滿足部分投資者既想要收益比存款略好、又想要波動比較小的投資需求,有的理財公司推出了主投存款的理財產品。
此外,對于低風險偏好的投資者,流動性和安全性相對更高的現金管理類產品也受到理財經理的推薦。近日,在營業網點走訪時,有銀行工作人員就向每經記者表示,如果追求穩定,可以選擇“T+1”的現金管理類產品,不但靈活,而且每天有利息結算。
封面圖片來源:攝圖網-500470853
2月20日0—24時,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報告新增確診病例144例。其中境外輸入病例73例(上海27例,廣東20例,北京9例,廣西5例,四川5例,福建3例,天津1例,江蘇1例,重慶1例,甘肅1例),含7例由無癥狀感染者轉為確診病例(廣東3例,四川2例,江蘇1例,廣西1例);本土病例71例(內蒙古32例,其中呼和浩特市30例、包頭市1例、巴彥淖爾市1例;江蘇11例,其中蘇州市10例、無錫市1例;遼寧7例,均在葫蘆島市;廣東6例,均在深圳市;山西5例,均在晉中市;四川4例,均在成都市;云南4例,其中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3例、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1例;黑龍江2例,均在雞西市),含5例由無癥狀感染者轉為確診病例(云南3例,內蒙古1例,江蘇1例)。無新增死亡病例。新增疑似病例3例,均為境外輸入病例(均在上海)。當日新增治愈出院病例42例,解除醫學觀察的密切接觸者1039人,重癥病例較前一日增加3例。境外輸入現有確診病例883例(其中重癥病例1例),現有疑似病例3例。累計確診病例13472例,累計治愈出院病例12589例,無死亡病例。截至2月20日24時,據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報告,現有確診病例1724例(其中重癥病例10例),累計治愈出院病例101491例,累計死亡病例4636例,累計報告確診病例107851例,現有疑似病例3例。累計追蹤到密切接觸者1582455人,尚在醫學觀察的密切接觸者36791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