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記者 郭婧婷 北京報道
過去一年,保險業面臨著挑戰,保費承壓,新業務價值下滑,代理人隊伍規模大幅下滑,作為資產負債雙輪驅動重要內核,投資表現成為險企比拼的重要項目。數據顯示,2021年,五大A股上市險企合計實現歸母凈利潤2159.58億元,其中,投資收益成為拉動凈利潤的主要支撐。
另一方面,疫情以來,“不確定性”已經成為資本市場的熱詞之一,如何在不確定中尋找確定性是保險的重要功能之一。
銀保監會數據顯示,保險資金投資債券、股票、股權三者的占比保持在近60%。截至2021年末,保險資金運用余額23.2萬億元,其中投資債券9.1萬億元,投資股票2.5萬億元,股票型基金0.7萬億元。
在穿越周期的過程中,這23萬億元險資的未來投向極具風向標意義。
投資收益拉動凈利潤保持正增長
2021年,五大A股上市險企合計實現歸母凈利潤2159.58億元,其中,中國平安(601318.SH)、中國人壽(601628.SH)、中國太保(601601.SH)、中國人保(601319.SH)、新華保險(601336.SH)分別實現歸母凈利潤1016.18億元、509.21億元、268.34億元、216.38億元、149.47億元。
2021年,除中國平安受對華夏幸福相關投資資產進行減值計提等調整的影響,歸屬于母公司股東的凈利潤同比下滑外,其余4家上市保險公司的凈利潤均保持了正增長。
過去一年,保險業負債端承壓,之所以能實現凈利潤正增長,投資收益功不可沒,成為險企凈利潤的重要來源。
《中國經營報》記者了解到,五家上市險企的投資收益率維持在5%左右,相較2020年,2021年投資收益率增速呈現1升1平3微降的局面,其中新華保險實現總投資收益576.21億元,同比增長23.5%。總投資收益率為5.9%,領跑其他四家險企。2021年,中國人保總投資收益率為5.8%,與2020年基本持平。
中國太保、中國人壽、中國平安總投資收益率分別為5.9%、4.98%、4%,同比下滑0.2%、0.32%、2.2%。
其中,中國平安投資收益率下滑,源于資本市場波動、市場利率下行以及減值計提增加等因素的綜合影響。
“啞鈴型”策略
面對超20萬億元保險資金余額使用,險企不約而同地選擇“啞鈴型”投資策略。
啞鈴策略即放棄腰部(平均表現)資產,配置兩端(極端表現)資產,選取風格差異較大的兩類投資產品進行組合,一端是低波動、低風險、回報穩定的資產類別(貨幣基金、可轉債、國債等),另外一端是高波動、高風險、回報具備超預期的資產類別。
具體而言,2021年,新華保險債權投資金額5772.14億元,在債權型金融資產投資方面,,新華保險持續配置長久期地方債、國債等利率債品種,同時靈活把握債券的交易性機會,進行波段操作;在股權型金融資產投資方面,則積極把握結構性機會,布局優質賽道。此外,在港股方面,新華保險采取高股息策略,持續挖掘港股市場價值洼地,擇機增加配置力度。
展開全文談及2022年的資產配置策略,中國平安首席投資執行官鄧斌介紹其采用的“雙啞鈴”投資資產配置策略,他認為,啞鈴的一端是配置長久期的利率債,使得現金流的匹配非常穩健。另一端是風險資產,包含不動產、權益類資產。而在風險資產中,又有一個小啞鈴配置,一端是高分紅的穩健型的價值型投資,另一端是追求增長型的投資。
“2022年以來,在市場回撤的過程中,這個配置給我們帶來的好處是非常明顯的。”鄧斌如是說。
