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發揮科技型骨干企業引領支撐作用”。
在全球多邊規則加速調整、全球科技競爭烈度不斷升級的大背景下,推動關鍵核心技術自主可控、實現科技自立自強是國家戰略的必然要求。
中央企業作為我國國家創新體系中企業部門的主力軍,在關系國計民生、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發揮著基礎性作用。
進一步強化中央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將中央企業打造為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充分發揮中央企業自身創新實力和產業引領作用,對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具有不可替代的支撐意義。
中央企業作為創新主體具有獨特的地位和使命
中央企業在我國國家創新體系中具有重要而特殊的地位。
一方面,作為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市場主體,中央企業和其他企業一樣,需要通過提升自身創新能力,強化創新驅動的內生成長模式,從而提高產品競爭力和市場競爭力。
另一方面,作為經營規模大、行業影響力高、所在行業戰略性強的國有企業,中央企業肩負著促進產業整體創新能力提升、完善國家創新體系、牽引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責任和使命,是黨中央、國務院實施產業政策和創新政策的重要抓手。中央企業的雙重屬性特征決定了,中央企業創新主體地位的實現與加強,不僅意味著中央企業自身創新能力的提升,更意味著帶動全產業鏈創新能力的提升。
過去十年,中央企業作為創新主體的地位日益凸顯。
從2012到2021年,中央企業創新投入力度顯著加大,累計研發經費投入達到6.2萬億元,年均增速超過10%,研發投入強度也從1.34%提升到2.5%。同時,中央企業創新平臺建設成就卓著,2012到2021年共打造國家級研發平臺764個;截至2021年年底,擁有國家重點實驗室91個,國家技術創新中心4個,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97個。以此為基礎,中央企業承擔了一批國家重大科技項目,產出了一批具有世界領先水平的重大創新成果。
僅在2021年,44家中央企業就獲得了106項國家技術發明獎和國家科技進步獎。隨著自身創新資源不斷豐富、創新能力不斷增強,在關系國家安全和國民經濟命脈的主要行業和關鍵領域內,中央企業帶動完善產業協同創新體系的作用也進一步顯現,牽引產業鏈創新能力實現整體躍升。
基于中央企業的獨特地位和現有的創新基礎,面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目標,進一步強化中央企業創新主體地位應錨定兩大戰略使命:
一是強化關鍵核心技術供給主體的作用。在中美科技競爭中,我國處于被動局面的“卡脖子”技術領域,以及有希望構筑我國“非對稱競爭優勢”的技術領域,中央企業自身通過實現技術突破和產業領先,成為關鍵核心技術的重要供給者。
二是強化創新體系牽引主體的作用。充分發揮中央企業的政治擔當和大規模應用優勢,推動產業創新體系和國家創新體系完善,帶動戰略性產業鏈和創新鏈整體能力提升,成為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培育者和帶動者、國家創新體系的完善者。
進一步強化中央企業創新主體地位的要點
要實現以上兩大戰略使命,中央企業應深入梳理自身資源和優勢,精準把握履行使命的要點,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貢獻“國家隊”力量。
第一,在需要大規模團隊協作與集成創新的復雜產品系統領域,中央企業應發揮主導作用,牽頭推動技術突破與趕超。
復雜產品系統以大飛機、大型船舶等為代表,是我國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重要載體。這類產品涉及多層次、多領域的技術和軟硬件集成,產業鏈極長,因此普遍采用成熟技術以確保系統可靠性和穩定性。盡管技術趕超難度極大,但這類產品的主導技術路線明確且成熟,趕超目標與路徑清晰。
中央企業的產品和技術應用規模占優,有條件作為總成企業或用戶為復雜產品系統及相關軟硬件創造規模化市場;同時,面對重大創新使命,中央企業具有組織高集成度復雜產品攻關與工程化的跨組織協同創新的經驗,能夠通過市場機制協調產業鏈上下游的多層次、多類型創新主體,在牽引復雜產品系統全產業鏈合作研發、實現技術突破與趕超上優勢明顯。
第二,在需要關鍵核心技術突破解決“卡脖子”問題的重點領域,中央企業應發揮兩方面的重要作用,既要成為關鍵核心技術創新的供給者,又要成為新時代關鍵核心技術系統攻關的組織者。
目前,中央企業在關鍵核心技術創新投入和攻關方面的作用發揮較好,但在組織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突破方面還有待強化,建議從如下幾個方面進行提升:
一是以中央企業所處的行業為先行示范,組織行業內科技領軍企業集體繪制產業鏈關鍵核心技術圖譜、供應鏈圖譜,摸清產業基本情況,制定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的優先級。
二是以揭榜掛帥、創新聯合體等方式,鼓勵行業龍頭企業、科技領軍企業聯合體等合力實施關鍵核心技術攻關。
三是建議建立與本行業關鍵核心技術相配套的“人才庫”,以人才庫牽引關鍵核心技術人才體系和人才制度的完善,夯實技術突破的人才基礎。
第三,在產業共性技術供給方面,中央企業既肩負著共性技術研發的公共使命,又掌握在競爭中實時形成的、有關前沿技術產業化方向的市場需求,應成為產業共性技術研發與擴散應用的重要支持者。
考慮到共性技術研發的高風險和高資源投入,中央企業應以“求精、求實”為原則,聚焦于自身技術或市場優勢明顯、能有效協調相關創新主體合作并落實成果應用的領域,結合行業需求,高水平牽頭建設共性技術平臺,定位于發揮四方面功能:
一是在中央企業具有優勢、國家又確定為戰略性產業的領域內,組織開展產業關鍵共性技術攻關。
二是通過技術預見部門的設立和發展、技術預見人才的引進和培養,大幅提升中央企業自身和我國戰略性產業的技術預見能力。
三是建立起全社會廣泛參與的關鍵共性技術研發合作機制,加快共性技術產學研合作和擴散應用。
四是聯合多元主體,共建產業鏈知識庫、模型庫和標準零部件庫。
第四,在企業基礎研究方面,中央企業應在支持外部基礎研究平臺建設的同時,加強企業內部的目標導向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
由于基礎研究具有產出慢、直接轉化率低的特征,企業基礎研究應區別于高校開展的新奇驅動型基礎研究,重在開展與企業業務相關的目標導向型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
一方面,中央企業應加大對外部基礎研究平臺建設的參與深度和支持力度(如參與建設新型研究型大學)。
另一方面,中央企業應逐步建立聚焦基礎科學研究、應用基礎研究的部門,同時探索建立適合基礎研究的內部激勵機制。因此,中央企業內部的基礎研究部門要建立長周期的考核體制,允許研究人員在企業技術需求和個人研究興趣之間實現動態平衡,圍繞重大問題明確合適的研究方向。
第五,在產業創新生態培育方面,中央企業應依托市場地位和規模優勢,以規模化、前瞻性、創新導向的市場需求,牽引國內產業創新生態成熟壯大。
在自身作為終端用戶的新興產業領域,中央企業應發揮規模化需求優勢,構建需求導向、創新導向的競爭選擇機制,以市場前景激發各類主體填補產業鏈空白,形成國內自主產業生態。同時,中央企業可對產業生態中的重要產業鏈進行持續的專用性投資,組織實施產業鏈重大投資項目,創造可置信的規模市場機會和瞄準國際技術前沿的創新要求,為新產品與新技術構建起明確的市場預期,以此引導產業鏈上游創新主體和市場主體面向全新需求進行持續的、大規模的研發投入,促進自主產業生態發展提速。
(作者系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跨國公司研究室副主任,副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