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工智能的熱潮仍在持續,相關入局者也在加快腳步。
5月6日,第十二屆吳文俊人工智能科學技術獎正式公布,京東云旗下的言犀團隊憑“任務型智能對話交互關鍵技術及大規模產業應用”,斬獲吳文俊人工智能科學技術獎科技進步獎。
與此同時,京東集團副總裁、京東科技智能服務與產品部負責人何曉冬博士榮獲了吳文俊人工智能科學技術獎杰出貢獻獎。
資料顯示,吳文俊人工智能科學技術獎經科學技術部核準設立,由國家級學會——中國人工智能學會發起主辦,被譽為“中國智能科技最高獎”,是國內人工智能領域最高榮譽象征。作為唯一一個同時斬獲項目獎和個人獎兩類殊榮的企業,京東顯示了其在人工智能領域的積累和成就。
圍繞近期熱門的人工智能發展趨勢,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亦對話了包括何曉冬在內的京東云科學家團隊。京東云團隊稱,京東已計劃在2023年推出新一代千億大模型——言犀產業大模型,預計大模型首先將在京東內部業務上進行測試,達至開放要求后再推出并服務合作伙伴落地應用。
而面對當前熱門的生成式AI趨勢,何曉冬認為,AI大模型向多模態方向演進會成為行業重要的發展趨勢。“目前AI大模型根據生成內容的差異仍有所細分,未來則有望演變為真正的多模態大模型。”
產業版ChatGPT
憑借“任務型智能對話交互關鍵技術及大規模產業應用”,京東云旗下言犀團隊本次摘獲吳文俊人工智能科學技術獎。
據介紹,該獲獎項目于2022年7月通過中國人工智能學會組織的科技成果鑒定,評價認為其涵蓋了知識指導的多模態可控對話生成、極簡條件下智能行為感知與數字外觀重建、多輪對話決策推理三項技術突破,均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與此同時,項目科研成果形成了系列產品和解決方案,并通過言犀人工智能應用平臺對外輸出,技術成果規模化推廣在多個行業應用,產生了逾20億元的直接經濟效益和良好的社會效益,促進了零售、物流、金融、政務等相關產業的快速發展。
而獲獎的背后,并非偶然。自2017年京東全面向技術轉型以來,在技術路徑的指引下,言犀和京東探索研究院打造了支持京東、服務產業以及探索未來的技術。
而圍繞今年以來持續火爆的AI大模型,京東方面透露,針對真實的產業需求,正在AI大模型的方向上持續推進。
據介紹,2021年京東推出10億級模型K-PLUG,2022年推出百億級Viga 模型,均在多個比賽里獲得獎項。今年2月10日,京東正式宣布,京東云旗下言犀人工智能應用平臺將整合過往產業實踐和技術積累,于2023年規劃推出千億級大模型“言犀產業大模型”。
目前,京東已公布言犀產業大模型的落地應用路線圖“125”計劃,即一個平臺、兩個領域和五個應用。一個平臺為言犀產業大模型智能人機對話平臺,即自然語言處理中理解和生成任務的對話平臺,兩個領域為零售和金融。五個應用包括內容生成、人機對話、用戶意圖理解、信息抽取和情感分類。
當前,國內AI大模型的戰況正在愈演愈烈。自去年11月,ChatGPT驚艷亮相后便引發國內外人工智能熱潮。隨后,百度在國內首次推出“文心一言”,阿里巴巴、商湯科技、昆侖萬維等科技公司也紛紛跟進。此次,京東計劃推出新一代產業大模式更是為這場AI大模型狂歡添了一把火。
需要注意的是,相較于其他科技公司推出的AI大模型,京東“言犀產業大模型”定位為產業版ChatGPT,旨在打造優勢、高頻、剛需的產業版通用ChatGPT。“只有將人工智能大規模、系統性地融入產業鏈的全流程,打造產業AI,才能形成更領先的產業競爭力。”京東集團高級副總裁、京東集團技術委員會主席曹鵬曾表示。
而在京東云言犀團隊看來,對于打造產業大模型,京東具備先天優勢。一方面,京東自身供應鏈環節眾多,落地場景豐富,可以對AI大模型進行更深度的產業級打磨。另一方面京東除了經營ToC零售業務外,同樣耕耘To B領域,擁有零售、物流、健康、工業等領域豐富的實體應用場景,對外連接著金融、交通、能源等龐大而又復雜的產業生態,具備廣泛的產業實踐場景。
據了解,言犀產業大模型推出后將通過在垂直產業的深耕,快速達成落地應用的標準,并不斷推動在不同產業中的落地。“京東是基于自身復雜的產業生態來打造產業AI的,同時通過京東自身的產業實踐沉淀出一定能力再對外進行賦能。”何曉冬表示。
AI多模態趨勢
人工智能的熱潮在持續涌現,就此,何曉冬也有自己的判斷。
ChatGPT自去年11月30日正式推出,它不但能夠通過理解和學習人類的語言進行對話和互動,真正像人類一樣交流,還能實現文本生成、代碼生成,翻譯文獻,商業文案撰寫等一系列任務。
何曉冬認為ChatGPT是第一款真正意義上的AI原生產品,“它在內容生成上達到了半職業水平,真正成為一個生產力的產品。”
隨著ChatGPT的熱度持續飆升,2023年3月15日 OpenAl 正式推出多模態大模型GPT-4 。相較于ChatGPT,GPT-4從單調的文本交互,升級為可以接受圖像、文本作為輸入,并表現出更人性化的交互能力。這種能夠處理多種類型信息的“多模態”技術成為其最大亮點。
實際上,多模態并非新概念。早在2018年,“多模態”作為AI未來的發展方向之一,已開始成為業界研究的重點。經過多年發展,多模態 AI 技術已取得了亮眼成果。
“展望AI未來,往多模態方向發展是一個重要的趨勢。”何曉冬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實現多模態大模型,理論上是有可能的。目前,預訓練大模型根據生成內容的不同存在一定細分,但或許未來可能變成一個真正的大模型。同時,多模態大模型不同模態之間的數據也可以互相借用,使得整體效果進一步提升。”
何曉冬同時透露,未來的言犀產業大模型也將是一套跨多模態的大模型。
而大模型變大的趨勢,或將還會持續一段時間。何曉冬認為,從產業應用層面來說,隨著參數規模的愈加增大,定制化模型的需求減少,從產業應用層面來說,部署門檻反而變得更低,這也就意味著,未來隨著模型越來越大,產業就愈發不需要定制化模型,常規的大模型經過簡單適配便可快速遷移。
“目前各科技公司之所以堅持把大模型做越來越大,就是因為大模型做大以后會有更低的門檻和更高的效率部署到產業上去。”何曉冬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