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腹部運動在身體中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它是乒乓運動在身體中的重要的助力部分。
在擊球過程中利用靈活的轉身和收腹運動,在增加擊球力量的同時還可以調整擊球的協調動作。
腰腹部運動通過不斷練習徒手和腰腹部練習,尤其是腰隨腿腳的協調性利用前后轉動,通過腰腹部發力,帶動上肢與腿部。
通常情況下乒乓運動員腰部是否有力量,取決于下肢力量。因此,乒乓教練在訓練運動員時,應選用相應的運動訓練提高運動員腰部力量。運動員在熟練訓練動作的要領之后,重復練習可提高腰部力量,讓運動員腰腹部的柔性度更好,這樣不僅可以降低運動員受傷的幾率,還可以提升運動員的生命周期。這樣旋轉的組合,使對方感到難于適應,從而控制了比賽的節奏,使攻球頻頻得分。
5.撩
這種手法與切相似,但切球拍基本是橫著移動,而撩球拍是由下往上移動。這一招是專門用于對付搓球及對方削回的球把自已逼倒時采用,是一種過渡性的手段(俗稱打"婆娘拳"),但用一兩下就必須轉換,特別是打削球時被對方逼住可用來自救。
以上五種打法中:
"打","拱"是得分的主要手段,"削"是防御手段,而"切"和"撩"是一種為進攻創造條件的過渡手段,只有五者的有機結合,并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才能打出更好的效果來。打球的是人,不是球,所以如何打好球靠的不光是技術還有靈覺。這個說起來就有點玄乎了。在兩個右手橫拍兩面反膠選手互斗反手形成相持時,快帶是雙方主要的擊球方法,如果有一方側身改打直線,往往能占得先機,但前提在于起板的突然性和發力程度,否則另一方一個正手快帶斜線偷襲空檔,得分的概率極高,這就是快帶威力的一種典型表現。
初練反手撥不要扣腕,可以進步不亂性。碰到反手位來球角度較大時,一定要養成用腳追球的習慣,保持身體正對來球,不要去伸手夠球,過度橫向拉拍等。反手撥講求動作小,速度快,反應快,擊球不亂。
一般常見的問題:拉拍過大、扣腕、揮拍不足(只是擋球);5、削接弧圈球時,應特別加強判斷,以盡早移位選位、調整動作,爭取在擊球點位置(一般在右腹前)觸球。或是揮拍過大、向上揮拍多(像是拉球)等等。一般來說反手撥球,身體是正對著來球,不是側身。假如拍拉到身體左側,拉拍就過大啦。很多人練不好反手撥,都是由于手腕不當用力,擊球前扣著手腕,輕易造成擊球不正,打出右旋球,記住拉或攻才需要扣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