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醫保個人賬戶改革引關注,互助共濟才能真正兜底
要做大統籌基金規模,才能實質性提升醫保制度的互濟和保障功能,惠及全體參保者。
撰稿/華穎(中國社會科學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副研究員)?編輯/遲道華?校對/劉軍
近期,我國新一輪醫保改革正在鋪開。在武漢、西安等多個正在進行醫保個人賬戶改革的地方,一些參保職工質疑,認為改革后個人賬戶劃入少了,自己吃了虧。一時間,有關醫保個人賬戶改革的話題,引發了社會的普遍關注,除了部分地方的官方回應與解釋,一些媒體也參與了相關討論。
毋庸諱言,疾病是我們每個人在一生中都面臨的風險,而且,疾病發生的時間與輕重也不由人的主觀意志而決定。這種具有不確定性的普遍風險及其帶來的醫療費用后顧之憂,就需要有社會化的機制來化解。
建立在大數法則基礎上的社會醫療保險,即是以大眾之力來應對個體不確定的疾病風險的有效機制。為此,世界各國也都探索建立了相關制度,來為民眾的生命健康安全提供保障,盡管在具體政策措施上不盡相同,但均在社會醫療保險模式之下。
因此,從普遍意義上來了解這種社會醫療保險基本模式,也有助于理解我國目前進行的醫保改革,以及此次引發社會關注的醫保個人賬戶問題。
━━━━━
“多繳多得”的效率原則不適用于醫保
社會醫療保險制度自1883年在德國創立之始,到如今已經成為全球主流的醫療保障模式之一。這種保障制度建立在健康者和生病者、年輕人和年長者、高收入者與低收入者之間風險共擔、互助共濟的基礎之上,具有再分配性。
社會保險以大眾之力安大眾之心,與用以平緩個人消費的私人儲蓄制度有著本質區別。為了避免缺乏風險意識的個體短視行為和風險較低時不參保的逆向選擇問題,社會保險通常具有強制性,即這種互助共濟通常通過立法等強制手段實現。
在基于互助共濟的社會醫療保險制度設計中,參保者通常按(收入)能力繳費、按實際需求享受醫療保障待遇。通俗地說,就是參保者在繳費時有多少力出多少力,而在不幸患病時都能公平地獲得所需要的醫療服務,從而切實解除疾病醫療的后顧之憂。
也因此,“多繳多得”的效率原則在此并不適用,也不應被推崇。對于參保個體來說,是希望自己身體健康、很少看病就醫從而“少得”,還是希望自己經常生病就醫從而看上去“多得”?答案是顯而易見的。
━━━━━
把統籌基金做大才能實現互助共濟
在對社會醫療保險制度設計有了基本了解之后,就可以知道,針對我國近期醫保個人賬戶改革出現的一些質疑聲音,其實是對醫保制度互助共濟屬性認識不足的體現。
從20世紀90年代在江蘇鎮江、江西九江兩地率先試點的“兩江醫改”開始,我國至今已經逐步形成了覆蓋城鄉的社會醫療保險制度。這無疑是一個歷史性的進步。然而,職工醫保制度個人賬戶的最初設置,卻并沒有很好體現互助共濟原則。
在最初的制度設計中,各年所籌集的醫療保險基金,有近一半資金計入了個人賬戶。這部分醫保資金,便只能由個人支配使用,造成醫保制度整體喪失了近一半的統籌保障功能。
而且,統籌基金支付范圍主要限于住院費用,門診醫療費用共濟保障尤其不足,統籌基金穿底風險和個賬資金大量沉淀的現象共存,也因此導致重大疾病仍是民眾的后顧之憂。
2020年數據顯示,個人賬戶的人均累計結余不足出院病人人均醫藥費用的3/10。這意味著對于重大疾病風險而言,個人賬戶也遠無法提供足夠資金儲備,只有做大統籌基金才能切實兜底。也正是在此種種現實背景下,對醫保個人賬戶進行改革的呼聲越來越多,漸成共識。
2021年4月,國務院辦公廳發文,明確提出同步推進門診保障機制的完善和個人賬戶制度的改進,將單位繳納的基本醫療保險費全部計入統籌基金,增加的統籌基金主要用于門診共濟保障,提高參保人員門診待遇。這在國家層面,進一步推動了醫保個人賬戶改革步伐。
