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破解銀行數字化“轉型陷阱”?以做好客戶旅程作為數字化轉型落地重要抓手
數字化轉型已然成為金融機構煥發新生的重要驅動力。自2022年初《關于銀行業保險業數字化轉型指導意見》出臺后,銀行數字化轉型成效如何?未來發力重點在哪?
“縱觀過去5-10年,相較于領先銀行對全行層面數字化轉型的探索與實踐,大多數銀行的轉型仍停留在規劃層而或局部突破的階段,對照監管要求,在覆蓋的廣度和深度上或有不足。”今日,在波士頓咨詢公司 (BCG)發布《銀行數字化轉型實用工具箱》時,BCG相關負責人表示,2022 年至 2025 年是銀行業數字化轉型縱深發展的、全面變革的關鍵三年。銀行應當加大數字化投入,結合自身資源稟賦,從點至面驅動轉型。
銀行數字化轉型是體系化變革升級不會限定于某個領域
可以看到,銀行保險機構數字化轉型步伐正在持續加速,少數數字化轉型步伐快的銀行已逐步顯現出競爭優勢,其業績提速明顯快于競爭對手。然而,多數銀行則深陷“轉型陷阱”,在某個局部進行數字化轉型的嘗試,有一定成效,但距離預期存在差距,且投入產出比偏離正常范圍。
波士頓咨詢公司(BCG)董事總經理、全球合伙人譚彥表示:“想要在未來激烈的競爭中搶占先機,銀行數字化轉型勢在必行。但銀行的數字化轉型不同于以往的信息化建設,只是簡單的把手工流程搬到系統里,而是體系化的變革升級,要通過數字化轉型體系化重塑優化其業務模式、客戶經營策略、產品服務方式、組織協同機制等。”
銀保監會印發《關于銀行業保險業數字化轉型的指導意見》, 旨在以數字化轉型推動高質量發展,明確要求到2025年,銀行業數字化轉型取得明顯成效。2022 年至 2025 年是銀行業數字化轉型縱深發展的、全面變革的關鍵三年。
BCG 董事總經理、全球資深合伙人,BCG 金融機構專項中國區負責人何大勇強調:“銀行的數字化轉型不會限定在某個領域,更不會一蹴而就;局部領域的、點狀的、項目周期式的服務已很難滿足銀行數字化轉型的切實需求。”據了解,對于銀行在數字化轉型過程中的痛點難點,BCG提出銀行數字化轉型實用工具箱。
首先,要明確轉型目標,制定落地路徑圖。另外,做好客戶旅程;建立客群經營體系;突破銀行遺留核心系統與“豎井式”架構的桎梏,建立靈活、可復用的企業級架構能力;此外,面對銀行“部門各自為政,對客戶需求反應遲緩,組織創新活力不足”的困境,驅動組織向“扁平化、敏捷化”的模式轉型,通過對組織架構、流程機制、人才管理、考核激勵、科技交付、工作環境進行全方位升級,構建跨職能高效協同的能力,煥發組織活力。
客戶旅程打破銀行數字化轉型“碎片化、點狀化”困局
其中,打破銀行“轉型點狀化、碎片化”的困局,要做好“客戶旅程”。BCG指出,銀行在數字化轉型過程中往往苦于找不到出發點與落腳點,易步入四大常見誤區,包括聚焦于客戶體驗交互的設計,忽略與后端的銜接,流程直通率未提升,數字化投資回報較低;聚焦于后端自動化,但前、后端銜接不暢,造成流程斷點或者較嚴重的漏損點;升級遺留系統,初衷雖好,但如果僅關注技術升級,與業務脫鉤/錯位,轉型成效會大打折扣;投資孤立零散,不成體系。雖有局部突破,但數字化水平仍維持原狀未有顯著提升。
所謂客戶旅程,是不同于傳統流程優化,客戶旅程更關注客戶體驗、更強調端到端、更具備全方位視角。客戶旅程打破銀行數字化轉型“碎片化、點狀化”的困局,作為數字化轉型落地最為重要的抓手,真正從客戶視角出發,打通了銀行的前、中、后臺,不僅關注業務前端的改造,還在流程、風險、系統支撐和組織協同等維度突破,實現兩客,即客戶、客戶經理體驗的提升和實實在在的業務價值創造,例如收入提升、成本節降等。
BCG指出,參照BCG全球領先銀行案例,客戶旅程轉型成效顯著,可實現成本降低15%-25%,收入提升10%-20%,凈推薦值(即NPS) 提升20-40個點 。
美國通脹韌性:是危也是機美國通脹韌性:是危也是機
興證宏觀卓泓團隊
興證宏觀指出,目前聯儲超預期加息風險有限,時薪、通脹環比尚未給聯儲進一步上修加息峰值帶來壓力,但“通脹韌性-利率持續維持高位-沖殺經濟-降息有基礎”路徑在強化。
美國23年1月季調后CPI同比下降0.1個百分點6.4%,超出預期的6.2%;CPI環比0.5%,符合預期,為去年5月以來最大增幅;核心CPI同比下降0.2個百分點至5.6%,超出預期的5.5%;核心CPI環比0.4%,與前值持平,符合預期。數據發布后,市場加息預期上升。
詳細解讀:本次權重修訂如何影響CPI?
