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炎炎夏日下,我國多地開啟高溫模式,中暑的風險增加,近段時間,一些祛暑中成藥熱銷,這其中,最受關注的藥物之一,就是藿香正氣,一些渠道顯示該品種銷量有所增加。
作為藿香正氣最大的廠商,太極集團(600129.SH)這一年多以來,靠著藿香正氣口服液銷量大增,業績也成功打了一場翻身之戰。
業績大漲
“隨著天氣炎熱,我們這邊購買藿香正氣的顧客也漸漸多起來。”廣州海珠區一家藥店店員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
一些電商顯示該產品銷量在增加。如唯品會數據顯示,7月以來,藿香正氣液、藿香片的銷量同比增長19%。
太極集團7月8日公布的業績預告顯示,公司預計2023年半年度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約為5.63億元,同比增長340%;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扣除非經常性損益的凈利潤為5.69億元,同比增長213%,全部超越了2022年全年業績。
此前的2022年,太極集團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也成功扭虧為盈,達到約3.50億元,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扣除非經常性損益的凈利潤也為3.67億元。業績連續大漲,太極集團藿香正氣口服液銷量提升是一大提振因素。
如2022年全年,太極集團的藿香正氣口服液實現銷售收入15.67億元,同比增長70%,進入2023年后,太極集團也繼續加大藿香正氣口服液銷售。
太極集團屬于老牌國企,主要從事中、西成藥的生產和銷售等,總部坐標重慶,其全資子公司太極集團重慶涪陵制藥廠有限公司是亞洲最大的口服液及糖漿劑生產基地,主要產品有:藿香正氣口服液、急支糖漿、通天口服液、太羅、丹參口服液、補腎益壽膠囊、番茄膠囊等。
作為太極集團的拳頭產品,藿香正氣口服液上市多年,其針對的適應證是用于外感風寒、內傷濕滯或夏傷暑濕所致的感冒,癥見頭痛昏重、胸膈痞悶、脘腹脹痛、嘔吐泄瀉等。
藿香正氣主要成分為蒼術、陳皮、厚樸(姜制)、白芷、茯苓、大腹皮、生半夏、甘草浸膏、廣藿香油、紫蘇葉油。
每年的二三季度,是藿香正氣的銷售旺季。當前,藿香正氣的生產廠家眾多,且囊括了不同劑型產品,如藿香正氣膠囊、藿香正氣片劑、藿香正氣滴丸、藿香正氣水,行業競爭可謂激烈。
中康CMH數據顯示,在零售藥店渠道,2022年全年,藿香正氣的銷售額就達到了34.7億元,同比大增43%,刷新多年新高,主要受罕見高溫影響。與此同時,藿香正氣市場份額第一的廠家太極集團重慶涪陵制藥廠,市場份額常年保持在60%以上,2021年第三季度短暫下滑后,2022年第三季度又回升至65.6%。
中康方面亦認為,2023年入夏至今,多地高溫再次刷新歷史,預計將刺激整個藿香正氣銷售突破前高,有望再次沖破30億元大關。
靠的不僅僅是高溫天氣
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內,太極集團業績低迷,2018年至2021年這四年里,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扣除非經常性損益的凈利潤連續出現虧損,分別虧損8362.94萬元、1.57億元、5.55億元、6.97億元,虧損背后,除了跟公司盲目投資、粗放經營、產品迭代滯后導致市場競爭力下降有關外,同時也跟藿香正氣口服液銷售收入下滑等有關。
如2017年,藿香正氣口服液銷售額仍可以達到13.5億元,但到了2020年,該產品銷售額只剩下6.89億元,銷售額“腰斬”了一半左右。
在市場看來,彼時藿香正氣口服液銷售額下滑,跟該產品銷售渠道受窄有關。2018年2月,為保障公眾用藥安全,國家藥監局發文表示,取消藿香正氣口服液等產品雙跨類別,轉換為非處方藥。雙跨類別,指的是藥物即是非處方藥、又是處方藥。而轉為非處方藥后,該藥在院內市場的銷售或受到一定影響。
從2021年起,太極集團的藿香正氣口服液銷售重新有起色。這一年,太極集團也完成了混改,公司實際控制人由重慶涪陵區國資委變為央企國藥集團,伴隨著混改,公司內部進行了大刀闊斧改革。
而太極集團藿香正氣口服液收入重新上升,靠的不僅僅是高溫天氣“神助攻”,這背后也有公司的順勢而為。
第一財經記者從太極集團內部了解到,2021年四季度,公司開始在醞釀對藿香正氣口服液進行重新市場定位,并在2022年確定了藿香正氣口服液“祛暑、祛濕、祛暑濕”的市場定位。與此同時,2021年12月起,太極集團也在逐漸上調藿香正氣口服液的出廠價。
“藿香正氣口服液本身帶有祛暑祛濕療效,但長期以來,在OTC渠道,被定位為是消化系統用藥。2022年市場重新定位后,公司啟動了一整套系統營銷方案。除了積極拓展防暑功能外,公司也在加大該產品在治療胃腸不適、祛除體濕方面的宣傳,目的是實現品類、季節、地域、人群的突破。相比藿香正氣水,藿香正氣口服液的區別在于不包含酒精,可以適用于更多人群。”太極集團內部人士對第一財經記者說。
有臨床醫生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藿香正氣作為一款經典藥物,在防暑上有一定的效果,但不能過量使用,也要注意對該藥物有無過敏反應,如服用含有酒精的藿香正氣藥物,服后也要避免駕車,另外也要避免和抗生素同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