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從事灰塑工藝的藝人,在花都乃至珠江三角洲地區已不多見,這種民間工藝亟須珍視保護,使傳統的灰塑工藝在建筑業上
灰塑古稱灰批,是嶺南地區傳統建筑裝飾工藝。材料以石灰為主,作品依附于建筑墻壁上沿和屋脊上或其他建筑工藝上,淵源其甚早,以明清兩代為盛行,尤以祠堂、寺廟和豪門大宅用得。2008年6月7日,灰塑經批準列入第二批國ji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寶墨園
寶墨園位于廣東省廣州市番禺區沙灣鎮紫坭村,建于清末,占地五畝,毀于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后在原番禺梁偉蘇的大力推動下,于一九九五年重建,歷時八載,寶墨園經過四期建設,現在園面積擴至168畝(約10萬平方米),集清官文化、嶺南古建筑、嶺南園林藝術、珠三角水鄉特色于一體,建筑、園林、山水、石橋等布局合理,和諧自然,構成一幅幅美麗壯觀的景色。石灣陶塑瓦脊為古建筑增添了異彩,它是嶺南建筑裝飾藝術中的一枝奇葩。名作家朱千華先生在園林文化隨筆集《雨打芭蕉落閑庭·嶺南畫舫錄》中,對寶墨園有詳盡記述。
在去墨堂梁脊頂上,有一組包拯擲硯陶雕群像,站在寶墨堂對面的鑒清橋上便可看得一清二楚。據說包拯在端州(含肇慶市)為官三年、清正廉明,教民種田、開井、醫病,深受人民愛戴。端硯是名聞中外的文房之寶,傳說有一制作端硯的工匠,對包拯非常仰慕,很想贈一端硯以示敬意,但包拯就是不收。后來包拯離任回開封府,這石匠便找機會情其家人包興將端硯暗藏于船上俟機送給包拯,但船開至端州邊沿的羚羊峽時,忽然烏天黑地,風雨大作,船不能行。包拯暗想:我在端川為官三年,難道做錯了事,天理不容?想來想去,終究想不出因由,便詢問家人。荔景灣、清平湖、寶墨湖與一千多米長河貫通,水清如鏡,長流不息,三十多座石橋,橫跨旖旎河湖之上。包興自知藏硯之事不妥,便坦自認錯。包拯命包興馬上呈上端硯。該端硯用黃布包著,他把黃布解開,見得該端硯果然品質佳、造工精巧,便說:“端硯已不能歸還其本人了,但也要歸還端州的人民。”便把端硯連黃布一起擲入江中。頓時。雨過天晴,風平浪靜,后來擲硯的河面浮出一個擲硯洲,拋黃布的河面地形成黃布沙洲,現擲硯洲上有包公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