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片來源:東方IC)
經濟觀察報 記者 胡艷明 “你看,這幾年公募基金規模上得多快!”在一家公募基金工作的張成陽如此感嘆。2018年4月資管新規發布時那個五一假期,全公司加班研究行業未來不確定的那種焦慮,仍舊歷歷在目。
這三年多來,公募基金正向市場招募更多的人才,因為規模持續擴張,近期已連續第5個月刷新歷史最高紀錄,金融獵頭小李愈發忙碌。
金融專業畢業生李林,因為這幾年春筍般破土而生的銀行理財子公司,而獲得了更多的求職機會。但同時,銀行理財也經歷著規模、利潤下滑的陣痛期。
信托機構員工周宇的同事們總在抱怨待遇下降,信托通道再也做不了,但他卻覺得,賺快錢的日子肯定長久不了,要接受“那個時代已經結束了”的事實。
這恰是資管新規過渡期的金融業眾生相,他們是資管行業里的普通一員,被變革的浪潮所裹挾,也準備好了迎接全新的行業規則。
自2018年4月27日《關于規范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資管新規”)發布以后,或者更確切地說,從2017年11月17日征求意見稿發布后,資管行業的歷史走向已經開始改寫。
三年多的時間里,銀行理財開啟了凈值化艱難轉型,銀行分拆成立獨立的理財子公司;曾經“高大上”的信托風光不再,周宇們的百萬年薪的時代已成往事;在打破剛性兌付的規則下,公募行業迎來大擴容,基金已經成為發展最為迅猛的細分行業;券商發力主動資產管理,在市場上頻頻“招兵買馬”。
陣痛、博弈、洗牌……資管行業野蠻生長時代成為歷史黃頁。一個舊時代的結束亦昭示新時代的開啟。2022年1月1日,資管新規正式實施。在更加透明的賽道上,不同資質與客戶背景下的各類機構將會如何競跑?
現在,舞臺的幕布正式拉開,新的篇章正待書寫。
陣痛
展開全文“內卷”是2021年火起來的一個詞。一般指同行間競相付出更多努力以爭奪有限資源的行為。
李林正在盡量避免被“卷”進去。在很多金融專業學生看來,金融就是一個很“卷”的專業,錄取分數線年年走高,而高薪就業崗位有限,大家只能越來越拼,把努力變得“通貨膨脹”起來。
隨著銀行系的理財子公司相繼成立,提供了應屆生的就業崗位,成為很多高校金融類、管理類畢業生規避行業內卷的新選擇。
2021年底,剛剛參加完某理財子公司秋招的某財經大學應屆生李林告訴記者,“題目真的挺硬核的”,比如,其中筆試題要求設計一款年輕人的理財,包括產品特點、營銷方式等方面,除了傳統金融知識,對求職人的銀行理財行業的了解程度要求也很高。
他從師兄師姐那里了解,銀行理財子真的“很香”,大部分崗位有編制,同時待遇也是市場化的傾向。所以2021年除了傳統的金融機構,李林也向多家理財子公司投了簡歷。他說,平時同學們會討論打聽,哪幾家頭部理財子的待遇比較好,哪家比較一般,但是可以作為保底的offer。
2018年資產新規落地后,銀行理財子公司應運而生。《商業銀行理財子公司管理辦法》提出,鼓勵并支持商業銀行通過設立理財子公司的形式開展資管業務。2019年,首家銀行理財子公司建信理財開業,拉開了銀行理財子公司成立的序幕。目前,以后29家獲批籌建,已開業22家,尚有7家待批開業。
從過去的銀行資產管理部(或資產管理中心)獨立出來,成立專業的理財子公司,不少銀行理財子公司人士對記者表示,很明顯的感受是業務更規范化和專業化。
隨著行業逐漸壯大,理財子公司吸引了不少金融業人才。2020年,趙軼也從券商研究所來到一家新成立的理財子公司。他認為,對銀行理財子公司來說,感受到的最大的變化是對過去的舊模式做出改變。
比如非標準化資產(以下簡稱“非標”),它運作方式和運作的成本發生變化,以前非標資產估值波動很小,現在資產換成債券、股票的或者其他金融市場資產,它隨著市場交易而波動。
因此,一直以來銀行理財子公司面臨的最大挑戰是——如何在不改變客戶的風險偏好的情況下,還能夠把現在的產品做得與過去差不多:波動比較小,收益相對比較高。
但也不全是困難,趙軼打了個比方,從商業銀行分離,成立獨立子公司的銀行理財子公司,就像小孩長大了之后,離開自己的原生家庭。雖然說風險增加了,因為沒有人保護,但他同時有了一個更廣闊的天地,能自由發揮,成長空間更大。
對這個從業者來說,涉及到理財甚至金融行業的人才流動、薪酬待遇。對于投資者來說,需接受銀行理財產品的新規則。