━━━━━
改革也要兼顧不同群體利益差異性
針對醫保個人賬戶的制度性改革,意味著新增的個人賬戶基金規模會縮小,統籌基金規模會擴大,醫療保險制度的互助共濟性將得到顯著強化。
在新的制度設計下,盡管過去主要用于支付個人門診醫療費用的個人賬戶規模縮小,但參保者可以轉而從統籌基金中獲得門診醫療費用支付保障。并且,因開放個人賬戶家庭共濟、擴大統籌基金支付范圍等措施,參保者實際是“多得”了。
而一部分個人賬戶中的醫保資金,從個人所有轉化為公共基金,其整體上顯著地擴大了統籌基金規模,從而可以實質性地提升醫保制度的互濟和保障功能,進而惠及全體參保者。
總之,對于參保者來說,醫療保險的根本目的是化解疾病風險而不是增加個人賬戶上的積累;個人賬戶改革能強化醫保制度互助共濟性、提供更高水平的醫療保障,是能更好化解疾病風險的理性改革。
當然,由于涉及全體參保者特別是退休人員的切身利益,以及地區差異性帶來的改革復雜性等原因,在醫保個人賬戶的改革推進過程中,應當考慮到不同群體間的利益差異性和各地既有政策的差異性,采取分步推進、權益置換、提供穩定預期等改革策略。
在此過程中,尤其是要加快門診共濟保障的步伐,切實減輕民眾門診醫療費用負擔,提高慢性病的保障水平,要讓醫保改革帶給民眾的獲得感更見明顯。
此外,也要加快健全我國的醫療保障制度,繼續穩步提升醫療保障水平,最終杜絕災難性醫療支出影響家庭生活質量,從而切實化解全民的疾病醫療風險特別是重特大疾病醫療風險。這無疑也是包括醫保個人賬戶調整在內的醫療改革初衷所在。
杭州召開重磅會議!關于平臺經濟發展2月10日,杭州市召開全市平臺經濟健康高質量發展座談會。在數十家平臺企業參加的座談會上,不僅解讀了“杭州市關于促進平臺經濟健康高質量發展”若干政策內容,相關部門還回應了平臺企業的需求和建議,傳遞切實服務市場主體發展的堅定信號。
在不少業內專家看來,隨著越來越多的積極政策落地, 2023年平臺經濟將迎規范發展良機。
重塑全國數字經濟第一城
“平臺經濟是杭州科技創新、產業發展的主戰場主陣地,是杭州的特色優勢產業,也是杭州的城市金名片。”杭州市市長姚高員在會上說。他強調,要深入學習貫徹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釋放杭州理直氣壯全力支持平臺經濟健康高質量發展的強烈信號,促進平臺經濟高質量健康發展,助力全市打好經濟翻身仗,推動杭州高水平重塑全國數字經濟第一城。
記者從座談會上獲悉,杭州是平臺經濟大市,擁有120余家平臺企業,平臺內網店超900萬家,國內市場交易額占全國比重超50%,為穩定就業、促進消費、引領創新、做強產業作出了貢獻。平臺經濟是杭州今年打好經濟翻身仗的一個主要陣地。
“據我所知,杭州是今年全國第一個召開平臺經濟發展座談會的城市,又及時發布了促進平臺經濟發展的重要政策,加上去年實施的新電商政策,可以說是不遺余力提振平臺企業的信心。”阿里巴巴集團公共事務總裁聞佳在會上發言。
網易集團黨委書記、副總裁劉杰認為,創新對平臺經濟發展至關重要,廣大企業今年要盡可能把資源投入到研發上去,政府也要在中小企業研發投入、知識產權保護方面出臺更多政策。
姚高員指出,下一步,杭州將以最優環境支持平臺經濟再創輝煌。其中包括:落實更有針對性的政策供給、提供“店小二”“保姆式”服務、建立“全方位”“全天候”的溝通機制,從包容審慎到共建共享,加快開放應用場景,妥善解決企業發展中遇到的各類問題,全力支持平臺經濟企業成為創新發展的引領者、融合發展的支撐者、規范發展的示范者,為杭州“再展雄風、再創輝煌”貢獻力量。
平臺經濟發展迎良機
“杭州的率先舉措更像是一個風向標,也從一定程度上說明了國家鼓勵平臺經濟發展的堅定方向。”一位業內人士對記者說。
