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印度監管介入調查做空首富事件 增發交易被指“富豪過家家”
隨著周三亞洲市場進入深夜,華爾街空頭大戰(前)亞洲首富的故事又新增了許多進展。
根據媒體統計,隨著阿達尼集團旗下多家上市公司周三繼續大跌,興登堡研究發布做空報告后,高塔姆·阿達尼的身價在一周時間里已經蒸發超900億美元,也在周三將亞洲首富的位置讓給了自己的老鄉、信實工業董事長安巴尼。
據當地媒體周三晚間報道,鑒于華爾街機構指責印度商界的財富神話是“厚顏無恥的股票操縱和會計欺詐”,知情人士表示印度證券交易委員會(SEBI)正在對市場異動展開調查,同時也在核查本周剛結束的阿達尼企業公司增發案,以尋找是否存在違規行為。
同時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印度政府高級官員也表示,印度政府與SEBI正在保持接觸,同時也在等待證券監管部門的調查報告。
增發交易成印度富豪圈抱團
雖然阿達尼集團是否存在做空機構指控的問題,恐怕不是短時間內能講清楚的問題,但剛剛完成的增發交易,卻因為“富豪抱團過家家”引發強烈關注。
作為背景,在做空機構上周發難后,阿達尼企業有限公司的增發項目突然之間就成了印度超級富豪的面子之戰。由于公司股價快速跌破發行價下沿,認購基本等同于賠本買股票。即便如此,在截止日期前阿達尼企業公司仍然收到足額認購,避免發行失敗的打擊。
根據孟買交易所的數據,在阿達尼企業的認購中,接近6成為“非機構投資者”,疊加金融機構提前鎖定的認購額,最終撐起這次增發順利落地。根據媒體挖掘,這些所謂的“大戶”,其中有不少都是印度商界大亨,使得這次增發徹底成為印度富翁的“抱團過家家”。
據悉,包括與印度鋼鐵大亨薩基安·吉德爾、電信巨頭蘇尼爾·米塔爾有關的實體均參與這次的認購,此外阿達尼集團也聯系了許多印度富豪的家族辦公室,其中有一名富翁更是直接拍下6000萬美元的訂單。
當然這些認購更多是源自于富豪之間的情誼,與公司基本面基本沒有關系。隨著阿達尼企業周三暴跌28.2%,這些認購者理論上要等待股價漲45%后才能回本。
(阿達尼企業日線圖,來源:TradingView)
更新:阿達尼企業公司在當地時間周三深夜發布公告稱,董事會決定不再繼續這筆價值2000億印度盧比(約合24億美元)的增發。高塔姆·阿達尼在聲明中并表示,雖然此次FPO獲得足額認購,但由于周三全天“前所未有的劇烈波動”,董事會認為繼續推進增發事宜在道德上是不正確的。
(來源:交易所公告)
富豪過家家的更深層次問題,在于市場參與者對于阿達尼集團的信心將更加不足。
印度零售券商Sana Securities創始人Rajat Sharma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依靠富豪圈子推動新股發行,這個舉動嚇壞了投資者,對公司也是不利的舉動。投資者可能會對他們敬而遠之,從而導致交易量枯竭。
光伏行業業績繁榮之下藏變局 一體化廠商有望成贏家近日,上市公司2022年度業績陸續披露,光伏行業普遍預喜。2022年光伏行業的主題是漲價,背景則是市場需求持續旺盛,硅料企業是最大受益者。不過,始于去年末的降價潮已經在近期陸續企穩,產業鏈正式進入利潤再分配階段。
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硅業分會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呂錦標向證券時報記者表示,硅料降價讓渡的利潤將主要在下游電池、終端等環節重新分配,而一體化布局的廠商最為受益。
展望2023年,光伏行業一體化布局的趨勢將持續加深,頭部廠商加碼一體化產能、補齊產能弱項;同時,N型電池技術持續滲透,晶科能源、晶澳科技等均提出了更高的N型產品出貨份額目標。這些變化也從側面解釋了上游利潤向電池、一體化企業轉移的原因。