因為監管文件連續出臺,2018年被行業稱為資管元年。在打破剛性兌付、凈值化轉型、消除多層嵌套、嚴格非標投資等理念下,行業面臨重塑。
到了2019年初,銀行的保本理財幾乎在市場上“絕跡”。從數據來看,截至2017年底,全國理財產品存續余額29.54萬億元,到了2018年底,非保本理財產品存續余額22.04萬億;此后慢慢回升,截至2020年9月底,銀行理財市場存續規模達27.95萬億元。
博弈
資管新規正式發布后,一直伴隨著熱烈的行業討論。其中,銀行理財因為非標規模大,受到比較多的關注。
不少銀行業人士、專家、學者都曾建議防止風險,不可操之過急。全國政協委員、證監會原主席肖鋼曾表示,“銀行信貸任務不斷加重,原有的一些產品的資金需要新的資金來接續。銀行新增信貸要大量增加的背景下,還要彌補老產品到期的資金缺口,這個任務是十分艱巨的。可見理財產品的轉型一定要堅持實事求是,充分尊重現實,不可操之過急。并要真正實施一行一策,防止一刀切,齊步走。”
從此后的整改進度來看,幾類資管產品中證券和保險資管產品存量化解難度不大,公募基金幾乎不受影響,而銀行理財整改難度相對更大。
到了2019年底,此時正距離銀行理財的轉型過渡期僅剩一年,行業凈值化轉型進度不到50%。根據資管新規要求,2020年底前為過渡期,各家機構需要在此之前完成整改。
雖然各家銀行的轉型進度不一,但在2020年底前完成轉型多多少少都有壓力,行業都期待監管方面有一定的放松。
當時有國有大行資管部門人士告訴經濟觀察報記者,自2018年資管新規出來之后,此類的建議就從沒有停止。直到2019年,明顯感覺到監管的態度好了很多,一直在認真的聽取銀行的建議,總體來說保持了比較好的溝通。
2020年7月,央行原副行長吳曉靈牽頭的課題組諫言:資管新規過渡期再延長兩年。同時,延長過渡期后,監管機構應確保法規嚴肅性,做好預期管理,嚴格執法,防止再次形成政策博弈。
幾天后的7月10日,央行相關負責人在發布會上回答經濟觀察報記者提問時稱,有些人建議延長過渡期一年,有課題組建議資管新規過渡期再延長2年,都有各自不同的邏輯和道理。“疫情沖擊應該延期。但也有機構、學者建議不能延太長,可能延一年是比較合適的。”
在2020年7月30日,央行正式出臺規定,將過渡期延至2021年底。
洗牌
在銀行進行凈值化轉型、壓縮非標業務時,信托非標業務躺著賺錢的時代不復存在。
2021年,多家信托公司項目出現兌付問題,可謂“雷聲陣陣”。7月,大業信托-君睿15號(九通基業)項目集合資金信托計劃違約;11月,外貿信托-富榮166號恒大成都天府半島項目集合資金信托計劃延期兌付。
“2021年是戰戰兢兢選的理財產品,我們的賬戶沒踩到一個雷,我真是謝天謝地,熱淚盈眶。”一家信托公司人士給自己寫了一份簡單的總結。
從信托資產管理規模來看,2017年末信托業達到最高點為26.25萬億元,一度躍至中國資產管理規模第二大金融子行業。2018年資管新規出臺后,規模逐年回落,截至2021年3季度末,信托業受托管理的信托資產余額為20.44萬億元。
在信托公司工作多年的周宇告訴記者,轉型的這兩年的確很痛苦,因為前幾年加杠桿太容易了,賺錢也太容易了。
過去,信托是一個“通道”。這些項目穿透后,底層資產大都是銀行的資金,通常是套一個私募基金或者資管計劃的殼,發地方政府平臺隱形債務的項目或其他項目。“我們做的非標,哪個投到創新領域、小微企業?很多都是投房地產公司、上市公司股票質押業務,加大杠桿的業務。很少看到有影子信托投到高科技企業的。”周宇說。
他也很清醒,認為現在是信托回歸理性的時候,根本不可能存在高收益、低風險的行業。一個行業極端的貧富差距也不可能存在太久,之前信托公司的客戶經理相比銀行貸款客戶經理的待遇,高得不止十倍,但是信托的不良幾乎是銀行的兩倍。“信托經歷了短期的繁榮,出來混都是要還的。”周宇說,按理說,信托的發展和業務是緩慢的。大家現在痛苦于信托規模下降、賺不到錢,但是信托本來就不是賺快錢的行業,不存在賺快錢的基因。現在大家沉下心來,反思信托真正可以做什么,投入團隊、投資系統,把創新業務做起來,可能還有希望。
現在,信托公司發行產品的收益率走低,從業人員收入也在下降。在資管新規出臺之時,是否預料到幾年后,會有這樣的行業格局?
周宇說,也許信托行業一直都有僥幸心理,認為監管不會嚴格執行資管新規,有人幻想如果整個行業的利潤下滑、不良飆升,監管能會坐視不管?事實證明,不能存僥幸心理,如果從2017年開始降低對利潤追求,斷臂求生,還會有今天這么多的爆雷和不良資產嗎?
