沼氣是什么
(1)沼氣的主要成分
沼氣的主要成分是。沼氣由 50%~80%(CH4)、20%~40%二氧化碳(CO2)、0%~5%氮氣(N2)、小于 1%的氫氣(H2)、小于 0.4%的氧氣(O2)和 0.1%~3%(H2S)等氣體組成。
(2)沼氣來源
沼氣資源包括工業有機廢棄物、養殖場畜禽糞便、城市生活垃圾和廢水以及農村家庭畜禽養殖等。
(3)沼氣發酵工藝條件
沼氣產生于有機物質的厭氧發酵, 它是細菌的代謝產物,產生沼氣的先決條件除了缺氧以外, pH值應該在6.5 和7.5之間,溫度應控制在一定范圍。沼氣發酵經濟的溫度條件是35℃,即中溫發酵。
水壓式沼氣儲氣罐.它主要由高強度塑料制作而成.儲氣罐由水壓間,儲氣室和儲水間等組成.水壓間和儲水間之間有連通管.儲氣室頂板有進氣管和出氣管.輸氣管經水壓間從罐頂觀察孔引出.儲水間底部有排水管.限壓管上部高出儲氣罐罐本體頂面,下部穿過罐頂板,儲氣室頂板,伸入儲水間.通過"氣壓水,水壓氣"原理儲存和輸出沼氣.本實用新型配套沼氣池可滿池發酵,輸出沼氣壓力比較穩定,儲氣罐結構簡單合理,取材容易,安裝管理方便,無需定期維護,壽命長,適合農村沼氣農戶沼氣儲存使用.
70年代末到80年代中期,這一階段發展畜禽養殖場沼氣工程主要是為了得到沼氣能源,以緩解當時農村地區能源供應的嚴重不足。由于當時的大中型養殖場較少,早期工程所用的發酵原料除了糞便外,一部分工程還用秸稈作原料,采用常溫發酵,池容產氣率只有02m3/m3d左右,發酵液不再處理,直接作為肥料。從90年代初開始,大中型沼氣工程的建設重視強調工程的環境效益,并通過開展綜合利用來增加工程的經濟效益,研究開發出了多種新型發酵工藝,使厭氧消化器的處理能力提高2~10倍、產(率提高1~3倍、COD 去除率提高10%~-20%。
隨著生產的發展和居住地的集中工農業生產和人民生活過程中所產生的有機廢物越來越多,為沼氣發酵提供了充足的原料。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居住條件的改善人們要求方使而清潔的生活能源燃氣將成為今后城鎮生活能源的一種主要形式。將當地所產生的有機廢物集中起來進行沼氣發酵,既面解決居民燃氣同時也可保護環境。
6攪拌
靜態發酵沼氣池原料加水混合與接種物一起投進沼氣池后,按其比重和自然沉降規律,從上到下將明顯的逐步分成浮渣層、清液層、活性層和沉渣層。這樣的分層分布,對微生物以及產氣是很不利的。導致原料和微生物分布不均,大量的微生物集聚在底層活動,因為此處接種污泥多,厭氧條件好,但原料缺乏,尤其是用富碳的秸稈做原料時,容易漂浮到料液表層不易被微生物吸收和分解,同時形成的密實結殼,不利于沼氣的釋放。為了改變這種不利狀況,就需要采取攪拌措施,變靜念發酵為動念發酵。單化糞池發展到高速消化器。1967年布賴恩特分離純化了沼氣發酵微生物中的產氣、產菌和產菌,人們對沼氣發酵的微生物學原理開始有了正確的認識。1969年,厭氧技術出現了突破性的進展,Young和McCarty發明了厭氧濾池。與此同時,Zeikus等人提出了厭氧消化的四類群理論,更確切地闡明了復雜有機物厭氧消化的微生物過程。1979年,厭
氧技術出現了重大的突破,荷蘭農業大學環培系Leftinga 等研制成功了式厭氧污泥床.
這些新工藝使可溶性原料在池內發酵時間大大縮短,使沼氣發酵技術得到廣泛的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