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以來,建立房屋養老金制度被多次提及。6月26日,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部長倪虹指出,要鼓勵引導金融機構參與城市建設和更新,推動打造宜居、智慧、韌性城市。要為人民群眾建造好房子,提高住房品質,探索建立房屋養老金制度,為房屋提供全生命周期安全保障。
如今,我國存量住房數量多,且不少是2000年之前的老舊小區,部分房屋在結構、設備、安全性等方面存在著較大的隱患,但現有的住宅專項維修資金等資金難以滿足房屋維修及改造的需求。據悉,2022年5月,住建部部署開展全國自建房安全專項整治,指出要研究建立房屋“養老金”制度,更好解決既有房屋維修資金來源問題。同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全國自建房安全專項整治工作方案的通知》,指出“完善房屋質量安全強制性標準,研究建立房屋定期體檢、房屋養老金和房屋質量保險等制度。”
中指研究院認為,本次倪虹部長再次強調“探索建立房屋養老金制度,為房屋提供全生命周期安全保障”,或表明房屋養老金制度建設及試點或將加速推行,有利于更好地解決老舊小區改造的資金問題,提高居民的居住品質和生活環境。
易居研究院研究總監嚴躍進認為,房屋養老金制度的提法正不斷成熟。從最新表述可以看出,房屋養老金制度和房屋維修等概念有較強的關聯。資金方面的來源,一些城市和學者都有各類實踐或創新。比如說寧波明確建立這項制度,其把物業專項維修資金簡稱為“房屋養老金”。而此前一些政協委員建議,可以把當年土地出讓收入(地價款)或凈收益中提取一定比例的錢來作為房屋養老金,因此后續此類資金如何實現開源節流,是非常重要的內容。此類制度建立創造了很多新商業機會,物業公司、中介機構、保險機構、金融機構和建筑企業等都應該關注此類制度,積極在這個領域做好研究工作,以更好開展相關業務內容。
廣東省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員李宇嘉認為,近期各地相繼爆發出來的因裝修產生的風險。同時,既有的養老金可能不足,比如很多小區物業維修基金不足,需要金融資源進一步支持。另外,房子是居民最大的財產,占到居民財富的60%-70%。未來,房屋的性能能不能維護好,關系到居民居住的舒適性,更好地適應老齡化時代到來。同時,也關系到房地產存量信貸質量的好壞。房屋維護的好,房價就能得到支撐,存量房貸的不良率也會保持在較低的水平。因此,金融部門推進“房屋養老金制度”,也是為了更好地防范地產金融風險。不過,實現資金的投入與產出平衡,是商業性金融資源進入的關鍵。因此,就必須要建立合理的商業模式、居民付費買服務的模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