光伏產業鏈普遍預喜
硅料企業是2022年光伏行業最大受益者。通威股份預計2022年凈利潤為252億元~272億元,同比增長207%~231%。大全能源預計2022年凈利潤190~192億元,同比增長231.94%~235.44%。新特能源預計2022年凈利潤不少于130億元,同比增幅超162%。
去年最后兩個月,硅料價格快速走跌,但從全年看,硅料均價仍處高位。通威股份稱,2022年高純晶硅產品需求旺盛,公司高純晶硅產線持續滿負荷運行,各項生產指標進一步優化,新項目快速投產達產,量利同比實現大幅增長。
新特能源也強調了去年硅料量價齊升的因素。大全能源則指出,光伏產業其它環節擴產提速,硅料環節整體依然供應緊缺,造成硅料價格持續上漲;公司前期的擴產戰略效應逐步體現,報告期內持續滿負荷生產,產銷量同比均有所增加,實現業績顯著增長。
作為硅料的直接下游,硅片企業去年基本上順利傳導了成本壓力。2022年,隆基綠能預計凈利潤145億元~155億元,同比增加60%~71%;TCL中環預計凈利潤66億元~71億元,同比增長63.79%~76.2%。硅片新秀方面,雙良節能預計凈利潤9.5億元~10.5億元,同比增長206.32%~238.57%;上機數控預計凈利潤30億元~33億元,同比增長75%~93%。
兩家硅片龍頭均提到了應對硅料成本高企的情況。隆基綠能表示,在面臨因上游原材料緊缺及采購價格大幅上漲導致的交付和成本壓力下,公司適時調整經營策略,積極應對市場變化,硅片和組件銷售量價齊升,收入、凈利潤增長較快。TCL中環則強調了在光伏供應鏈大幅波動下保障公司盈利能力和可持續發展競爭力的重要性。
相比2021年的大面積虧損,光伏電池企業在2022年打了一場翻身仗。愛旭股份預計2022年凈利潤21.1億元~25.1億元,2021年該數值為虧損1.26億元;鈞達股份預計2022年凈利潤6.8億元~7.8億元,上年為虧損1.79億元。兩家公司均實現扭虧為盈。
通威股份、愛旭股份、鈞達股份等頭部電池廠商均提到市場需求快速增長,產品售價上升;新產能釋放、產能規模擴大也是幾家公司提到的共性因素。還有一個重要因素在于產品結構的優化,一方面是從小尺寸升級為大尺寸,另一方面是TOPCon等新型電池技術開始量產。
2022年,組件企業業績增幅也很可觀。晶澳科技預計2022年凈利潤48億元~56億元,同比增長135.45%~174.69%;天合光能預計凈利潤34.2億元~40.2億元,同比增長89.69%~122.68%;晶科能源預計凈利潤26.6億元~29.6億元,同比增長133.05%~159.33%。
光伏一體化趨勢加速演進,多家頭部廠商補齊產能弱項,這也是促使業績增長的重要因素。例如,晶科能源提到一體化產能結構優化,東方日升也受益于自供光伏電池比例的上升。
“光伏行業快速發展,光伏產品需求持續增長,公司憑借自身的全球市場營銷服務網絡優勢和品牌優勢,持續開拓國內外市場,光伏組件出貨量和營收規模實現較大幅度增長。”晶澳科技負責人在接受證券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
業績分化暗藏玄機
光伏行業一派繁榮景象下實際上暗藏變局,如果對各家企業的2022年度業績預告進行拆分,可以發現去年四季度已經出現明顯分化。
單就去年四季度而言,通威股份凈利潤區間為35億元~55億元,即便考慮2022年度計提減值準備及固定資產報廢對業績的影響,公司四季度盈利區間環比去年三季度單季95億元的凈利潤也有不小的降幅;大全能源四季度單季凈利潤約為39億元~41億元,環比三季度單季超過55億元的盈利也有明顯下降;新特能源也出現了四季度環比凈利潤下降的情況。
