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愁云慘淡的房地產市場,萬物云上市無疑是最有話題的事件之一。
過去兩三年,萬科董事會主席郁亮總會被問及萬物云何時上市,他的回答大體是時機還不成熟。
那為何選擇當下這個時點?是萬科也缺錢了,要靠分拆物業上市融資?萬物云和其他物業公司有何不同,估值會很高嗎?
所有這些疑問,在11月26日的萬科臨時股東大會上,管理層都進行了回應。
郁亮指出,說“物業上市解決萬科資金問題”不存在。萬物云的資產和利潤占萬科的比例在1-2%左右,發再多股票也沒多大影響。
“募集資金有自己的用途,就像老子不能用兒子的錢,或者是(兒子)長大成人了還不能用自個兒的錢,這都不合適。”郁亮表示。
就時機而言,萬物云此時上市,究竟是物業還是科技概念?萬物云首席執行官朱保全解釋,萬物云試圖想去地產化、去物業化,但還是很難,所以現在不糾結了,業務領域就是個服務業。可以說是披著物業外衣,或者是說帶著歷史基因,主要領域是“住”的消費和企業服務,科技、云服務則是作為我們未來重倉投資的方向。
朱保全說,最終,萬物云希望能夠定義一個行業,把傳統的物業管理或者資產服務定義為空間科技服務。
郁亮也樂觀認為,萬物云已經展現出它作為城市服務商這個形象,作為城市服務來說,這棵樹上可以長出很多東西出來,可以帶來很大的想象空間。孩子長大了以后想獨立發展,就需要滿足他們的想法。
他進一步表示,中國物業上市公司多一個少一個無所謂,但是如果能有一個城市服務的公司出現,這才是有價值的事情。
雖然從估值的角度看,當下萬物云上市并未趕上物業上市的熱潮,投資者可能不愿給出較高的估值。但在郁亮看來,在一個估值相對合理的時候上市,反而利于業務的成長,讓員工有更好的心態。
從9月份萬物云與陽光城的換股協議分析,萬物云上市后的估值至少在2000億。
郁亮表示,上市不過是一個新的起點,未來還要生產出更多的東西,能夠創造更多的市場價值,這才是上市的考慮。
這也是郁亮過去一貫的看法。在他看來,無論物業也好,其他新業務也好,萬科轉型并不是活不下去了,而是要尋找第二增長曲線。
今年以來,地產行業受多重政策調控,地產股跌跌不休,萬科A年初至今已跌去30%,至今仍跌破凈資產,僅0.97PB。
而這次臨時股東大會讓人明顯感覺到,萬科管理層對市值和股價更重視了,萬億大萬科也隱隱被再次提起。
早在2015年,郁亮就提出萬科上市公司體系要達到萬億市值的想法,隨著今天股東大會表決通過萬物云的分拆,郁亮表示,萬科其他一些比較成熟的賽道業務,也會在未來幾年陸續上市。
比如說長租公寓,再經過幾年耕耘,相信也能達到上市的條件;物流也已是行業的頭部企業;物業的產品樹里也有很多東西,未來物業里也會誕生不少上市公司出來。
這也會是萬科下一個春天的玩法。
就像郁亮所說,對萬科不能只是用簡單的規模、收入、利潤去衡量,未來還會有一個新的評價體系。
隨著這些新賽道的成熟、分拆上市,“萬億大萬科”似乎并不遙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