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開年以來機構投資者調研上市公司近2.4萬次 創業板公司占比約38%
伴隨市場回暖,今年以來機構調研步伐加快,且線下調研活動也日趨活躍。而相比之下,機構中券商、公募對上市公司的調研最顯“勤奮”。
開源證券金融工程魏建榕團隊研究數據顯示,今年以來,截至2月22日,機構投資者累計調研次數近2.4萬次,覆蓋798家上市公司,平均每個交易日調研約25家上市公司。從板塊覆蓋度來看,今年以來,機構調研主要集中在深交所上市公司,其中創業板上市公司被調研數量占比約38%。
對于機構調研的加速,盤古智庫高級研究員江瀚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經濟復蘇已成為當前的主旋律,機構加強調研是順應趨勢,同時,線下實地調研效果顯然更好。”
不過,研究數據顯示,從機構投資者調研類型來看,特定對象調研占40%以上,其次是電話調研;相比線上和電話調研,線下調研占比仍然不高,僅為16%。
江瀚告訴記者,“線上調研的優勢在于效率高、簡便,而且被調研的上市公司接受度也更高。相比之下,線下調研的優勢在于可以更全面地掌握企業情況。甚至可以從公司員工的精神面貌窺探公司經營狀態和發展前景等。”
此外,研究數據還描繪出了“最勤奮”的調研機構,例如,在券商中,調研次數最多的前五家機構分別為中信證券、中信建投、天風證券、廣發證券和中金公司,平均調研公司數量均超100家。基金公司中,調研次數最多的前五家機構分別為博時基金、嘉實基金、華夏基金、南方基金和鵬華基金,平均調研公司數量均超100家。
“近期,券商和公募積極調研,背后主要原因還在于市場競爭日趨激烈。”江瀚補充道。
開源證券魏建榕團隊以上市公司公告日為基準,分別向前和向后回溯30個交易日,統計機構調研前后上市公司股價相對于中證800指數的超額收益情況。相比于以往機構調研后上市公司股價超額收益趨于平庸,今年以來,機構調研后個股超額收益有明顯的提升,越受機構關注的個股,股價表現越好,推測其與近期小市值效應強勁有一定的關系。需要注意的是,20個交易日以后,調研實現的超額收益逐漸衰減。
俄烏沖突: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一個縮影2月24日,俄烏軍事沖突爆發已滿周年。全球目光聚焦在此重要時間節點上,世界各方也動作頻頻。但無論美國總統拜登突訪烏克蘭首都基輔、波蘭華沙強硬喊話,還是俄羅斯總統普京發表國情咨文與美西方針鋒相對,都讓人暫時看不到和平,相反,俄烏戰事依舊膠著,局勢更加復雜,危機仍在持續。
站在一周年的歷史節點上,回顧這場被稱為“百年大變局加速劑”的世紀危機,探詢的目光可能首先還得回到克里米亞。
近代以來,地處歐洲和亞洲交接地帶的克里米亞,一直是世界形勢風云變幻的晴雨表。從波蘭到烏克蘭,從黑海到地中海,一直是歐洲列強縱橫捭闔的舞臺。在1814年召開的維也納會議上,人們將這個地區的走向稱為“東方問題”,馬克思也將其稱為“無法解決的問題”“無盡的困難之源”。
俄羅斯與英國、法國在1853年至1856年展開的克里米亞戰爭,對整個世界都產生了重大影響,不亞于一場中等規模的世界大戰。20世紀以來,無論是第一次世界大戰,還是第二次世界大戰,說到底都是克里米亞戰爭的延續,是歐亞大棋局在世界范圍內的展開。
因此,自2014年俄羅斯兼并克里米亞后,近代的“東方問題”就開始再次發酵,俄羅斯和美西方國家圍繞這一問題一直明爭暗斗,齟齬不斷。
2022年2月24日,俄羅斯對烏克蘭發起特別軍事行動,“新東方問題”正式轉變為“烏克蘭怎么辦”的問題,不僅令歐亞地區的和平穩定失去平衡,也令整個世界都不得安寧。
值此俄烏軍事沖突一周年之際,整個世界都在開始深入思考,俄烏軍事沖突到底是怎么回事?人類如何應對“烏克蘭怎么辦”的歷史難題?