中國太保總裁傅帆持有同樣觀點,執行“啞鈴型”資產配置策略,一方面,加強長期利率債的配置以延展固收資產久期,加強對再投資風險的管控;另一方面,適當增加包括未上市股權在內的權益類資產配置以提高長期投資回報。
“對于去年取得較好的投資收益,股票投資方面太保資產在對海外經濟保持警惕但對中國經濟中期樂觀的整體判斷下,投資策略上積極主動,板塊和風格布局相對均衡,通過自下而上深度研究上市公司基本面,嚴格選股來控制下行風險。投研團隊根據宏觀經濟的變化和疫情導致的行業變革,梳理行業研究體系,強化基本面研究,聚焦符合公司投資理念和未來投資方向的行業,強調重點品種的集中深度研究。同時,策略方向上提前布局ESG和資源,深入研究‘專精特新’等符合國家政策導向的優質上市公司,太保資產受托權益資產賬戶均取得了超額收益。”傅帆表示。
2021年,面對低利率環境和權益市場震蕩下行的不利影響,對于投資策略,中國人保高管表示,中國人保在債券投資方面的策略是搶抓長債配置時機拉長久期,不斷縮小資產負債久期缺口;權益投資精選賽道,把握結構性投資機會,加強業績對標和策略對標,同時積極開拓新的收益增長極,使得投資收益來源更加多元化。
加持權益類資產
近日,銀保監會表示,將充分發揮保險資金長期投資的優勢,引導保險機構將更多資金配置于權益類資產。
險企也給予積極回應,在上市險企業績會上,談及2022年投資配置,眾多險企表示,權益類配置價值慢慢顯現,要加倉權益類投資。
記者通過梳理各家年報了解到,上市險企對于權益類資產配置采取策略不同,部分選擇加持權益類資產,另一部分暫時選擇減少配置權益類資產。
“從估值的角度,經過前期的調整,權益的估值已經落到了長期中樞之下,配置價值在慢慢顯現,從股債的配置價值上能慢慢發現長期投資的權益價值,所以對長期投資而言,估值角度已經達到了左側加倉的條件。”中國人壽總裁助理、首席投資官張滌這樣表示。
過去一年,中國人壽將權益類資產的股票和基金(不包含貨幣市場基金)配置比例由2020年底的11.31%變化至8.75%,同時將債券配置比例由2020年底的41.95%升至48.2%。
同中國人壽不同,新華保險加持權益類資產配置,選擇將債券比例降低1.9%,將股權型資產投資提升2.4%。新華保險首席執行官、總裁李全透露,新華保險目前在組織架構方面進行了比較大的改動,專門成立了包括權益類和固收類的第三方業務部門。
“展望后市,我們認為權益市場短期處于筑底階段,但中長期配置價值已經凸顯。”中國人保副總裁李祝用分析。
李祝用表示,未來一是在風險可承受范圍內,權益投資圍繞戰略資產(SAA)配置中樞,在估值相對低位,主動提升配置比例,積極開展再平衡操作。二是在具體權益品種方面,既積極把握受益于穩增長政策、傳統經濟、行業估值均值回歸帶來的階段性投資機會,也要重點把握消費升級、科技創新、健康養老和綠色低碳等新興戰略行業快速成長帶來的結構性投資機會,構建符合經濟發展方向和穿越周期的投資組合。
中國太保總裁傅帆指出,市場的調整帶來更多的是風險釋放,以及長期投資價值顯現。在權益投資方面,中國太保權益類資產配置比例還有一定提升空間。
“權益市場長期向好,保險資金持續配置的邏輯沒有發生變化,長期邏輯沒有被破壞。當然,短期有一些風險因素需要考慮,包括像美聯儲加息可能會給貨幣政策的空間帶來一定的壓力,包括經濟基本面企穩還需要一定的時間,烏克蘭局勢還在演進,疫情也還在持續,所以短期的擾動因素會給市場帶來一些波動和影響。”張滌分析。
談及下一步投資重點,眾多險企表示,保險資金運用同國家政策同頻共振,未來資金使用向碳中和、科技創新、養老健康等領域傾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