房屋租賃、新車權重上升,而住房以外的核心服務、能源權重下降
可通過對比修訂前后的22年12月相對重要性來觀察權重變化。BLS在今年2月初公布了基于舊權重和新權重計算的22年12月CPI分項的相對重要性。區別于權重,相對重要性反映的并非消費“量”的變化,而是同時考慮“價”的貢獻。由于相同月份的數據不存在價格差異,因此我們通過比較12月修訂前后的相對重要性就可以觀察權重的變化:食品、能源權重均下降;核心CPI中,房租、娛樂、新車權重增加,醫療保健、教育通信、二手車及卡車權重下降。
經計算,向新權重的轉換導致了CPI同比的上升。我們對使用新、舊權重分別計算出的1月核心CPI數據進行了比較,用新權重計算出的同比數據比用舊權重計算的結果高出0.07%,環比只高出0.01%。這表明1月環比符合預期但同比超預期的局面,很可能有權重修訂的影響。
本次BLS還對權重修訂的方法進行了改革,具體有哪些內容?
權重修訂的2項改革:增加修訂頻率、縮短修訂時間表。本次BLS還改革了權重的修訂方式。這里的權重數據來自于BLS每年開展的消費者支出調查,目前該調查更新至2021年。本次改革涉及兩個方面:
增加修訂頻率:未來將每年修訂一次權重,而過去是每兩年一次;
縮短修訂時間表:從今年開始,權重的計算將基于N-2年的消費者支出調查數據,而在改革以前,權重的計算會使用兩年(N-3、N-2年或N-4、N-3年)的調查數據。
改革后,權重修訂時間表時滯從3年縮短為2年,為何之前不修訂?
本次改革縮短了權重修訂時間表的時滯,增強了權重的相關性。在之前的兩年修訂時間表下,2022年的CPI權重是基于2019-2020年這兩年的消費者支出調查結構計算得到的;而在新的單年修訂時間表下,2023年的CPI權重是使用2021單年消費者支出數據來計算的。兩年修訂時間表的平均時滯為3年,而單年修訂時間表下的時滯縮短為2年。
兩年修訂時間表平衡了新冠疫情對2022年CPI的影響。在兩年修訂時間表下,2022年CPI的權重來自于2019-2020年這兩年的消費者支出,若使用單年修訂時間表,則會使用2020年單獨年份的消費者支出來計算。但2020年新冠疫情對消費者的行為產生了重大沖擊,根據BLS發布的《2020年消費者支出年度報告》,2020年的服裝消費量下降了20%,外出就餐下降了30%,家用食品上升了10%,公共交通下降了60%。兩年修訂時間表緩解了新冠疫情的沖擊。
新車指數濾波模型的修正
BLS改進了計算新車指數的濾波模型,以納入最新的價格波動。本月BLS修正了CPI中新車指數的時間序列濾波模型,其目的是為了更好地估計最近的周期趨勢和短期波動。
邊際變化體現經濟韌性,但向下趨勢未變
房租、醫療、車符合預期,其他環比整體上浮,反映經濟韌性。
房租環比延續走平趨勢,1月小幅下降,同比預計年中下平臺。與預期較吻合的是,1月房租環比延續走平趨勢,并出現小幅度的邊際改善,從0.77%下降至0.76%。基于租金與房價變化的滯后關系,我們預期上半年該項目的同比將在平臺震蕩后年中向下。
房租以外的核心服務通脹改善,呼應非農的薪資增速下降。在健康保險(環比-7.8%)的拖累下,房租外核心服務環比也在1月降溫,環比從0.41%降至0.25%,帶動同比下降0.3個百分點,正是對1月非農時薪增速下降的呼應。?
