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提出“雙碳”目標即將滿三周年,各界正在積極探索綠色發展新范式。6月20日,在2023年第二期國是論壇之“能源中國”上,與會專家圍繞“綠色發展新范式如何引導產業轉型與增長”主題展開探討。多位與會專家表示,可再生能源的開發和利用、綠色環保技術升級、數字經濟和科技創新均為關鍵因素,這些將成為推動轉型與增長的關鍵引擎,助力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目標。
經濟發展轉向“能源技術依賴型”
“電動載人汽車、鋰電池、太陽能電池在推動中國經濟增長方面異軍突起,這是中國經濟轉型的重大信號。芯片、大數據、人工智能、互聯網、電動車、儲能、生物技術等技術蓬勃發展,有望支撐中國進入生態文明的新發展階段,也正在或將形成一系列蓬勃發展的新產業。”能源基金會首席執行官兼中國區總裁鄒驥認為,相較于西方發達國家,中國正在面臨發展路徑的創新,要以更少的人均排放來實現相似的收入水平,達到可持續的發展;以較低的峰值水平、較短的平臺期達到峰值,以較短的時間或者較快的速度達到碳中和。
就能源結構而言,鄒驥認為,中國將從現在以化石能源為主、特別以煤為主的能源結構,轉為今后以非化石能源為主的能源結構。一旦可再生能源發展到足夠強大,整個非化石能源可以把新增能源需求完全覆蓋,接下來可以逐步替代煤。預計經過二三十年的發展,有望從現在以煤為主的能源結構轉化為以非化石能源為主的能源結構。
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碳中和研究院院長賀克斌認為,世界經濟將從“能源資源依賴型”走向“能源技術依賴型”。未來的技術研發和新技術逐漸進入市場,是實現“雙碳”目標最關鍵的因素。中國應當通過資源增效減碳、能源結構降碳、地質空間存碳、生態系統固碳等多方面措施,實現碳中和目標。
“以資源量來看,以風、光為代表的非化石能源足以支撐或遠遠超過了實現碳中和全球所需新能源的量。雖然每個國家都擁有一定程度的風、光資源,但誰能更早、更好利用風、光,完全取決于誰能夠搶先建成支撐大規模穩定使用這種新能源的技術體系。”賀克斌說。
紅杉中國投資合伙人、紅杉碳中和研究院院長李俊峰也表示,能源轉型具有重要意義,它不僅解決了資源限制和環境問題,還能推動經濟發展、降低成本,并為未來的創新和發展提供無限想象空間。
賀克斌表示,近年來,全球氣候投融資快速增長,以2021年、2020年為例,全球能源轉型總投資、全球綠色債券的發行規模和全球碳市場總額兩年相比增幅都在50%至100%的水平,快速推動新技術進入市場。根據清華大學對實現碳中和目標中國的能源投資進行的分析,為實現2和1.5的溫控目標,中國在2020年至2050年之間總投入需求分別達到127萬億元和174萬億元。
李俊峰認為,未來能源轉型的過程中,電力成本的大幅下降,將帶來算力成本的大幅下降,從而導致算力水平大幅度提高。隨著能源和算力問題得到解決,中國所面臨的發展制約將得到進一步破解,不僅解決了能源依賴問題,還可以為經濟發展注入廉價的算力和廉價的能源,使得各種經濟發展方式成為可能。
電動車、光伏成重點領域
能源轉型委員會主席、英國氣候變化委員會前主席、英國金融服務監管局(FSA)前主席阿代爾·特納以線上方式參與論壇時稱,“中國是電動汽車推廣的世界領導者,電池技術處于領先地位,太陽能光伏板的生產也快速擴張,可以說中國在可再生能源發展中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有限公司首席專家、中國汽車戰略與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劉斌介紹,2022年,中國新能源汽車占全球60%的份額,當年中國銷售的2600萬輛車當中,每4輛就有一輛是新能源汽車。中國新能源汽車保有量1300多萬輛,在中國100輛汽車中有4輛是新能源汽車。
劉斌認為,在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的過程中,新能源汽車尤其是純電動汽車將會成為新車市場和保有量的主流。在此背景下,以特斯拉、比亞迪為代表電動車已經帶來了汽車研發、生產制造、營銷、服務等全產業以及價值鏈的變革,也帶動了產業間的融合。
根據國家信息中心測算,汽車產業每增值1元,帶動上下游產業增值2.96元,全產業鏈增值即3.96元。
劉斌據此推算,截至2022年底,中國新能源汽車累計銷量1508萬輛,累計拉動消費2.8萬億元,累計帶動全產業鏈增值11.1萬億元;預計2050年當年有望拉動消費6.1萬億元,累計拉動消費125萬億元,累計帶動全產業鏈增值495萬億元。
“2022年中國新能源汽車出口額在整個汽車出口中占比近四成。目前正處在快速攀升期,預計到2030年,中國新能源汽車出口平均單價達到4萬美元,出口額有望超過1200億美元,在2030-2050年間保持平穩提升,到2050年達到出口峰值,屆時中國新能源汽車在全球銷量的提升更多是來自海外產能的貢獻。”劉斌說。
在興業研究公司總裁助理、學術評審委員會副主席鄭仁福看來,經過長期的產業培育和補貼之后,光伏行業進入發展“拐點”,光伏發電側平價時代來臨。而且國家正逐步完善政策,推動新型儲能快速發展。各地儲能支持政策也相繼出臺,促進儲能產業快速落地發展。儲能可像光伏一樣,憑借政策扶持具有經濟性,進而形成一定市場規模,形成規模之后又哺育市場,進一步推動技術進步,促進行業降本增效。
鄭仁福指出,目前新能源發展的隱憂不是過剩,是新型電力系統的消納問題。對于電力系統來說,平衡供給和需求并不容易,儲能是實現電力有效供應的工具和手段,會成為未來新能源行業發展非常好的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