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去年8月一直到2016年年初,“中國股市動蕩拖累全球”的聲音便此起彼伏。然而,中國股市因春節長假而休市,全球股市仍舊一片狼藉,美歐日等市場呈現同步暴跌景象,且“新經濟”的風向標——科技股以及眾多未上市的高估值“獨角獸” 都紛紛遇冷。
截至北京時間2016年2月10日上午收盤,美股普跌,標普500指數收跌1.42%,至1,853.44點,創2014年4月以來最低;道指跌1.10%至16,027.05點;納斯達克收跌1.82%至4,283.75點,納指收創2014年10月以來最低。美國金融股和科技股的巨幅下挫震動市場。截至2月11日上午收盤時,上述普跌格局持續。
此外,截至北京時間2016年2月10日下午收盤時,日經225指數跌5.4%,報16085.44點;日本10年期國債收益率歷史上首次跌至零,為G7國家中首個;歐洲Stoxx 50指數跌1.6%,德國DAX指數跌1.3%。
從業30年的紐交所資深交易員Stephen Guilfoyle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其實不光是科技股,金融股、必需消費品類股、材料類股等幾乎所有板塊都在跌,我認為企業越來越難達到收益預期,這也導致投資者開始進行價值重估。我預計科技股等都會逐漸回歸更為合理的估值。” 某專注互聯網科技領域的美國對沖基金經理對《第一財經日報》表示,”美股尚未調整到位,2016年呈現回調格局是大概率事件,部分優質互聯網企業仍是2016年的投資主題。”他表示,早在2014年末,美股的CAPE約26,追溯至1881年以來,歷史上只有三次出現過比這高的情況。其中第一次是1929年大崩盤前,第二次是2000年千禧年泡沫破裂之前,第三次是2007年金融危機之前。而現在的CAPE數值仍然處于高位。諾獎得主、耶魯大學教授席勒(Robert Shiller)發明的周期調整市盈率(CAPE)是衡量估值高低的一個常用指標,即用股價除以10年收益均值。 科技股暴跌且不說風光不再的“獨角獸”,先來看看已經上市的大型科技股的遭遇。 由于2月是美股財報季,因此營收不及預期、開支卻高企不下的企業紛紛遭到了市場的拋棄。早在2月6日,linkedIn股價慘遭腰斬,暴跌42%; 表現更糟的還有可視化數據分析軟件供應商Tableau,當日股價跌了48%。 其實截至去年10月,linkedIn前五個季度的凈利潤就只有一個季度為正(僅300萬美元),其他四個季度都處于負區間。 某美股交易員對記者表示:“linkedIn掙錢不夠狠、增長不夠猛,投資人的信心和耐心有限,到了一定程度,高股價就支撐不住了。但信心破碎之后要重塑,難度很大,L形后要有非常牛的表現才行。” 然而,linkedIn似乎缺少的是想象空間,而市盈率(PE)的一部分便來自于對未來的預期。 如Facebook正在頻頻收購,談到當下最火的虛擬現實,Facebook就已經擁有了虛擬現實先驅Oculus。而linkedIn剩下的似乎只有裁員、削減預算來提高盈利。 其實,美股上市科技企業的裁員潮早已經拉開序幕。例如,此前雅虎宣布大裁員15%(約1600人),并關閉一些商業部門。 此前更是有投資機構人士認為,2016年美國IT企業預計會裁員33.3萬人,并給出裁員的公司名單和人數,這個名單上主要是些老牌公司,比如惠普、IBM、甲骨文、思科、雅虎、Juniper(網絡設備制造)、Yelp(美國消費點評網站)和F5 Networks(應用交付網絡提供商)等。 此外,更多大型、老牌科技企業的表現也差強人意。亞馬遜財報不及預期,股價一度在公布財報之時下挫26%;蘋果公司由于iPhone銷售增速不及預期,股價在財報公布時下挫6%,此后亦無止跌跡象;所幸微軟財報喜人,股價一度飆升5%,但此后又進一步下挫,原因是市場對其云計算業務的邊際收益遞減表示恐慌。 值得注意的是,上市科技企業的不濟將進一步對眾多排隊等待上市變現的巨額“獨角獸”造成打擊。從去年推特(Twitter)裁員8%開始,硅谷泡沫便逐步開始被戳破。有分析人士稱,“140多家估計過10億美元的獨角獸都憋著不敢上市,弱盈利跟高估值極度不匹配,怕被打出原型。” “獨角獸”遭遇寒冬說到“獨角獸”,即估值超過 10 億美金的初創公司,市場幾乎幾年來都在談論科技泡沫,而這一傳言在2015年達到了頂峰,部分初創企業估值達到了巔峰狀態,想當年Facebook以10億美元天價收購僅13人的 Instagram,這一價格就現在看來竟然已讓市場都覺得便宜。 