“去年11月到今年春節前的這段時間,硅料價格雖然大幅回調,但實際成交量并不大,以零售散單為主。”呂錦標告訴記者,影響硅料企業去年四季度業績的主要原因并非價格,而是由于去年11月、12月,很多已經簽訂的硅料長單延期執行,下游硅片廠商推遲提貨,“頭部硅料企業的產能基本都被長單鎖定,去年末出貨節奏受到影響,銷售規模下降、庫存增加。”
去年末,硅料無量跌價,硅片則經歷了殺價清庫存的過程。硅業分會曾在去年末硅片價格“斷崖式”下跌時指出,拉晶環節迫近成本線,一線企業依靠渠道、技術、資金等優勢仍可維持薄利,部分企業面臨虧損風險。從上述企業業績情況看,頭部企業掀起的價格戰的確對硅片新勢力廠商的業績造成了傷害。
下游市場則是另一番圖景,電池環節的愛旭股份去年四季度凈利潤7.2億元~11.2億元,而去年三季度凈利潤為7.94億元。鈞達股份去年四季度凈利潤2.7億元~3.7億元,環比三季度的1.4億元增幅明顯。
組件環節同樣超預期,晶澳科技四季度凈利潤15.1億元~23.1億元,而三季度為15.9億元;天合光能四季度凈利潤10.2億元~16.2億元,去年三季度為11.3億元;晶科能源四季度9.8億元~12.8億元,第三季度為7.7億元。粗略來看,四季度環比好于三季度。
這背后的原因與四季度出貨量占全年比重較大有關,以國內為例,去年四季度,光伏新增裝機超過35GW,占全年比重的近四成。光伏企業方面,晶科能源、天合光能等企業四季度出貨量占全年比重超過三成。值得注意的是,彼時,上游降價的影響尚未在組件端顯現。
事實上,在去年末產業鏈價格大幅回落的背景下,關于下游環節將受益的判斷十分流行。呂錦標告訴記者,這一觀點應該分階段來看,在去年末的最后兩個月里,雖然硅料價格降幅大,但僅僅反映了零售環節的極小一部分交易量,下游主要的一體化企業使用的硅料還是參考去年10月底定價較高時采購的,因此,下游主要企業利潤變化受降價影響很小。
“公司四季度業績在成本下降以及市場結構改善的影響下,盈利超預期。”晶澳科技負責人向記者談到,作為一體化龍頭企業,公司訂單充分且價格良好,執行訂單運轉效率高,運營管控及庫存控制能力強,海外優勢訂單交付、并疊加匯率變動等積極因素,公司一體化率符合目標,各項目達產滿產,助力公司各環節成本持續降低盈利能力持續提升。“未來,通過技術、渠道與品牌齊發力,并隨著市場結構的優化,爭取實現公司業績的更高突破。”
產業鏈利潤向下再分配
春節后,硅料價格出現企穩跡象,最新硅料報價已經重新回到20萬元/噸的水平。2023年,硅料供應與價格依然是影響整個產業鏈的重要變量。呂錦標告訴記者,去年底時,硅片企業已經沒有太多硅料庫存,春節前就開始對長單提貨并備料,去年12月沒有履行的長單到現在也基本都完成了提貨。
“上半年硅料供應增量不大,價格也會回升。”呂錦標向記者提供的數據顯示,截至去年末,國內硅料產能超過120萬噸,到2023年底,這一數字將翻倍,硅料產能將介于240萬~250萬噸區間。增量規模看似龐大,但今年新增硅料的釋放節奏卻不一樣。呂錦標判斷,今年一季度,新增的20萬噸產能主要由去年順延而來,二季度新增的20多萬噸主要集中在6月投產;全年產能釋放高峰將出現在年末,45%的新增硅料產能都將集中在四季度投產。
言下之意,今年上半年,在硅料供應平穩增加的情況下,硅料價格將保持相對穩定,不太可能出現大起大落,但下半年,情況可能發生變化。呂錦標預測,今年國內硅料供應量約為150萬噸左右。當記者問及硅料合理價位時,他并未明確回應,僅表示價格取決于多方面因素。
雖然去年末降價的效應還沒有完全顯現,但到了今年,特別是春節前后,硅料交易量放大,前期積壓的長單開始大量提貨,而提貨價格又比去年30萬元/噸的水平有明顯降幅,一體化企業是能夠明顯受益于上游降價帶來的利潤增長的。
“硅料降價讓渡出來的利潤會比較多地分配給光伏電池企業,因為電池技術的進步需要資本投入,一體化企業能夠最大限度地保留硅片、電池、組件各環節的利潤,當然,上游降價的一部分利潤還會分配給終端用戶。”呂錦標向記者說道。