能源、商品、房租及醫療外其他服務環比整體上行,體現經濟韌性。1月燃氣分項環比大漲6.8%、燃油分項環比也從上月的-7.2%大幅升至1.8%,帶動能源分項環比貢獻在1月由負轉正。房租及醫療以外德核心服務分項環比在1月基本呈現上漲勢頭,其中娛樂、教育通信環比均顯著上升。與此同時,盡管新舊汽車通脹減緩,但其他核心商品分項在1月普遍回暖。能源、商品、房租及醫療以外的其他服務環比整體上行與市場前期交易的經濟韌性相印證:全球看中國reopen、歐洲暖冬,美國本土寒潮及罷工結束,服務業需求韌性好于預期。
展望未來:權重調整或致全年通脹同比讀數上浮,但趨勢向下尚未改變。根據我們的最近模型,全年CPI同比讀數3、6兩個月下臺階,下半年在平臺期的大趨勢不變。但由于權重調整,同比讀數或將上浮:3月可能仍有5%以上、6月在3.7%附近,年底約為3.1%。隨著中國疫后開放的邊際影響釋放完畢之后,油價上漲的情況應該有所緩解,且預計3月以后,受俄烏沖突下能源價格高基數的影響,能源同比貢獻將收斂。需要關注的額外風險是,俄亥俄州化學品泄漏事件對農產品價格可能造成的沖擊。
目前聯儲超預期加息風險有限,但降息有前提條件
市場反應:1月CPI數據發布后,美股低開但盤中轉漲出現震蕩,最終標普500和道指均收跌,但納指收漲;美元指數短線拉升約20點后又下跌約60點,反復震蕩;10年期美債收益率當日下降1.7個bp至3.74%。期貨隱含6月加息預期上升至5.2%,利率峰值升至5.26%,年內其余會議的加息預期整體上抬。
聯儲展望:進一步加息風險目前可控,但“通脹韌性-利率持續維持高位-沖殺經濟-降息有基礎”路徑在強化。1月非農以來,市場加息曲線已向聯儲快速靠攏。后續政策關注兩點:
會超預期加嗎?看通脹,風險較小:雖然非農就業、通脹同比超預期,但時薪、通脹環比尚未給聯儲進一步上修加息峰值帶來壓力,若2月非農和CPI不全面惡化,則聯儲3月上調指引壓力暫時有限;
還會降嗎?看就業,需要等臺階下:1月通脹數據顯然給政策利率在高位延續較長時間(stay higher for longer)帶來了更多支撐,這對于企業償債壓力和盈利的沖殺,是目前市場尚未定價的。因此,雖然現在市場積極交易居民部門和服務業帶來的韌性,但下半年通脹下平臺后,美國年內降息仍有可能,前置條件是衰退壓力進一步顯現,進而帶來經濟、勞動力市場的降溫,這對市場而言,或是年中可關注的“黃金坑”。
本文作者:興證宏觀卓泓團隊,本文來源:泓觀卓見,原文標題:《興證宏觀卓泓|通脹韌性:是危也是機——美國1月通脹數據點評》
民航史上最大訂單?印度航空狂擲超590億美元買飛機,比中國三大航還豪
2月14日,印度航空向兩大飛機制造商送出了合共470架飛機訂單,其中美國波音公司獲得220架訂單,總部位于法國的空客則獲得250架訂單。
有媒體指出,印度航空或已創下民用航空業史上最大一筆訂單。
時代財經了解到,上一筆大單發生在2011年,彼時美國航空母公司AMRCorp(AMR)宣布向波音空客合共購買460架飛機,與本次印航的470架僅相差10架。
值得一提的是,去年7月,中國三大國有航空公司也曾同日宣布購入合計292架空客飛機,不過,在缺少向波音方面下單的情況下,無緣改寫該歷史。
具體來看,本次空客接獲的250架訂單中,包括窄體機210架,分別是140架空客A320neo和70架A321neo;另有寬體機40架,分別是34架空客A350-1000和6架A350-900。
