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年年底,ChatGPT引爆了新一輪人工智能浪潮,AIGC成為科技創新領域的“頂流”,國內巨頭迅速加入“千模大戰”,一大批創業者奔赴AI創業的新戰場,巨額的資金也涌向AIGC領域。
目前,市場上的AIGC創業項目很多,投資界的熱度也很高,但在這一輪投資熱潮中,投資人在看AI項目時,出現了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看得多,投得少”。
“在一級市場,大家超高速地形成了一個共識,即AI是一個大趨勢,每個基金也都想出手,但到底選擇什么樣的項目進行投資,投資人們變得更加謹慎。”順福資本創始人李明順在接受《中國經營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心急吃不了熱豆腐,如今在AI方面的投資就是一種‘熱豆腐現象’,投資人們想‘吃’但又怕投錯。”
賺錢比商業模式更重要
ChatGPT引發的新一輪AI熱潮從美國蔓延至全球,國內國外市場都在爆發著一股AI熱潮。據7月份非凡產研發布的《2023年H1全球AIGC行業半年報》指出,2023年上半年,全球AIGC行業融資總額達1066.56億元,融資次數共計78次。國內AIGC行業融資總額達62.39億元,融資次數共計56次,上半年全國獲最高融資金額的企業為 Minimax名之夢,融資金額達2.5億美元。上半年全國平均單筆融資規模為1.18億元。
現在國內投資市場也認可AI是發展大趨勢。上述報告中還有一個數據更能看到國內AIGC賽道發展迅猛,2022年10月至2023年6月,國內AIGC賽道企業融資規模達66.9億元人民幣,占2020~2022年總計融資額的116.28%。
另外,中國信通院數據測算,2022年我國人工智能核心產業規模(增加值)達到5080億元,同比增長18%。AI賦能經濟社會發展各領域,有望成為科技跨越發展、產業優化升級、生產力整體躍升新動能。2022年中國AIGC行業市場規模僅為74億元,市場呈現迅猛增長態勢;AIGC正經歷一個滲透率快速提升的階段,為人工智能行業打開全新的成長空間。
投資人雖然對AI項目有很高的熱情,但在選擇上更加謹慎。因為愿意出手的美元基金比往年減少了,國內市場人民幣基金在AI項目上較為積極,但在選擇具體項目時雖然很想出手,只不過落實到具體項目上時,往往會因為各種問題不敢出手。
在第四屆“數據智能創新與實踐人工智能大會”上,零以創投創始合伙人鄭連發指出,如今的AI資本市場既火熱又冷淡,對于創業團隊來說算賬清楚至關重要。AI領域的投資熱潮雖然帶來了巨大機遇,但同時也伴隨著激烈競爭和市場風險。在這樣的環境下,創業團隊必須清晰地規劃自身的發展路徑,并且對投資回報進行精確的計算。鄭連發還透露,他所在的基金今年投資了兩家AI公司,選擇的都是可以馬上應用變現的公司。
“我們看到現在很多AI公司可以在半年之內做出一個有幾十萬甚至幾百萬名用戶的產品,并且很快就能實現盈利,這在四五年前是比較少見的。所以我們今天在投項目的時候,非常希望很早就能夠看到產品化或者商業化的想法。”真格基金合伙人劉元說道。
華創資本創始合伙人熊偉銘更是直言,現在創業to VC已經不行了,必須賺錢。“如今的AI創業不像以前可以拿到A、B、C、D多輪融資,現在基本就是兩輪——天使輪和A輪,所以我們在投資時會非常現實,看這個項目能不能賺錢,能不能賺很多錢。”
更關注應用層
AIGC三層架構分別為基礎層、模型層、應用層,2023年上半年AIGC賽道國內投融資規模以模型層為主,占比最高,融資規模達43.09億元,其次為應用層,融資規模達11.54億元,而基礎層所獲融資金額占比最少,僅1億元。
雖然各大基金在選擇項目上有各自的偏好,但這一輪AI浪潮中,較多的投資人把目光放在了應用層。從投入來說,算力層、模型層對人力、物力、資金的投入要求更高,尤其大模型的打造更是燒錢,目前國內市場做大模型的以大型互聯網公司為主。而應用層離客戶更近,商業化的可能性更高。
錦秋基金執行董事臧天宇表示:“最近看得比較多的AI項目集中在應用層和工具鏈領域。”
劉元也表示,真格基金在今年投了20多個AI相關的項目,但在算力層和模型層關注得比較少,更多的精力放在中國比較有優勢的應用層領域。“目前to C的AI應用,無論在中國還是美國都比較少,聚集to B領域的效率工具和應用比較多,但真正深入到行業的應用還是偏少。”劉元說道。
美國硅谷未來資本創始合伙人洪淼進一步指出,對于年輕人創業者來說,AI的機會在產業領域,因為目前所有大語言模型訓練的數據都來自公有云,其實還有海量數據存在私有云上,比如說很多企業級數據不會放在公有云上,這就導致目前的大語言模型算法平臺接觸不到這些私有云上的數據。“我覺得將來真正的應用應該是怎樣利用大平臺的API算法接口,然后把大模型應用在企業級數據上面,這樣才能給企業級的生產力帶來很大的提高。”
李明順認為,未來各行各業都離不開AI。“我們深知未來是‘三百六十行,行行需AI’,AI應用將無處不在,AI人才市場非常奇缺,除了尖端的AI模型和算法人才之外,大量的AI應用落地人才所需要的數量將更加龐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