又到歷史十字路口俄烏戰場局勢是百年大變局縮影
俄烏軍事沖突,表面上是一場俄羅斯與烏克蘭的正面沖突。如果僅就烏克蘭戰場局勢來看,它和阿富汗、伊拉克、利比亞、敘利亞等地區的局勢并沒有本質的區別,雖然吸引著無數戰略評論家、媒體記者和軍迷粉絲的眼球,但其戰場形勢卻沒有什么特別的戰略價值。
因此,也可以說,無論是看到戰場形勢朝著俄羅斯一邊倒,還是驚訝地關注烏克蘭在歐美武裝下展開猛烈反攻,都沒有觸及問題的根本所在。如果僅僅將目光聚焦在烏克蘭戰場上,是看不清其背后的深刻歷史問題的。
經過一年的廝殺,目前戰場形勢依然處于膠著狀態,俄羅斯依然寶刀未老,重整旗鼓磨刀霍霍,而美國和西方國家也是勁頭十足,對烏克蘭的援助已經超過了1500億美元。一周年之際,美國總統拜登甚至親自抵達基輔,亮明援助烏克蘭的立場。
如果僅靠烏克蘭自身的實力,根本沒有力量與全副武裝的俄羅斯抗衡。問題的關鍵是,烏克蘭背后有美西方源源不斷的支持,而地大物博的俄羅斯又有著“戰斗民族”強大的戰爭耐受力。毫無疑問,只要俄羅斯和美西方不松口,俄烏局勢就一直不會有根本性的好轉。
事實上,俄烏戰場局勢的晦暗不明,恰恰是當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一個縮影,理解“新東方問題”的要害不是“烏克蘭怎么辦”的問題,而是“整個世界要怎么辦”的問題。
俄烏軍事沖突的戰場雖然擺在烏克蘭,但真正的角力卻在整個世界。隨著國際力量對比消長變化和全球性挑戰日益增多,國際秩序大變革正在深刻進行。俄烏軍事沖突對世界能源、糧食、供應鏈和政治經濟秩序都產生了無法預測的外部性效應,這表面上考驗著俄羅斯的實力和烏克蘭的耐力,實際上從根本上反映著整個世界的耐受力和免疫力。
俄烏軍事沖突什么時候結束,并不取決于俄羅斯和烏克蘭,而是取決于當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取決于整個世界人民是否覺醒和何時覺醒。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俄烏軍事沖突是21世紀的新東方問題,其沖突發生在烏克蘭,真正的戰場卻波及全世界。
誠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世界之變、時代之變、歷史之變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開。”“世界又一次站在歷史的十字路口”。在俄烏軍事沖突一周年之際,世界各國人民仍然面臨著何去何從的戰略選擇。
戰爭是政治的繼續俄烏軍事沖突根源還在世界經濟
戰爭是政治的繼續。俄烏軍事沖突,不是近代克里米亞戰爭反映的大英帝國與沙俄帝國的“大博弈”,也不僅僅是英國人麥金德爵士揭示出的作為“歷史的地理樞紐”的地緣政治,而是交織著當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所隱含的復雜世界政治經濟矛盾。
不少專家學者已經強調了俄羅斯和西方之間展開的地緣政治大棋局,將俄烏軍事沖突看作是俄羅斯和美西方爭奪烏克蘭的世紀豪賭。
的確,俄烏軍事沖突的發生很大程度上是美國、北約同俄羅斯矛盾不斷升級、激化造成的,美國主導的北約東擴一步步逼近俄羅斯的大門口,令俄羅斯感受到了碉堡東移的巨大壓力。
然而,值得追問的是,為什么俄羅斯在冷戰后一度支持北約東擴,現在轉而反對北約東擴?美國和西方推動北約東擴是司馬昭之心,俄羅斯覬覦黑海出海口也是歷史事實,但俄羅斯反對北約東擴的態度,的確是此一時彼一時也。
顯然,僅僅是地緣政治的你爭我奪,尚不足以解釋俄烏軍事沖突的全部,它還有著復雜的世界經濟根源。
俄烏軍事沖突,是世界政治經濟總問題的一部分。“冷戰”后,經濟全球化一路高歌猛進,重塑了世界政治經濟環境。美國憑借其超強的勢力長期執世界發展之牛耳,超強軍事實力、強大美元霸權、穩定的大宗商品定價權和領先的高科技水平,一起構成了美國霸權的根基。被世界寵壞了的美國,無論走到哪里,都要指指畫畫,整個世界敢怒而不敢言。