2023年開年以來,支持平臺經濟健康發展成為各地政府“重頭戲”。中國證券報記者獲悉,除浙江杭州外,湖南、山東、江蘇等地也陸續出臺支持平臺經濟發展政策,多個地方結合自身經濟特點積極醞釀新政,支持平臺企業“大展拳腳”。
在不少業內人士看來,無論浙江杭州召開座談會,還是地方密集醞釀和出臺新政,對平臺經濟發展都是一個非常積極的信號,2023年平臺經濟將迎規范發展良機。
廈門大學鄒至莊經濟研究院教授孫傳旺在接受中國證券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發展平臺經濟將促進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的有效融合,為產業鏈與供應鏈的高效安全運行提供重要支撐。同時,平臺經濟的發展還將進一步匯聚數字產業的優勢資源,提升數字產品制造、數字技術應用與數字要素驅動的核心能力,通過信息基礎設施的搭建,為數字賦能提供了豐富的內容與場景。
在他看來,未來平臺經濟的新機遇在于兩個方面。首先是新發展格局下,增強國內大循環的內生動力與可靠性,提升國際循環質量和水平,需要更加有效穩定的供應鏈平臺、市場交易平臺與金融投資平臺。第二,隨著經濟企穩回升,產業新賽道的布局正在提速,統一大市場與核心要素資源的平臺構建將加快新舊動能的轉換,進一步激發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新動力。
麥瀾德(688273)105.58萬股限售股將于2月13日解禁上市,占總股本1.06%根據市場公開信息整理,麥瀾德(688273)于2月13日將有105.58萬股限售股份解禁上市,為公司首發機構配售股份,占公司總股本1.06%。最近一年內,該股累計解禁2235.74萬股,占總股本的22.36%。本次解禁后,公司還有7658.68萬股限售股份,占總股本76.59%。具體如下圖所示:
本次解禁涉及股東明細見下表:
值得注意的是,在之后半年內,公司尚有991.94萬股限售股份計劃流通上市,占公司總股本9.92%。
麥瀾德財務數據及主營業務:
麥瀾德2022三季報顯示,公司主營收入2.98億元,同比上升29.36%;歸母凈利潤9806.49萬元,同比上升26.47%;扣非凈利潤7871.58萬元,同比上升13.78%;其中2022年第三季度,公司單季度主營收入1.15億元,同比上升50.57%;單季度歸母凈利潤5142.69萬元,同比上升130.92%;單季度扣非凈利潤3735.7萬元,同比上升83.59%;負債率7.3%,投資收益410.9萬元,財務費用-262.64萬元,毛利率66.95%。
麥瀾德(688273)主營業務:從事盆底及產后康復領域相關產品的研發、生產、銷售和服務
以上內容由證券之星根據公開信息整理,與本站立場無關。證券之星力求但不保證該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全部或者部分內容的的準確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時性等,如存在問題請聯系我們。本文為數據整理,不對您構成任何投資建議,投資有風險,請謹慎決策。
明輝國際(03828)發布截至2022年6月30日止6個月中期業績,收入約8.91億港元,同比增長49%;公司擁有人應占溢利約2810萬港元,而去年同期取得公司擁有人應占虧損約4690萬港元;每股盈利3.9港仙;擬派中期息每股1港仙。據悉,集團截至2022年6月30日止6個月的毛利同比增加75.9%至約1.98億港元。因集團采取多項措施(包括加強成本控制及加大高利潤率產品的銷售),毛利率較去年同期的18.9%上升3.4個百分點至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