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始于浦江潮,立足“硬科技”。
2019年7月22日,一道鑼聲響徹黃浦江畔,自此科創板持續發出向科技創新高地沖鋒的最強音。
一歲一華章,在年輪更替中,四歲的科創板已成長為我國“硬科技”企業的聚集地。四年篤志前行,四年行穩致遠,科創板持續深化改革,創新發展,與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提升科技創新服務能級、深化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和科創中心建設同頻共振,用精彩蝶變書寫出一份濃墨重彩的答卷。
建設中國特色現代資本市場其時已至、其勢已成、其興可待。作為資本市場改革“試驗田”,科創板在科技創新的浪潮下追逐高質量發展的定力和決心愈加堅定。
而今邁步從頭越,展望未來,科創板將用創新、用突破為長遠發展蓄勢賦能,繼續求索如何更好服務國家重大戰略和實體經濟,譜寫助力科技自立自強的新篇章。
以制度包容建中國特色科創之路
科創板是注冊制在中國資本市場的首次探索,這是一條沒有經驗可以借鑒的路。以信息披露為核心,科創板在發行、上市、信息披露、交易、持續監管等方面進行了一系列制度創新,形成了立足中國國情,可復制可推廣、具有中國特色的“四梁八柱”的基礎制度體系。
在入口端,科創板設立多元包容的發行上市條件,允許符合條件的未盈利企業、紅籌企業、特殊股權架構企業上市,滿足不同類型、不同發展階段的科創企業上市融資需求。截至目前,科創板已有52家上市時未盈利企業、8家特殊股權架構企業、6家紅籌企業、20家第五套上市標準企業。
“科創板的包容性讓原本無緣A股的一些科創企業實現境內上市,在成長較早階段獲得資本市場的‘活水’灌溉,彰顯了資本市場對于科技創新的支持。其中,第五套上市標準是重要制度創新之一,為突破關鍵核心技術、擁有原創引領技術,但尚處于研發階段、還未形成收入的企業提供了上市渠道。”上海交通大學上海高級金融學院學術副院長、金融學教授嚴弘表示。
在審核端,科創板堅持開門辦審核,把好上市公司質量“入口關”,提升審核效率和可預期性;在發行端,科創板構建市場化發行定價機制,試行“跟投”制度,以資本約束強化保薦機構“看門人”職責;在持續監管端,科創板建立小額快速融資制度、新增第二類限制性股票制度、首創首發前股份詢價轉讓制度,實現了創投資本與機構投資者的有序“接力”。
創新不息,求索不止。去年10月末,科創板股票做市交易業務正式啟動,標志著科創板交易機制改革再進一步。數據顯示,截至目前,共有15家做市商開展做市交易業務,已覆蓋150余只科創板股票,其中有37只股票獲得3家做市商以上共同做市。
千億市值光伏龍頭晶科能源便是其中一員。至今,三家做市商先后宣布對晶科能源開展做市交易業務。“做市商制度開啟以來,對公司股票流動性的提升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作為完善增強資本市場服務實體經濟能力的舉措,做市商制度的推出還進一步推動光伏行業自主創新能力不斷提升,促進科技-產業-資本形成良性循環。”晶科能源董事會秘書蔣瑞直言。
聯影醫療相關負責人進一步表示,長期來看,做市機制可以幫助公司估值趨向合理,同時還可為公司回購、股權激勵計劃等實施提供便利,間接提升公司治理水平。
依托創新制度,當下,科創板已初步形成人才、資本、產業等各類創新要素合理配置和高效循環的市場生態。改革沒有休止符,南開大學金融發展研究院院長田利輝認為,科創板未來還有許多制度創新可以先行先試,為中國資本市場的發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動力。例如,科創板可以探索更多長期資金入市途徑,提升市場的穩定性和長期投資者的占比。又如,科創板可以探索跨境交易,促進國內外市場的融合和交流,提高市場的開放度和國際化程度。
改革沃土結創新碩果
從高處著眼,從實處著筆,讓有限的金融資源去配置科技創新成為促進經濟轉型和科技-產業-資本良性循環的最佳實踐。
