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司基本資料信息
注意:發布人未在本站注冊,建議優先選擇VIP會員 |
轉籠式光盤庫
設備類型:機架式
設備高度:42U
庫體形式:轉籠式
移盤方式:單機械手
光盤容量:不低于2500張
大存儲容量:不低于500TB
光盤兼容:200G檔案級BD、128G檔案級BD、100G檔案級BD
光驅數量:12部
光盤匣:光盤匣容量:12張、不可拆卸
刻錄方式:支持一次性全盤寫入和多次追加寫入方式;支持單張光盤離開本系統后在通用設備環境下仍然可讀取數據
刻錄性能:數據讀取速度≥300MB/s
其他:光盤庫驅動器連接模塊卡1個,含標準服務器1臺
質保:含整機叁年質保
轉籠式盤匣組的每層由多個盤匣排放成圓環形結構;光盤取放組件用于轉動展開的盤匣,并取,放其內部的光盤;光盤讀取刻錄組件包括層層疊放并能夠自動彈出,收回的光驅盒;控制柜分別與轉籠式盤匣組,光盤取放組件和光盤讀取刻錄組件的控制部電性連接;伺服器與控制柜電性連接.本實用新型采用具有隔振功能的機箱,易于移動,整體結構布局合理,操控智能,增加存儲裝置內光盤的存儲空間.
電子檔案長期保存系統的復雜性
從1971年起,美國國家檔案館就已經開始保存數字文件了,但是此后事情變得越來越復雜。實際上,在開始的數十年中,部]使用計算機產生了一套數字數據,如由和經濟分析局收集的在方面的彈道數據和社會經濟數據。之后,不僅格式的數量增加了,且數據的類型變得越來越復雜??偟恼f來,由國家檔案館在1971年到20世紀90年代早期編入的一套數據:可以作為獨立的邏輯文件的代表。更多近新添的數據不僅包括網絡和相關數據庫,而且還包括辦公自動化文件、地理信息系統和網頁。將來,我們將需要制造處理電子文件的計算機、高清晰度電視和更多綜合數據。
光存儲的發展過程
光碟——早期的光儲存 1982年,飛利浦公司研發出了光存儲的鼻祖CD(致密光碟),經過20多年的飛速發展,光盤的存儲容量也越來越大,1995年DVD問世,1999年藍光光盤也應運而生。 早期的光儲存原理為阿貝衍射極限公式: 代表光斑直徑; 代表所用激光波長; 代表物鏡的數值孔徑。光存儲的發展過程就是一個不斷減小激發光波長、不斷增大物鏡數值孔徑的過程,進而數據存儲容量不斷提升。
歸檔存儲應用
歸檔存儲比較適用于一些寫大于讀的數據存儲場景,這類數據和以往對云存儲廣泛適用的讀大于寫的場景正好相反,因此歸檔存儲的應用場景往往是一些已經經過在線處理或者應用的在線數據的近線存儲。由于是近線存儲,數據是具備分鐘級的取回時效,這和需要數個小時甚至按天取回的離線存儲相比會有更高的實時性。 再結合客戶的實際使用,我們可以將歸檔存儲的場景匯總為三類,分別為多媒體數據歸檔、歷史數據合規性歸檔以及大數據、AI分析數據的歸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