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央廣網北京9月14日消息(記者蔣勇)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經濟之聲《天下財經》報道,為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加快推動綠色低碳發展,中辦、國辦日前印發《關于深化生態保護補償制度改革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意見提出,拓展市場化融資渠道,建立綠色股票指數,發展碳排放權期貨交易。專家指出,這些舉措將為碳減排企業提供更多市場化的融資渠道,助力雙碳目標的實現。
意見提出,加快建設全國用能權、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健全以國家溫室氣體自愿減排交易機制為基礎的碳排放權抵消機制,把具有生態、社會等多種效益的林業、可再生能源、甲烷利用等領域溫室氣體自愿減排項目納入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拓展市場化融資渠道,研究發展基于水權、排污權、碳排放權等各類資源環境權益的融資工具,建立綠色股票指數。
前海開源基金首席經濟學家楊德龍說,建立綠色股票指數將為綠色低碳行業的發展提供更多融資便利,“現在國家已經建立了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將來可能很多高污染的行業、高碳排放的行業,一年的利潤還不夠交碳排放權費用的,這些企業可能被淘汰。而做清潔能源的這些新能源企業,比如光伏、新能源汽車、風電、太陽能等這些企業,則可以通過賣出多余的碳排放權來獲得好的回報。建立綠色股票指數其實有利于這些綠色環保的企業,特別是新能源企業,會給他們帶來增量資金。”
意見還提出,發展碳排放權期貨交易,鼓勵銀行業金融機構提供符合綠色項目融資特點的綠色信貸服務,鼓勵符合條件的非金融企業和機構發行綠色債券。
在中國人民大學生態金融研究中心主任藍虹看來,發展碳排放權期貨交易,不僅可以提升碳現貨市場的活躍度,同時也能通過金融的手段、市場的手段,激勵更多企業加大碳減排的力度。藍虹說:“因為很多的減排是需要靠設備的,上設備是需要成本的。如果沒有期貨交易,那么作為企業要上減排設備可能會資金不足,有了期貨交易后,我們就等于把減排設備產生的未來的一到兩年的收益通過期貨收回來了,收回來后現在就可以購買更好的減排設備。”
從今年7月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啟動后,浙江、山東、山西、湖北等全國多地都有碳排放權抵質押貸款業務落地。藍虹說,碳排放權抵質押貸款其實也是用期貨的思維來解決企業在綠色低碳發展過程中的融資問題,“其實,碳排放權期貨交易和碳排放權抵質押,它是運用兩種不同的金融工具,但目標都是一致的,會給這些減排企業帶來更多的融資機會。依托碳排放權這樣的基礎資產,開發出比如碳排放權抵質押、碳排放權期貨,或者還有更多的金融衍生產品,就可以為它的減排融到更多資金,從而推動減排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