“很多同事抱怨沒有通道可做、房地產信托做不了了……沒用的,那個時代結束了。”周宇說。“1月1日資管新規正式實施,信托公司可能就更有底氣地打破剛兌了吧!”
即使在同一起跑線上,銀行理財、公募基金、私募基金、券商資管、保險資管等各自的目標客戶群也不一樣。
資管新規過渡期收官,中信證券固收團隊預計,絕大部分銀行機構可如期完成整改任務。但改革步入攻堅期,部分理財通過構建“體外資金池”、濫用攤余成本法以及發展現金管理類理財產品等方式弱化轉型沖擊。
過渡期完成,但規范行業,監管一直在“打補丁”。中信證券固收團隊認為,對于這類“頑疾”的治理將成為過渡期結束前后乃至未來理財發展中最值得關注的要點。
新局
“券商資管交易崗,一天出結果,后天發offer。”2021年12月初,金融獵頭小李發在朋友圈連續發布多條招聘貼。2021年下半年以來,他在朋友圈頻繁地發布需求券商資管的交易員崗位。
告別過去的通道業務,券商也在主動轉型,通過設立資管子公司、申請公募基金管理業務資格、發力大集合產品公募化改造、加速FOF產品布局等方式推進轉型。
2021年以來,已有中信證券、中金公司、中信建投、東興證券、華創證券、國金證券等6家券商擬設立資管子公司,
作為一名金融獵頭,小李打趣地稱呼自己為“人口販賣師”。作為資管的相關行業人士,他也對近幾年人才市場的流動熟稔于心。
比如近期他頻繁搜索人才的交易崗,因為有家大中型券商近期進行規模擴張,急需人才。他接觸到的求職者,大都會偏向公募基金、券商資管、券商自營、理財子公司的交易崗位。
“畢竟交易員的工作壓力很大,人才流動也很正常。”他給記者簡單分析了現在的行業“鄙視鏈”。之前,有公募基金在招聘時會覺得,銀行理財在交易領域范圍廣,不夠“專”,因而更偏基金行業的求職者。而銀行理財子公司,會青睞來自公募和券商行業的人才。
從保險、證券、基金等幾類機構的資管規模來看,證券公司資管規模已經從2018年3月的16.5萬億元下降到2020年6月的10.3萬億元;公募基金資管規模從2018年4月的12.9萬億增長到2020年8月的17.8萬億。
到2021年,公募基金的規模仍在持續擴張,2021年9月30日,中國基金業協會發布公募基金市場數據顯示,公募基金規模再創歷史新高,突破24萬億元,連續第5個月刷新歷史最高紀錄;至11月30日更是再上臺階,達到25.32萬億。在公募基金工作的張成陽回憶2018年資管新規發布時,好多基金公司都在加班,“對當時的我們來說,最大的困難來自細節的不明確。畢竟那時發布的指導意見更多是一種理念性、文化層面的引導,實操層面的細節仍未確定,需要與監管、同業、外部律所等溝通交流。”分析下來,張成陽所在的公司初步認為,公募基金作為高度凈值化、標準化的產品,依托自身的投資管理優勢和日趨完善的產品線,疊加獨立托管、分散投資、強制披露、公開透明等制度優勢,將會成為各類投資者重要的標準化底層投資工具。總體而言,對公募基金利好。“你看,這幾年公募基金規模上得多快!”如今,張成陽感嘆這三年多來行業發生的變化。
公募基金的規模增長,行業人才需要擴充。小李告訴記者,尤其是基金公司中后臺,有幾家公募基金的市場營銷等崗位需求量大,給的薪酬待遇也比較有競爭力。
在傳統的銀行代銷之外,線上平臺的基金銷售份額快速增長,很多基金公司在增加招募中后臺的崗位。小李了解到的幾家大中型公募,有的之前沒有專業的線上營銷的部門,現在業務增加,加班嚴重。這種情況下,有的公司比較重視中后臺,會專門設立一個部門;有的可能僅添加人手就可以。
很多基金公司把握住了銀行理財轉型的契機,“當初我們預判的一個業務機會,到現在來看其實是比較正確的,那就是加強和中小銀行之間的合作。”有一位大型公募基金市場人士告訴經濟觀察報,因為預判到中小行缺少資產管理所需的投研能力和系統支撐,凈值化轉型困難。特別是在資管新規過渡期忙于存量處置,短期內較難騰出雙手籌備凈值管理。在內部供給減少后,銀行需要公募基金、券商資管等第三方產品補充,滿足客戶理財需求,從而保證客戶不流失。
在這個建議下,這家基金公司后續也加強了與中小銀行之間的合作,特別是在代銷領域,實現了較快的增長。
2022年,資管新規正式實施,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歷史長河開啟新的序幕,實現新規預期的防范金融風險等目標,還需要很長的路要走,這期間仍會有陣痛、波折,變革的破與立等待機構的書寫。
(應受訪者要求,文中張成陽、周宇、李林、趙軼、小李、均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