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月24日,在部分機構的意外之中,俄烏沖突升級。
金融市場隨即做出明顯反映,俄羅斯股指開盤腰斬50%,海外油價大漲,歐洲和亞洲各國股市普遍大幅震蕩。
而此前,機構們的主流預期似乎是俄烏“打不起來”(下圖),但現在看,似乎要面對新預期帶來的持續新波動了。
在此之前已經明顯降溫和回撤的私募發行市場,顯然要面臨新的考驗了。
2月24日上午,私募名人但斌宣布對1元以下的產品面授管理費,并預估可能少收1個億。
以此推算,他個人管理的產品估計已有超過60億資產低于面值。
更早些時間,王牌渠道的私募發行也已經幾乎“冰封”,近年品牌度頗佳的盤京投資新產品,在幾家王牌渠道合力下不但沒有“秒光”,而是陷入發行苦戰,也給發行市場釋放出警訊。
當業績最堅強的機構都開始“疲軟”,這個行業的景氣走向和挑戰,已經很明顯了。
大V高調“免管理費”
24日早晨,私募大V但斌在其公眾賬號發布信息,東方港灣將對旗下所有累計凈值在1元以下的產品免收管理費,回到1元面值后再收取。
但斌同時還貼出公司內部微信群的溝通圖片,顯示公司其他員工對他的安排表示支持。
展開全文此前的第三方銷售網站信顯示:截至1月末,東方港灣旗下超50只基金的凈值跌破0.8元,6只產品凈值跌破0.7元。
而這還只是截至一月末的情況。
另外,由于采取平臺化運作,東方港灣的基金經理有多人,部分基金經理的投資業績弱于但斌。
比如,上圖中給但斌點贊的任仁雄,他管理的四只產品,多數在2017年-2019年成立。其中一只凈值0.73,兩只凈值0.8附近,另有一只凈值0.9750。
面值以下資產超60億元?
東方港灣基金凈值下跌之時,但斌曾在社交媒體回應,包括“目前產品都有做好相應風控”。
他還對產品不設置清盤線做了解讀,強調“現在按照合規要求,不允許再這樣做”、“去年至今,需要總結的經驗和教訓很多”。
而但斌在上文的截圖中提到一個重要信息:“(免收管理費)公司收入會少近1億元,這會給公司經營帶來一定壓力。”
按照私募基金通常采取的1.5%/年的管理費,則免收管理費的資產規模或達到66億元上下。
考慮到近期市場的震蕩還在繼續,未來但斌公司旗下產品何時能全面攀上面值目前無法預期。
知名產品募集“大考”
行業腰部機構的表現已可見一斑,那么頭部機構呢?
資事堂從代銷渠道獲悉的信息顯示,過去兩年業績出色的盤京投資掌門人莊濤近期正在募集新產品。
該產品主打渠道包括中信證券、興業證券、招商銀行等頭部渠道,曾被業內視為“秒光”候選。
但截至最新數據,中信、興業等機構的銷售合力也不到10多億(招商銀行尚未有數據反饋)。
這樣的募集狀況,和一月份源樂晟創始人曾曉潔的產品大相徑庭。
當時源樂晟為曾曉潔發行了一只三年封閉期產品,最終募集規模超過60億元人民幣,大幅超過了同期單只公募產品的募集規模。
另一位有“身份”的人,前“公募一哥”王亞偉“關門大弟子”崔同魁,在1月份展開首只產品募資,規模達到25億元人民幣。
值得注意的是,盤京投資與源樂晟有諸多相同之處。
兩家私募均是百億規模多頭私募,也是2017年之后逐漸進入頭部陣營,并依靠穩定業績居于行業第一梯隊。
此外,兩家私募也是平臺型機構,盤京投資旗下除了莊崔二人,還有肖明(長江證券前自營負責人)、陳勤(畢盛中國前首席投資官);源樂晟除了曾曉潔,還有他的兩位北大同窗曾曉潔和呂小九。
1月份參與發行的百億私募還包括:相聚資本、星石投資、重陽投資等。對比之下,2月份發行新產品的機構寥寥,目前只有盤京投資一家有“動靜”。
大機構普遍“淡看”長期影響
外圍的地緣爭端到底會對股市短期和長期造成什么樣的影響?
目前大型的機構,尤其是公募普遍認為影響有限,而私募機構也有部分投資經理在公開場合贊成這種看法。
比如,華夏基金表示,從短期來看,2000年以來較為典型的國際局部沖突進行回測可知,當沖突發生的7天內,受到避險情緒沖擊,全球權益市場存在被拖累可能性,但當觀察時點拉長至整個周期,會發現地緣爭端對權益市場的影響其實是比較有限的。
大成基金也稱,從對1946-1947年美國在冷戰初期應對高通脹過程中市場表現和2014年烏克蘭沖突這兩段時間的回顧來看,高通脹和戰爭短期沖擊權益資產,但中長期有低位配置價值。
在應對策略上,永贏基金表示,以半年維度來看,穩增長為主線的確定性較大,相關板塊估值較低,同時也符合政策階段性支持方向,未來等待政策發力后的數據驗證信號。
浦銀安盛基金對景氣板塊當前并不悲觀,認為未來在一季報業績窗口上驗證其高景氣,景氣成長板塊可能迎來反彈。中期維度看,市場仍是結構性行情,穩增長可能依然是全年配置主線。
考驗還會持續
而不論機構觀點是否被驗證,隨著近期發行勢頭的萎靡,未來私募要遭遇的考驗已經有不少了。
首先是產品凈值的管理問題。通常,弱勢時,產品是否采取低倉位乃至空倉位的防御手段都是私募基金經理的決策難點。
如果確如主流思維,影響僅在短期,則當然應該保持倉位,甚至優化倉位。
但考慮到市場的不確定性,隨著短期內產品凈值的持續回調,這種極致的防御措施和決心,呼聲必然日益高漲。
其次是公司機構的正常運營問題。考慮本輪市場調整時間還不長,經營困難或許還沒有鋪開,目前這方面的問題還不普遍。
但必須明白,隨著時間推移,一些渠道的訴求,以及產品募集時的一些協議的執行,類似但斌這樣的停收管理費,可能會不斷出現。
這方面也是一把雙刃劍,從直接利益來說,客戶當然歡迎管理人減少收費。但如果管理機構內部利潤分配機制不到位,則容易出現,客戶減收管理費,員工減收薪酬和獎勵。
后者可能會導致人心浮動,甚至進一步影響投資者的長期利益。
此外,渠道的發行動機也很值得揣摩。但一類理財產品的收益率下降,渠道的天然反映是暫停新發和推動“退出”。
但在投資市場里,專業的商業行為往往和成功的投資行為不完全合拍。未來渠道會如何應對這種煩心事,也值得觀察。
想了解更多內容歡迎進入資管讀者群內交流,加小編芝士糖好友入群(微信號:cpt2018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