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司基本資料信息
注意:發布人未在本站注冊,建議優先選擇VIP會員 |
黑鸛(學名:Ciconia nigra):是一種體態優美,體色鮮明,活動敏捷,性情機警的大型涉禽。成鳥的體長為1-1.2米,體重2-3千克;嘴長而粗壯,頭、頸、腳均甚長,嘴和腳紅色。身上的羽毛除胸腹部為純白色外,其余都是黑色,在不同角度的光線下,可以映出變幻多種顏色。在高樹或巖石上筑大型的巢,飛時頭頸伸直。因數量稀少,被比喻為鳥類中的“大熊貓"。
以魚為主食,也捕食其它小動物。棲息于河流沿岸、沼澤山區溪流附近,有沿用舊巢的習性。繁殖期4-7月,營巢于偏僻和人類干擾小的地方。黑鸛大多數是遷徙鳥類,只有在西班牙為留鳥,僅有少數經過直布羅陀海峽到非洲西部越冬,此外在南非繁殖的種群也不遷徙,僅在繁殖期后向周圍地區擴散游蕩。是白俄羅斯的國鳥。
2015年次監測到,黑鸛已經連續多年重返南門峽國家濕地公園。
2019年8月,國家一級保護瀕危鳥類黑鸛現身新疆巴音布魯克草原濕地。
雙角犀鳥(學名:Buceros bicornis):是大型鳥類,體長119-128厘米,翼展146-160厘米,重量2.15-4千克。雄性較大。后頭和頸白色,其余上體黑色。尾白色,具寬闊的黑色次端斑。翅大覆羽具白色端斑,初級覆羽白色,在翅上形成明顯的白色翅斑,在黑色的翅上極為醒目。胸部黑色,其余白色。嘴和盔突均較大,基部黑色,嘴端和盔突頂部橙紅色,嘴側橙黃色,下嘴乳白色。
主要棲息于海拔1500米以下的低山和山腳平原常綠闊葉林,尤其喜歡靠近湍急溪流的林中溝谷地帶。分布于中國、印度、緬甸、泰國、中南半島、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
安徽麝(學名:Moschus anhuiensis)是麝科、麝屬動物。頭體長696-765毫米,肩高小于500毫米,臀高小于600毫米,尾長18-32毫米,后足長192-195毫米,顱全長141-151毫米,體重7.1-9.7千克。尾甚短,常隱沒于毛xia。體背部有桔黃點,在腰及臀部兩側明顯而密集。頭骨的顴寬較小。頰、額及耳背灰黑色。頦及喉白色,有白色條紋向兩頰伸延,向后沿下頸兩側有兩條白紋在胸前連成長環狀。1-2歲的幼獸體背有橫行的桔黃斑紋,自肩至臀共有13條;成獸逐漸消褪,變為斑點,排列成3縱行。臀部暗褐色,臀斑不顯著。
安徽麝多棲息、活動于海拔500-1500米的針闊混交林。生活極具規律性,晨昏活動,雌雄分居,有比較固定的活動路線和棲息場所。主要以地衣、石蕊、寄生槲及灌木枝葉為食物。僅分布于中國安徽、河南及湖北三省相鄰接的大別山區。
野牦牛(拉丁學名:Bos mutus),是家牦牛的同類,四肢強壯,身被長毛,胸腹部的毛幾乎垂到地上,可遮風擋雨,舌頭上有肉齒,兇猛善戰。是典型的高寒動物,性極耐寒,為青藏高原特有牛種,國家一類保護動物。
棲息于海拔3000~6000米的高山草甸地帶,人跡罕至的高山大峰、山間盆地、高寒草原、高寒荒漠草原等各種環境中,是食草動物,分布于新疆南部、青海、西藏、甘肅西北部和四川西部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