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3樣點編碼預布設的每一樣點,實行“一點”制度,賦予一個16位的樣點編碼,即縣級行政區域代碼6位+土地利用類型4位+樣品類別1位+序號5位(00001…)。
編碼-6位為縣級的各地行政區劃代碼,含前2位的省級編碼。
編碼第7-10位為國土三調土地利用類型編碼,第7-8位為土地利用類型的一級分類編碼,第9-10位為土地利用類型的二級分類編碼。
編碼1位為樣品類別,表層樣為0;剖面樣由上及下,發生層為1,第二發生層為2,第三發生層為3,第四發生層為4,第五發生層為5,第六發生層為6。
編碼2-16位為縣級樣點順序碼,由普查工作平臺生成該順序碼。
土壤制圖技術規范:統一規范各種類型成果圖的制作,包括集成數字土壤制圖模型算法與決策、數據土壤制圖模型篩選驗證、相關專題成果圖制圖方法與表達等。
土壤普查全程質量控制技術規范:包括外業調查采樣的布點確定、采樣點“***”航跡管理、樣點樣品編碼溯源、取樣工具和樣品儲運的監督、樣品制備和測試化驗質量控制方法、調查和檢測數據信息審核等,統一規范普查工作質量控制與抽查監督。3.2.2省級土壤普查操作規范各省級土壤普查辦依據土壤三普技術規程和9項專題技術規范等,結合本省(區、市)的普查內容和任務,編制本省的操作規范。
為了更好地了解我國土壤資源狀況,為農業生產、土地利用和生態環境保護提供科學依據,我們制定了《土壤普查方案》。本次調查采用地面觀測與遙感監測相結合的方法。首先對各地進行實地勘察并采集樣品進行分析化驗;其次根據采樣數據制作分布圖并進行分類定級;通過圖像獲取不同類型區域的覆蓋情況及數量等信息以評估其質量等級和使用價值等指標的測定結果將用于制定相應的管理措施和管理辦法并為各級決策服務。
第三次土壤調查涉及的土壤類型第三次土壤調查是指中國在20世紀80年代進行的一次性的土壤調查,涉及了各地的土壤類型。第三次土壤調查涉及的土壤類型包括以下幾種:棕壤:棕壤是一種在溫帶和帶地區常見的土壤類型,主要分布在山地丘陵地區,土壤呈棕色,質地較粘重,有機質含量較高,酸堿度適中,適合種植水果、茶葉等作物。紅壤:紅壤是一種在帶和熱帶地區常見的土壤類型,主要分布在低山丘陵地區,土壤呈紅色或黃紅色,質地較粘重,有機質含量較高,酸堿度適中,適合種植水稻、茶葉、油茶等作物。3.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