曾幾何時,俄羅斯也試圖拉近和美國的距離,普京和小布什的28次會面,讓外界感嘆所謂的“普布之戀”。克格勃出身的普京與軍人出身的小布什之間的惺惺相惜,也一度讓俄羅斯夢想著與美國一起共享美好世界。
然而,俄羅斯的韜光養晦并沒有得到美國人的投桃報李,尤其是2008年俄羅斯在格魯吉亞的行動,讓一直對俄羅斯放心不下的美國人最終選擇了拒普京于千里之外。
面對美國只手遮天的霸道做派,俄羅斯也是已經忍了很久了。憑借著曾經的超級大國家底和最雄厚的能源資源實力,俄羅斯在“走向西方”的夢想破滅后,最終選擇與西方面對面博弈。
從克里米亞的選票到頓巴斯的槍聲,折射出的都是能源資源大國與金融資本大國對霸權地位的“華山論劍”。只要俄美兩家在利益分配上沒有達成妥協,臺前幕后的爭吵和兵戎相見的角逐就不會罷手。
俄羅斯和美國是俄烏軍事沖突真正的主角。一方控制著全世界的原材料,端坐在世界政治經濟的“上游”,氣定神閑地掌握著世界發展的源頭;另一方則操控著全世界的市場,主導著世界政治經濟的“定價權”,肆無忌憚地揮霍著世界霸權的聲譽。
面對兩種不同類型的霸權,其他國家既不敢得罪“上游國家”,生怕失去了能源、資源和原材料,也不敢得罪“下游國家”,擔心被搶走了機會和利潤。這就是俄烏軍事沖突背后的世界政治經濟基礎。
只要這個病根還在,俄烏軍事沖突的歷史大劇就不會落幕。這就是21世紀的“新東方問題”。
和平仍是共同心聲“新東方問題”也是世界的問題
面對復雜難測的俄烏軍事沖突,世界當下亟須熱心腸。
近年來,在大大小小的國際會議上,整個世界都在為俄烏軍事沖突而奔走呼吁,和平、發展、合作、共贏仍然是當今時代不可阻擋的歷史潮流,也是世界各國人民的共同心聲。
在近日舉行的第59屆慕尼黑安全會議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外事辦公室主任王毅成為最受關注的嘉賓。王毅也在會議上提出了建設一個更加安全的世界的倡議,引發了熱烈的反響。
中國是一個有著世界熱心腸的國家。面對俄烏沖突造成的全球不確定性,習近平主席在2022年博鰲亞洲論壇上提出了全球安全倡議。這是中國在全球安全問題上提出的“中國方案”。
近期,中方又發布了《全球安全倡議概念文件》,積極闡述自己“關于政治解決烏克蘭危機的中國立場”,表明在落實全球安全倡議上邁出了新的步伐。
毫無疑問,作為一個負責任、敢擔當的大國,中國選擇站在歷史正確一邊,站在和平與對話一邊,永遠做世界和平的建設者、全球發展的貢獻者和國際秩序的維護者。
當然,關于中國如何在其中發揮建設性作用的問題,還需要中國政府和人民認真考慮,既要強調堅持戰略定力,不為任何風險所懼,不為任何外力所迫,也要機動靈活地進行戰略謀劃和策略運籌,不失時機地推動局勢向著和平穩定的方向發展。
當今世界,和平與發展是潮流所趨,人心所向。盡管俄烏軍事沖突引發的“新東方問題”不是中國的問題,但卻是世界的問題。在整個世界日益步入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時代背景下,世界的問題到頭來必然也是中國的問題。
面對新時代新挑戰,中國人民與世界各國人民一道,攜手共建一個更加安全的世界,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更是時代前進發展的正確方向。俄烏軍事沖突一周年之際,這一安全議題也更見迫切。
□趙可金(清華大學社會科學院副院長)
國資委部署深化改革新任務 加大關鍵領域科技投入作者: 祝嫣然
國企改革三年行動收官之后,國資委將突出高質量發展首要任務,以提高國有企業核心競爭力和增強核心功能為重點,乘勢而上深入實施新一輪國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動。
2月23日,在國務院新聞辦舉行的“權威部門話開局”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上,國資委主任張玉卓表示,增強核心功能重點是優化布局、調整結構、鞏固國有經濟在關系國家安全和國民經濟命脈重要行業領域的控制地位,加大對創新能力體系建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布局,提升對公共服務體系的保障能力,更好地發揮國有經濟主導作用和戰略支撐作用。
