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地區能不能實現雨水的收集利用?要進行收集雨水的可行性分析。首先要對該地區的雨量進行統計。雨水是否充沛,是我們能不能收集雨水的一個先決條件。其次要考慮,到那里去收集雨水?這是一個很簡單的問題。只要在高速公路的邊上每隔一定的距離建一蓄水池,再把各個蓄水池串聯起來,把一個個分散的小蓄水池變成一個統一的蓄水系統,結合高速公路的綠化帶的用水,這樣就可以方便的收集和取用雨水。屋頂是一個比較好的雨水收集點,馬路、廣場、操場、綠地等等都是收集雨水的好地方。由此可見,一個地區有足夠的雨水,有足夠的雨水收集場所,收集雨水才是可行的。
設計特殊裝置分離污染較重的初期徑流,保護后續滲透設施和收集利用系統的正常運行。
城市雨水資源化作為防洪和緩解水資源危機的一種措施被提了出來。所謂城市雨水資源化就是通過規劃和設計,采取相應的工程措施,將汛期雨水調蓄起來并利用為一種可用水源的過程。國外對這一課題的研究起步較早,國內城市收集利用雨水起步較早的首推北京,而上海在收集利用雨水的問題上并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原因是上海盡管水的質量不好但并不缺水。它不僅可以增加城市水源,在一定程度上緩解水資源的供需矛盾,同時還可以有效地減小城市徑流量,延滯匯流時間,減輕城市排洪設施的壓力,減少防洪投資和洪災損失。
作為北京市亦莊經濟技術開發區的擴展地帶,未來對該地區進行城市開發后,大面積的鄉村和自然基底向城市建成區轉化所帶來的水系統結構和下墊面的變化,將給雨洪調蓄帶來更大壓力;而城市化后人口和用水量的增加,又將增大對水資源的需求。因此,需要前瞻性地分析雨洪資源化調蓄利用的方向,通過雨洪利用和景觀生態設計結合的手段綜合解決場地的水危機問題。而另一方面,因缺乏對城市雨水收集及綜合利用系統的研究,缺乏系統的規劃設計和工程設施,使雨季徑流白白流走,而到了旱季卻缺水嚴重,這使得許多城市不僅面臨著防洪排澇的艱巨任務,同時又不得不想方設法解決水資源短缺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