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今日舉行新聞發布會,介紹2023年上半年外匯收支數據情況。國家外匯管理局副局長、新聞發言人王春英在會上表示,總的來看,中國債券市場堅持漸進可控,平衡效率與安全的原則擴大對外開放,外資投資中國債券市場有穩定和可持續的增長空間。
王春英介紹,關于債券投資,今年以來全球跨境債券市場表現仍然比較低迷,但是外資投資中國債券市場總體向好。如果不考慮到期兌付因素,今年上半年外資凈買入境內債券近790億美元,扭轉了去年凈賣出的趨勢。尤其是二季度外資凈買入境內債券585億美元,處于季度比較高的水平。如果考慮到期兌付,外資已經連續兩個月凈增持境內債券。其中6月份凈增持超過110億美元,同時從持有者的結構來看,境外央行依舊是投資中國債券市場的主要外資機構,同時境外金融機構在中國的債券市場表現也很活躍。
“展望未來,境外投資者還會繼續增持、穩步配置人民幣資產。因為人民幣資產分散化的投資價值和滿足投資者多元化配置的優勢還在。之所以這么講,是因為中國的貨幣政策堅持以我為主,人民幣債券和發達國家、新興經濟體的債券走勢都不同。同時,我國債券市場規模在全球仍舊處于第二位,流動性很好,便利投資者進行分散化的資源配置。從這個角度來看,我國債券市場是有吸引力的。”王春英說。
王春英強調,從一組數據也可以看到,中國債券市場已成為境外投資者全球投資布局的重要選擇。截至今年6月底,全球已經有60多個國家的1100多個機構進入銀行間債券市場。境外機構的交易活躍度也在不斷上升,去年外資機構的總交易量已經超過兩萬億美元,比大幅開放之前的2016年增長了8倍多。另一方面,外資機構投資標的也有所擴大,除了國債、政策性金融債,還有同業存單,現在境外機構也逐漸投資于中國的短期融資券、中期票據等信用債,以及資產支持證券等標的。
“從政策上來講,中國穩步推進債券市場開放,便利境外投資者投資。現在已經開通了債券通,并且推動債券通與直接入市、QFII、RQFII渠道整合,今年5月份開通了互換通業務,有利于境外投資者管理利率風險。下一步,將持續優化債券市場開放,不斷推動產品和服務創新。”王春英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