近期被人熱議的高估值“獨角獸”無疑是優步(Uber),因為其估值已經超過了福特和通用。至今為止,優步還沒有公布財務回報。在持懷疑觀點的人士看來,就算沒有科技泡沫,但如果一些私營企業不控制其燒錢的速度,很可能會人間蒸發。 此外,要談“獨角獸”就離不開風險投資(VC)。Business Insider指出,也就在過去幾個月中,投資人開始變的局促不安,創業企業在融資方面遇到了更多難題,大型共同基金調降了一度高企的科技公司估值,如Dropbox。 75%接受調查的有限合伙人都表示,對于風投的投資節奏和初創企業估值表示擔憂,幾乎所有風投公司都預計“獨角獸”估值會進一步下滑,1/3預計會有顯著(significant)回調。同時,初創企業也在不斷裁員,并砍去失敗不成功的業務部分。 “‘獨角獸’企業的CEO們也該學學究竟什么是PE了吧。冷酷的事實告訴你們,30-40倍PE已經是很高的估值了。” 美國最著名的投資人之一、Benchmark 的合伙人Bill Gurley表示,當由低利率推動的巨額、流動性強的投資資金不斷投入到為數眾多的創業項目中而后又逐漸枯竭時,它影響到的不僅僅是虧錢的初創公司、舊金山的房地產市場,還會影響到那些營收依賴風險投資支持的一大批公司。 也有人不忘調侃,“當然這至少對于舊金山的租房者而言是個好消息,舊金山的房價終于可以降溫了。”舊金山此前可謂是初創企業的聚集地。 “重回2000”或夸大面對此番市場景象,所有人都在問——下一步會如何?言下之意便是,如2000年互聯網泡沫崩盤的慘劇會否重現? 《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先后采訪多位美國市場人士后發現,各界對于“互聯網泡沫2.0”崩盤的預期并不大,并認為近期的市場下挫是合理回調。也不乏觀點指出,美聯儲應該放慢加息的節奏,以防國內經濟情況進一步惡化。 從基本面情況來看,2000年美股互聯網泡沫時期,互聯網應用并不廣泛,客戶群體也并不像現在如此之巨,當時的概念要遠大于實際,不可與當前同日而語。一名經歷過互聯網泡沫的投資者對《第一財經日報》表示,2000年以及之前一段時期內,美股只要能夠沾上互聯網概念,股價都會沖上天,沒有人會去在乎基本面。但就從生活中來看,那時幾乎很少能夠用到互聯網。 此外,以納斯達克100為例,其總體PE僅為2000年巔峰期的1/3。換句話說,投資者的確花了高價為科技股買單,但他們獲得的回報也比15年前要多得多。 就整體回報而言,去年一年,Nasdaq100的表現優于整體市場回報。MarketWatch此前便指出,截至2015年11月,Nasdaq100漲幅達11%,而標普500漲幅僅為1.9%。此外,Nasdaq100的成分股收益也加速上升。當2000年泡沫巔峰期,相應成分股每股收益幾乎沒有任何上升跡象。 納斯達克100指數做為納斯達克的主要指數,其100只成分股均具有高科技、高成長和非金融的特點,可謂美國科技股的代表。從納斯達克100指數十大成分股來看,其主要為高科技企業,其中計算機行業的公司居多,權重最大的為蘋果,另外還包括微軟、Alphabet(谷歌母公司)、思科、英特爾等。 另一個與當年不同之處就在于分紅。2000年互聯網泡沫期間,眾多互聯網企業往往大肆揮霍現金以求擴大企業,而當前許多公司仍通過定期發放紅利的方式來回饋投資者。 如果說上市科技企業面臨的是一場技術性回調,那么“獨角獸”可能真的將面臨難局。Bill Gurley指出,有一批“獨角獸”可能會死于泡沫之中。“初創企業最好有個后備計劃以應對最壞的可能。當一切崩潰時,企業可以迅速地做出應對并能獲得盈利。” 主流觀點認為,“獨角獸”將在中短期內面臨四大主要趨勢或現狀: 1. 當年一批初創企業在進行最后一輪融資時都獲得了非常優惠的條件,當前投資人幾乎都催其清算或收緊融資條件,企業創始人和員工或將陷入窘境; 2. 燒錢過猛的初創企業可能會迅速消失,因為融資難度正不斷加劇; 3. 一波“人才并購”或者“獲取式聘用”(acqui-hires)已經來襲,大型企業在挖掘初創企業的人才; 4.薪資、獎金縮水,初創企業和大型科技企業都以“財政緊縮”的姿態向投資者證明——在蕭條時期,其對于財務支出持謹慎、負責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