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醫院,通常是敘述病情,醫生開藥,或者躺平了讓醫生做手術。有些人認為,心理咨詢跟去醫院差不多,自己講講心理困擾,咨詢師提出建議,然后問題解決。但其實不是這樣。心理咨詢就像咨詢師陪來訪者一起去TA的內心世界探險,兩個人在黑暗中并肩行走,一起摸索,逐漸把未知變成已知,而不是咨詢師拖著來訪者走。所以,走得快還是慢,有一半由來訪者自己決定。一般來說,成長意愿越強的來訪者,改變越快。在認知行為療法中,積極完成作業的來訪者,比不完成作業的來訪者改變快。在心理動力學療法中,雖然不需要完成作業,但遵守設置、投入地探索自己的來訪者,比不遵守設置、把咨詢當閑聊的來訪者改變快。
當我們腸胃不適,只是大把吞下胃藥,卻逃避壓力和緊張的根源;當我們皮膚上的各種紅疹,猶如一座座小火山的爆發,但卻沒有發出:我很生氣,請看看我的憤怒的心聲。
很多疾病都是我們自己的情緒引起的,即使好了一點,我們的情緒再上來的時候,健康又沒了。
一位朋友得了嚴重的炎,久治不愈。這場病是在前夫有后得的,其實那是她的身體在幫她說出:“我不會再跟一個背叛我的人在一起!”
幸運的是,離婚后找到一個真正愛她的人,結合適當的調理和,她的病早已痊愈了。
古人云:“”。在我敲打鍵盤撰寫這篇分享的時候,正巧一朋友到家拜訪。
他問我:情緒和有關嗎?
我答:有。
他問我:什么情緒?
我說:自暴自棄。
他問我:對于身體的意義是?
我說:只有那種難以承受的痛才會提醒自己還活著。
他說:難怪前幾年我突然患了。
吃了一些藥也不見好轉,那一年我剛好失業在家,整日躊躇滿志又不想去行動,直到去年恢復工作后,病竟不治而愈了。我的一位醫生朋友說:
現在來醫院的患者中,心身疾病超過1/3,軀體疾病少于1/3,而且軀體疾病又會導致心理問題。
所以他們不能再僅僅依靠單純生物醫學模式來這些患者,而應當從生物-心理-社會三個層面去。
什么時候疲勞到了一個臨界點,你需要休息;
什么時候將病未病時,你需要管理自己的系統;
什么時候需要大哭、嘶吼,什么時候應該放手、寬恕;
什么時候值得大膽、自信……
你要比誰都更清楚知道自己的情緒和身體正在哪個點上,然后去消化它。
因此,懂得愛自己,不僅僅是住好的房子,致的佳肴,忠于內心,超越自我,而是你比誰都能更關心自己的情緒,比誰都更敏銳的察覺身體發出的信號。
環環相扣的心理情結 當夫妻兩人的內在誓好相反的時候,可能會造成很多的問題。即“環環相扣的心理情結”
夫妻關系,很像兩個戀人要在一個完全漆黑、伸手不見五指的房間里跳一支很難的探戈舞。若要能共譜一支美的人生之舞,我們必須學習了解原生家庭,在漆黑的潛意識中為愛點燃一盞燈。
了解“強迫性重復”生命中,我們常常不由自主地與某些特定的人發生或愛或恨的關系,潛意識中借著與他們或快樂或痛苦的深度情緒互動過程,得到第二次機會,去過去所受的心理創傷,彌補過去的遺憾,滿足童年對自己特別重要,卻未能得償的一些心理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