據相關數據,A320neo單位成本約為1.106億美元,A321neo則約為1.295億美元,若按此計算210架窄體機則將花費超245億美元。
華爾街日報援引知情人士稱,受該筆訂單影響,空客正計劃提高兩款寬體機A350和A330neo的產量,以抓住未來長途旅行需求重燃的機遇。
而本次波音的220架訂單中,窄體機方面為190架737 MAX,寬體機則包含20架787夢幻客機和10架777X飛機。
時代財經從波音官網披露的飛機目錄價看到,737MAX10售價為1.34億美元、787-8、777-9兩機型分別為2.48億美元、4.42億美元,若本次訂單均為這三款機型,則總價約達到350億美元。
波音商用飛機總裁兼首席執行官斯坦·迪爾稱,憑借這三款飛機行業領先的燃油效率,印度航空完全有能力實現其擴張計劃,并成為一家擁有“印度心臟”的世界級全球航空公司。
按上述參考價格計算,印航本次下單的470架飛機總金額或超過590億美元(折合人民幣超4000億元)。
印度航空創始于1932年,由“印度民航之父”JRD Tata創立。不過,印航創立幾年后即被收歸國有,直至半個多世紀后的2022年1月,印航與印度航空快遞一并重歸塔塔集團。
塔塔集團在印度的集團公司中首屈一指。該集團由10個垂直領域的30家公司組成,2022年已擁有29家上市公司。塔塔集團涉足領域橫跨實業與金融,包括咨詢服務、汽車、鋼鐵、化學、消費品等。
重歸塔塔集團懷抱,印航要做的并不止于此。作為印度最大的國際航空公司,印航2022年在國內航空市場份額占比不到9%。印航方面曾稱,希望能在2027年年底前把國內市場份額提升到30%。
2022年9月,印航宣布了雄心勃勃的“Vihaan.AI”的計劃——在梵語中“Vihaan.AI”意味著新時代的到來。
在該計劃中,印航未來5年將大幅擴大航線網絡和機隊規模,提高航行安全性與準點率等。在官方介紹中,Vihaan.AI是印航的轉型計劃,同時也是使印航重新成為世界級航司的重要路線圖。
印航CEO Campbell Wilson當時評論該計劃時稱,“轉型已經開始,機隊擴張將涉及窄體和寬體飛機的組合,以滿足不同的網絡需求……”如今,向全球民航業擲下的這筆破紀錄訂單,也正印證著塔塔重掌印航后的新野心。
值得一提的是,伴隨著兩筆大單進賬,印度與美、法兩國關系也有了新進展。
2月14日當天,印度總理莫迪分別與法國總統馬克龍、美國總統拜登通話。法國愛麗舍宮隨后發表聲明指,(簽下250架飛機合同后)印度與法國的戰略伙伴關系進入了一個新階段。莫迪也在社交媒體推特上表示,在與拜登的通話中,討論了“深化印美全面全球戰略伙伴關系(India-US Comprehensive and Global Partnership)的現有的、和新的舉措”。
明輝國際(03828)發布截至2022年6月30日止6個月中期業績,收入約8.91億港元,同比增長49%;公司擁有人應占溢利約2810萬港元,而去年同期取得公司擁有人應占虧損約4690萬港元;每股盈利3.9港仙;擬派中期息每股1港仙。據悉,集團截至2022年6月30日止6個月的毛利同比增加75.9%至約1.98億港元。因集團采取多項措施(包括加強成本控制及加大高利潤率產品的銷售),毛利率較去年同期的18.9%上升3.4個百分點至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