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司基本資料信息
注意:發布人未在本站注冊,建議優先選擇VIP會員 |
斑巖型銅礦:
斑巖型銅礦(斑銅礦)的儲量居首位,約占全國總儲量的41%。選礦工藝中,近年來出現的比較成功的新工藝具有代表性的主要是混合浮選工藝。近年來,斑巖型銅礦的儲量仍有增長。主要集中于3個成礦帶:阿爾卑斯-喜馬拉雅成礦帶(包括我國滇藏地區)、中亞-蒙古成礦帶(包括我國新疆、甘肅、黑龍江)和環太平洋成礦帶(包括我國東部廣大地區)。成礦的時代從寒武紀到第三紀,以喜馬拉雅期和燕山期為主。
斑銅礦的化學組成式為Cu5FeS4,為硫化物礦物。中非地區的贊比亞-扎伊爾銅帶、中非銅帶、剛-贊銅鈷,也是世界上特大、富的銅礦產地之一,近年來勘探投入增加,找礦成果顯著,累計探明的銅儲量約15000萬噸~17000萬噸。由于斑銅礦中常常含有黃銅礦、輝銅礦的顯微包裹體,其成分變化很大。斑銅礦為等軸晶系。單晶極為少見,通常呈致密塊狀或粒狀不規則狀集合體。新鮮斷面呈古銅紅色,表面常呈藍紫斑狀錆色而得名;條痕灰黑色。具有金屬光澤,不透明,無解理;硬度3,比重4.9~5。
斑銅礦可形成于Cu-Ni硫化物礦床、矽卡巖礦床及銅硫化物礦床的次生硫化物富集帶中。形成于外生條件下,赤銅礦主要見于銅礦床氧化帶,是含銅硫化物氧化后的產物。斑銅礦在氧化環境中易遭受分解而形成孔雀石、藍銅礦、赤銅礦、褐鐵礦等礦物。斑銅礦主要存在于美國蒙大那州的比尤特,墨西哥卡納內阿和智利丘基卡馬塔等。 在中國云南東川等銅礦床以斑銅礦的形式存在。
銅礦石加工生產工藝主要包括:破碎、磨碎、選礦三個過程。地質大調查以來,銅礦找礦勘探的重大突破,使西藏探明的銅資源儲量自2008年以來超過了江西和云南。破碎過程中,三段閉路破碎是現代的適合高硬度銅礦石破碎,能完成礦石破碎和部分解離的工作,從而提高后續磨礦效率;磨礦過程中,二段一閉磨礦是的磨礦工藝,可以使銅礦磨的更加充分;選礦工藝中,近年來出現的比較成功的新工藝具有代表性的主要是混合浮選工藝。
如想了解更多銅礦的相關信息,歡迎致電啟順礦產品詳詢。
分選過程中要求同時得到銅精礦和硫精礦。在風化作用下,黃銅礦轉變為易溶于水的硫酸銅,后者當與含碳酸的溶液作用時便形成孔雀石、藍銅礦。通常選銅后的尾礦就是硫精礦。如果礦石中脈石含量超過20%~25%,為得到硫精礦還需再次分選。處理致密銅礦石,常采用兩段磨礦或階段磨礦,磨礦細度要求較細。藥劑用量也較大,黃藥用量100g/(t原礦)以上,石灰8~10kg(t原礦)以上。如想了解更多銅礦的相關信息,歡迎致電啟順礦產品進行咨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