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換機發展歷史
“交換機”是一個舶來詞,源自英文“Switch”,原意是“開關”,中國技術界在引入這個詞匯時,翻譯為“交換”。在英文中,動詞“交換”和名詞“交換機”是同一個詞(注意這里的“交換”特指電信技術中的信號交換,與物品交換不是同一個概念)。
1993年,局域網交換設備出現,1994年,國內掀起了交換網絡技術的熱潮。其實,交換技術是一個具有簡化、較高的性能和較高的端口密集特點的交換產品,體現了橋接技術的復雜交換技術在OSI參考模型的第二層操作。與橋接器一樣,交換機按每一個包中的MAC地址相對簡單地決策信息轉發。而這種轉發決策一般不考慮包中隱藏的更深的其他信息。與橋接器不同的是交換機轉發延遲很小,操作接近單個局域網性能,遠遠超過了普通橋接互聯網網絡之間的轉發性能。
交換技術允許共享型的局域網段進行帶寬調整,以減輕局域網之間信息流通出現的瓶頸問題。已有以太網、快速以太網、FDDI和ATM技術的交換產品。
類似傳統的橋接器,交換機提供了許多網絡互聯功能。交換機能經濟地將網絡分成小的沖突網域,為每個工作站提供更高的帶寬。協議的透明性使得交換機在軟件配置簡單的情況下直接安裝在多協議網絡中;交換機使用現有的電纜、中繼器、集線器和工作站的網卡,不必作高層的硬件升級;交換機對工作站是透明的,這樣管理開銷低廉,簡化了網絡節點的增加、移動和網絡變化的操作。
利用專門設計的集成電路可使交換機以線路速率在所有的端口并行轉發信息,提供了比傳統橋接器高得多的操作性能。專門集成電路技術使得交換器在更多端口的情況下得以實現上述性能,其端口造價低于傳統型橋接器。
交換機管理方式
可網管交換機可以通過以下幾種途徑進行管理:通過RS-232串行口(或并行口)管理、通過網絡瀏覽器管理和通過網絡管理軟件管理。
串口管理
可網管交換機附帶了一條串口電纜,供交換機管理使用。先把串口電纜的一端插在交換機背面的串口里,另一端插在普通電腦的串口里。然后接通交換機和電腦電源。在Windows 98和Windows 2000里都提供了“超級終端”程序。打開“超級終端”,在設定好連接參數后,就可以通過串口電纜與交換機交互了,如圖1所示。這種方式并不占用交換機的帶寬,因此稱為“帶外管理”(Out of band)。
在這種管理方式下,交換機提供了一個菜單驅動的控制臺界面或命令行界面。你可以使用“Tab”鍵或箭頭鍵在菜單和子菜單里移動,按回車鍵執行相應的命令,或者使用專門的交換機管理命令集管理交換機。不同品牌的交換機命令集是不同的,甚至同一品牌的交換機,其命令也不同。使用菜單命令在操作上更加方便一些。
交換機的主備倒換方法
交換機的主備倒換方法及其實現裝置,是對其主控板及交換網板進行1+1的冗余備分;其中主控板的主備兩板保持實時通信,在備板上保持一份與主板上同樣的數據而實現熱備份;主控板的切換是采用主備相互監測與控制的方式。交換網板的主備兩板處于同步運行狀態,一旦主用板出現問題時則由備用板接替工作而實現熱備份。采用本發明方法,其中任何一板出現故障時,均能迅速、安全地切換到備用板上,保證交換機的正常運行,并能通過網管及時上報故障信息。
交換機工作原理
當交換機從其某個端口收到一個數據包時,先讀取包頭中的源MAC地址(即發送該數據包的設備網卡的MAC地址),將該MAC地址和端口對應起來添加到交換機內存里的地址表中;然后再讀取包頭中的目的MAC地址,對照內存里的地址表看該MAC地址與哪個端口對應,如果地址表中有該MAC地址的對應端口,則將該數據包直接拷貝到對應的端口上,如果沒有找到,則將該數據幀作為一個廣播幀發送到所有的端口,對應的MAC地址設備會自動接受該幀數據,同時,交換機將接受該幀數據的端口與這個目的MAC地址對應起來放入內存中的地址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