為科創企業度身定制的上市標準,扭正了之前“過往業績數字和未來科研發展”失衡的天平。科創板設立以來,科技和金融高度耦合,資金更高效配置科創企業的趨勢愈發明顯。截至7月21日,科創板上市公司共546家,募資規模累計超8500億元。今年上半年,科創板募資總額占全部上市板塊比例達41.82%,較去年同期進一步提高。與此同時,今年上半年A股前十大IPO中,有5家來自科創板。
“資金的偏好說明了科創板有力推動了科技和資本的融合。科創板設立和發展為科技創新企業提供了更加便捷的融資渠道,使得更多資金能夠流入科技創新領域,推動了中國科技創新的發展。”田利輝表示。
中泰證券策略研究負責人徐馳認為,“當前我國經濟正處于轉型升級和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時期,需要支持和培養一大批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競爭力強的科創企業,科創板的設立進一步加強資金對科技創新和產業升級的支撐,為我國經濟轉型奠定了至關重要的基礎。”
支持和鼓勵“硬科技”企業上市一直是科創板建設的首要任務。初心不改,信念如磐,四年以來,一批批打破國外壟斷和“卡脖子”、自主創新能力強的企業、代表性企業、行業龍頭企業在科創板上市。僅近一年的時間,便有國產高端醫療影像設備第一股聯影醫療、高端CPU第一股海光信息、醫療器械第五套標準第一股微電生理登陸科創板。
上市不是終點,而是高質量發展的新起點。一家家科創板公司拿出“拼”的精神、“闖”的勁頭、“實”的作風,開啟奮躍而上的新圖景:看業績,科創板最近3年營業收入、凈利潤復合增長率分別達到30%、59%,居A股各板塊之首;看研發,資本活水如星星之火,點燃了科創企業的創新火苗,形成燎原之勢,一系列創新成果競相涌現。
“在科創板募集資金的投入下,公司持續加大研發投入,搭建更好的研發實驗環境,為技術突破和產品創新提供保障,有力支撐了公司在半導體設備領域的研發與產業化進程。同時,公司臨港研發及生產中心項目順利建設,并將于今年年底完工投入使用,屆時臨港項目生產能力將達到每年100億元。”盛美上海董事長王暉說。
指數產品生態鏈日趨完善
6月5日,上交所科創50ETF期權平穩上市,科創板場內金融衍生品工具的空白拼圖得以補齊。這是全面注冊制背景下首次推出的股票期權新品種,也是科創板指數產品持續豐富的又一步。截至目前,首批到期的科創50ETF期權合約已順利完成行權交收,市場總體運行平穩,期權保險功能逐步發揮。
為居民資產配置創造相協調的渠道和生態圈是應有之義,近年來,我國居民財富資產配置結構趨于多樣化,對資本市場提升服務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隨著科創板建設扎實推進,科創板指數系列產品應用亦不斷豐富,這既有助于引導更多的社會資金流向國家重點支持領域,更好服務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又為中小投資者提供了分享科創板增長紅利的良好工具。
細數豐盈碩果,當下已初步形成頗具影響力、競爭力、層次豐富且各有側重科創板指數體系,覆蓋了寬基、主題、區域、策略等類別。同時,科創板指數產品接連涌現。自2020年9月首批科創50ETF成立起,截至今年6月30日收盤,科創板指數境內外產品總規模已增長至1170.6億元。其中,科創50指數產品29只,規模超千億元,總規模位列境內寬基股票指數第三,ETF規模位列第二。
不過,在徐馳看來,目前科創板市場相應的風險管理工具仍然偏少,“借鑒成熟資本市場經驗,應該開發更加豐富的‘工具箱’以滿足投資者多樣化的投資需求和風險管理需求。”
嚴弘持有類似想法,“科創企業的一大特點就是未來發展前景具有不確定性,為讓投資者能利用金融工具做好風險管控,建議可以逐步在科創板推出衍生產品等風險對沖工具,這對整個A股市場而言也能起到表率作用。”
凡是過往,皆為序章。從試點注冊制的“試驗田”,成長為全面注冊制的“動力引擎”,面向新時代,科創板已開啟新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