張玉卓透露,今年將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著力打造創新型國企。在“卡脖子”關鍵核心技術攻關上不斷實現新突破,打造原創技術策源地,高質量推進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加大對傳統制造業改造、戰略性新興產業,包括對集成電路、工業母機等關鍵領域的科技投入,提升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的能力。
加快國資布局優化和結構調整
以市場化的方式進行戰略性重組和專業化整合,是國有經濟布局優化和結構調整的有效途徑。
國資委副主任翁杰明表示,國資委和中央企業將持續用好重組整合這個重要抓手,加快國資布局優化和結構調整。他介紹,工作中將堅持以市場化原則來推進,瞄準國企的功能定位來推進,圍繞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來推進,聚焦資源高效配置來推進。
針對媒體提問“下一步的重組整合究竟是以專業化整合為主,還是產業化整合為主”,翁杰明回應稱,專業化整合和產業化整合是互聯互通、互相促進,不能截然分開。下一步兩手都要抓,兩個方面繼續相互促進。
翁杰明表示,一方面,繼續大力推進中央企業和地方國企內部的專業化整合,把橫向相應的產業通過整合實現“一企一業、一業一企”,提高企業集中度,增強集約化管理。另一方面,也要大力推進產業化整合,這就意味著要立足推進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不僅要在央企和國企內部,還要突破現有領域,向全社會各類所有制企業張開雙手,用市場化的方式進行股權合作,共同推動國家的現代化產業發展。
中國企業研究院首席研究員李錦告訴第一財經,新一輪重組不同以往,實際是從經濟布局結構調整的大局來進行整體安排,重組只是手段。推進央國企戰略性重組和專業化整合,是加快國有經濟布局優化和結構調整的重要舉措,對于維護產業鏈供應鏈穩定、加快培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具有重要意義。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企業先后完成27組49家戰略性重組和專業化整合,國資委新組建、接收13家企業,監管央企數量從116家調整至98家,有力促進國有經濟競爭力、創新力、控制力、影響力和抗風險能力明顯增強。
二十大報告強調,深化國資國企改革,加快國有經濟布局優化和結構調整,推動國有資本和國有企業做強做優做大,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今年以來,央企重組整合的步伐也在不斷加快。不到2個月的時間,央企專業化整合已在新能源、醫療領域、煤電、生物質發電、水利電力建設等諸多領域相繼突破。
比如,1月6日,國資委舉辦中央企業新能源智慧運維服務合作項目集中簽約儀式,涉及14家央企共22個光伏發電和風電項目。1月10日,國家電網與國家電投完成了生物質發電項目專業化整合,中國電建與通用技術集團完成醫療資源專業化整合項目的簽約。1月14日,中國三峽集團與中交集團水利電力建設資源專業化整合項目簽約。
值得一提的是,資本市場已成為專業化整合的重要平臺。昊華科技2月15日披露重大資產重組預案,分別向中化集團、中化資產發行股份購買兩者各自持有的中化藍天52.81%和47.19%的股份,由此,中化藍天成為昊華科技全資子公司。
業內認為,中化集團與中國化工數年前實施聯合重組,昊華科技的這次收購是“兩化合并”后,作為萬億央企中化集團整合集團內部資源的一次標志性實踐,既有利于解決同業競爭問題,也將顯著增強昊華科技氟化工業務實力。