晶澳科技方面表示,就市場變化來看,在硅料短缺得以緩解的共識下,2023年硅料將不再是行業內的瓶頸,整個光伏產業重回關注效率和技術的賽道。
一體化與N型持續加碼
2022年,四家頭部一體化廠商的出貨量均超過40GW,合計出貨量超過170GW;在受訪的業內人士看來,2023年,這些廠商每家的出貨量目標基本都將是50GW起步,甚至有可能沖擊60GW.記者注意到,今年以來,已經有多家企業計劃擴大一體化產能。
其中,隆基綠能計劃452億元投建年產100GW單晶硅片項目及年產50GW單晶電池項目;晶澳科技也計劃在鄂爾多斯投資約400億元,建設一體化產能。頭部廠商的一系列動作都在給二三線以及產業鏈布局單一的企業施壓。
對此,晶澳科技方面向記者表示,鄂爾多斯項目將協同其他板塊共同構建光伏制造全產業鏈,推動光伏產業延鏈補鏈強鏈和產業集群建設,全面提升光伏產業本地化水平。同時可以解決企業投資資產過重,和產業鏈發展協同差、容易形成卡脖子環節的問題,并有助于熨平周期波動。未來,公司將深化垂直一體化戰略布局,與產業發展同頻共振。
新型電池技術也將在2023年加速滲透,記者從晶科能源獲悉,2022年公司N型TOPCon組件出貨超過10GW,現已投產N型產能35GW,并實現了N型組件與P型組件一體化成本持平,N型TOPCon電池量產平均效率已達25.1%。
晶科能源表示,展望2023年,目前N型市場需求旺盛,預計N型組件將成為出貨主力,公司N型產品出貨占比預期將從2022年的25%進一步提升至60%以上。
在N型技術中,TOPCon的參與者眾多,也是最早實現產業化的,HJT的產業化拐點也將在2023年出現。根據華晟新能源董事長徐曉華的判斷,2023年,HJT技術將實現對PERC的成本打平,HJT將快速走完從0到1最后的關鍵幾步,并進入從1到N的巨量規模擴產。
在愛旭股份業績預告中,公司雖然沒有提及新型電池技術,但多家券商在點評中不約而同地關注到公司ABC電池的落地情況。太平洋證券提到,公司首期6.5GW的ABC珠海產線已于去年10月投產,目前處于調試與爬坡階段,預計今年二季度實現滿產。根據公司規劃,ABC整體產能52GW,預計今年將出貨5GW-6GW,單位盈利有望進一步提升。
晶澳科技方面向記者表示,目前,公司量產的p型魄秀(Percium)、n型倍秀(Bycium)電池量產轉換效率均處于行業領先水平。到2023年底,公司硅片/電池/組件產能將達70/70/80GW,其中N型電池產能占比將超過一半,N型產品出貨規劃預計占到整體30%左右。“公司也在積極研究儲備IBC電池、鈣鈦礦及疊層電池等技術,保持核心競爭力,實現未來更高功率、更高效率組件的遠景規劃。”
歐股收盤漲跌不一 市場靜待美聯儲議息結果及鮑威爾講話格隆匯2月2日丨德國DAX30指數漲0.34%,法國CAC40指數跌0.07%,英國富時100指數跌0.12%,西班牙IBEX35指數漲0.73%,意大利富時MIB指數漲0.39%,歐洲斯托克50指數漲0.18%。市場關注美聯儲于北京時間周四凌晨公布的議息結果以及聯儲主席鮑威爾會后的言論,市場預期會后將宣布加息25個基點,將是局方連續第二次縮減加息幅度,反映聯儲局對于通脹降勢感到滿意。不過,有“新債王”之稱的岡拉克(Jeffrey Gundlach)認為,美聯儲可能會反駁關于其即將停止加息,并在年底前開始放松政策的說法。
明輝國際(03828)發布截至2022年6月30日止6個月中期業績,收入約8.91億港元,同比增長49%;公司擁有人應占溢利約2810萬港元,而去年同期取得公司擁有人應占虧損約4690萬港元;每股盈利3.9港仙;擬派中期息每股1港仙。據悉,集團截至2022年6月30日止6個月的毛利同比增加75.9%至約1.98億港元。因集團采取多項措施(包括加強成本控制及加大高利潤率產品的銷售),毛利率較去年同期的18.9%上升3.4個百分點至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