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月6日,第五屆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高層論壇在安徽合肥舉行。作為企業家代表,比亞迪董事長兼總裁王傳福受邀做主題演講,他暢談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路徑,并為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以及助力長三角打造“世界級新能源汽車產業集群”建言獻策。
比亞迪在長三角多點布局
“自二十年前落戶上海以來,比亞迪產業布局涵蓋三省一市的十多個城市,實現了新能源乘用車、客車、卡車、電池、電機、電控等全產業鏈布局。”王傳福講述了自己在長三角創業的故事和感受。“很明顯地感受到,近年來,在長三角一體化國家戰略指引下,三省一市的發展格局越來越協調,產業合作越來越緊密,互補優勢越來越明顯,為長三角、全國乃至全球企業提供了更高層次發展空間。”
王傳福介紹,近年來,比亞迪站在雙碳風口,實現了厚積薄發的大發展,在長三角也迎來產業建設的爆發期,新建常州、合肥兩大乘用車基地,以及淮安商用車基地,在多個城市配套核心零部件產業基地,并提供9萬個就業崗位,助力長三角高質量一體化。
中國汽車出口已躍升全球第一
當前,新能源汽車發展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我國已擁有全球最科學、最完善的新能源汽車政策體系,行業從十多年前依靠政策驅動,到5年前“政策+市場”雙輪驅動,到近年來形成以市場驅動為主導的新發展格局。
“去年,我國是全球第二大汽車出口國,今年一季度已躍升至全球第一,其中新能源汽車出口增幅貢獻很大,與太陽能、鋰電池一起,成為外貿出口‘新三樣’。”王傳福表示,在長三角區域,新能源汽車發展優勢明顯,已經形成完整產業鏈,又有巨大市場需求,是高質量一體化的一個縮影。
比亞迪將扎根長三角
作為長三角一體化的親歷者、參與者和建設者,王傳福結合企業發展實踐,談了三點建議,為長三角打造“世界級新能源汽車產業集群”建言獻策。
第一,發揮全產業鏈布局優勢,助力長三角打造現代化產業體系。隨著長三角一體化快速發展,三省一市去年生產整車696萬臺,其中生產新能源汽車279萬臺,占全國比重超過40%。長三角產業鏈集群優勢明顯,經濟互補性強,統一開放市場體系在不斷增強。
比亞迪從全局規劃出發,因地制宜地進行差異化產業布局,實現各地產業的聯動和協同。在安徽,比亞迪形成以合肥為中心的新能源整車基地,以無為、蚌埠、滁州、阜陽為支撐的動力電池、電池材料、高壓電器、線束等關鍵零部件配套基地。在更高層面的長三角,南京基地生產的動力總成,配套到合肥和常州乘用車基地。常州生產的新能源乘用車、杭州生產的純電動大巴,運送上海洋山港和浙江寧波港,裝船出口海外。這些都是長三角現代化產業的縮影。
第二,堅持創新驅動發展,助力長三角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高地。長三角創新能力很強,科技研發、轉化能力突出,聚集了一大批高校、科研院所和高新技術企業。在過去二十多年的成長過程中,長三角為比亞迪配套了大量優質供應商,每年輸送了大量優秀畢業生,提供了豐富的產業技術人員,為新技術、新產品的研發、生產和推廣提供了優越環境。
比亞迪與長三角高校開展產教融合,與企業開展科技創新合作,積極參與政府搭建的各類交流活動,在長三角許多城市申請了工程技術中心和研發平臺,促進了產業鏈、創新鏈發展,融入長三角全球新能源汽車科技創新高地。
第三,充分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助力長三角暢通國內大循環和國內國際雙循環。長三角擁有優越營商環境、龐大經濟體量、廣闊市場空間、完善產業配套和對外開放門戶優勢,市場需求旺盛,對高品質、高科技、綠色環保的產品有著巨大的購買力,吸引著全球各類優質資源要素聚集,成為新時代對外開放的重要窗口。日益增長的知識產權保護意識和不斷完善的保護制度,也塑造了長三角體量龐大、健康有序的巨大內部市場。
“長三角去年新能源汽車滲透率為33%,高于全國的26%;今年1到4月提升到39%,高于全國的30%。企業家最喜歡的是市場,長三角的市場體量和消費力是任何一個國家地區的企業家都很羨慕的,同時長三角出口也具有雄厚基礎和天然優勢,因此,在長三角落戶的企業家是很幸福的。”王傳福表示,未來,比亞迪將扎根長三角,發揮龍頭企業的產業鏈帶動和示范作用,做大做強長三角各產業基地,打造受人尊重的世界級企業,助力長三角高質量一體化、奮進中國式現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