此前的1月9日晚間,中直股份發布公告稱,公司擬向控股股東中航科工發行股份購買其持有的昌飛集團92.43%的股權、哈飛集團80.79%的股權,擬向實際控制人中國航空工業集團發行股份購買其持有的昌飛集團7.57%的股權、哈飛集團19.21%的股權。交易完成后,中直股份將持有昌飛集團100%股權、哈飛集團100%股權,昌飛集團、哈飛集團將成為上市公司全資子公司,實現中國航空工業集團直升機業務A股整體上市。
中國企業改革與發展研究會研究員吳剛梁表示,本次重組有利于中直股份做精做強主業,實現資產板塊歸屬清晰,將資產向優勢企業集中。
開展新一輪深化國企改革行動
2020~2022年實施的國企改革三年行動已圓滿收官。翁杰明介紹,目前主要目標已經完成,實現了“三個明顯成效”:中國特色現代企業制度和國資監管體制更加成熟定型取得明顯成效,國有經濟布局優化和結構調整取得明顯成效,國有企業活力和效率提升取得明顯成效。
過去三年,國有企業全面完成公司制改制,3.8萬戶國企實現董事會應建盡建,權責法定、權責透明、協調運轉、有效制衡的治理機制加快形成。堅持和完善以管資本為主的國有資產監管體制,充分發揮專業化、體系化、法治化的監管優勢,加強對地方經營性國資集中統一監管指導力度,全國省級、地市級國資委統一監管的比例分別達到了98%、99%。
以“管理人員能上能下、員工能進能出、收入能增能減”為顯著標志的三項制度改革大面積、多層級破冰破局,開展任期制和契約化管理的中央企業和地方各級子企業的比例分別由2020年底的23.5%、23.2%均提升到目前的99%以上;截至2022年底,央企各級企業末等調整和不勝任退出的管理人員達到3.8萬人、占比約6.9%;已開展中長期激勵的央企子企業為5750戶,占具備條件子企業的比例約94.8%。
二十大專門部署了深化國資國企改革。翁杰明介紹,新一輪深化國企改革行動主要考慮要抓好三個方面。
一是加快優化國有經濟布局結構,增強服務國家戰略的功能作用。中央企業、國有企業要發揮好戰略支撐作用,在服務國家大局、構建新發展格局當中,發揮應有的作用。以市場化方式推進戰略性重組和專業化整合,更大力度布局前瞻性戰略性新興產業,推動傳統產業數字化智能化綠色化轉型升級,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推進新型工業化和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
二是加快完善中國特色國有企業現代公司治理,真正按市場化機制運營。將國企改革三年行動形成的成果固化下來,分層分類、動態優化國企黨委(黨組)前置研究討論重大經營管理事項清單,提升外部董事素質和履職能力,完善中國特色現代企業制度,持續深化三項制度改革,提高現代化管理水平,全面建設世界一流企業。
三是加快健全有利于國有企業科技創新的體制機制,加快打造創新型國企。著力解決制約企業科技創新的機制、投入、人才、轉化等突出問題,健全激勵約束機制,完善人才培養體系,進一步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共建良好創新生態,真正履行好科技創新的國家隊作用。
清華大學中國現代國有企業研究院研究總監周麗莎表示,未來將進一步推動國資國企市場化改革,推動三項制度改革、積極穩妥分層分類推動混合所有制改革、職業經理人制度等。同時,推動國企科技創新發展,加大研發投入,穩定科研人才隊伍,建立可持續的科研投入機制和具有競爭力的激勵機制。通過深化改革保持國有經濟規模的合理增長,促進國有經濟向關系國民經濟命脈的關鍵行業和重點領域、戰略性新興領域集中。
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預計,本季度全球石油市場將陷入供應過剩,同時下調需求前景,上調非OPEC供應預估。根據OPEC的最新月度報告,其將第三季度原油產量預測下調124萬桶/天,至2,827萬桶/天。這比OPEC 13個成員國7月的產量低了約57萬桶/天。OPEC位于維也納的研究部門將本季度全球原油需求預期下調72萬桶/天,同時上調非OPEC供應預期52萬桶/天。預計本季度原油消費均值為9993萬桶/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