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熱點 | 銅:淡季漲價 加息變奏曲下的狂歡
摘要:
春節前的這一次上漲,美金銅資金率先啟動,海外繼續交易加息放緩預期,國內全面放開的后經濟強復蘇預期相配合;產業基本面上亮點較少,現實利空因素較多,但價格核心驅動仍在加息幅度調整。往后看,短期類比11月,價格向上空間不大,面臨回落壓力,樂觀情緒釋放尾聲,理性情緒回歸,波動率狀態收斂或是春節前后價格運行的主要特征。中期在國內強復蘇預期不變的背景下,暫不宜過分看空;長期關注核心點在于海外需求及需求預期走弱下的衰退交易重啟。
春節前第二周,銅價出現了快速拉漲,在外盤銅價引領下,國內銅價自64000元/噸漲至69000元/噸上方附近,LME銅自8200美元/噸漲至9200美元/噸,美元指數自105回落至102附近。缺乏基本面的共振,銅價在弱現實背景下快速上漲,其背后原因主要是預期調整,并以海外預期改善為主,國內預期為輔形成了一定共振。
風險偏好回升,炒作兩大樂觀預期
本輪銅價快速拉漲的表征特點體現為外盤銅價的迅速上行,進口虧損從-200元/噸擴大至-1500元/噸, 滬銅價格被動跟漲,而內生原因在于海外市場在宏觀預期的交易上顯示出了極為樂觀的情緒。
第一個宏觀預期是市場交易美聯儲加息繼續放緩至25BP甚至停止。市場對于美聯儲缺乏“信任感”,在2021年錯誤預判通脹情形以及2022年缺少了一些獨立性的美聯儲,讓市場與美聯儲產生分歧,盡管美聯儲從12月會議紀要中透露當前在經濟問題上關注的順序仍是通脹,經濟增長和就業,認為繼續加息以關注通脹回落進程是十分有必要的,但鷹派紀要并未得到市場的認可。市場則把重心放在了關注經濟增長方面,美國ISM制造業PMI,服務業PMI回落至收縮區間,耐用品訂單下滑,房地產市場露出疲態,市場認為通脹回落是大概率事件,美聯儲應重回關注穩經濟政策目標上來,那么從貨幣政策端市場交易加息放緩甚至停止,下調聯邦基金利率上限預期,從而使得美元自105跌向103,市場風險偏好回升,美股市場反彈,銅價對此較為敏感,海外資金推動上漲。
第二個宏觀預期交易國內經濟出現強復蘇,隨著防疫的全面放開和第一波感染高峰的回落,國內經濟活動恢復,在今年政策背景仍以穩增長,穩預期為主線的任務下,經濟刺激政策頻出,盡管當前現實經濟數據疲弱,但中國經濟強復蘇預期通過人民幣匯率已經有所體現了,離岸人民幣兌美元匯率從7升值至6.8.國內的強復蘇預期在黑色市場的交易由為明顯,但在預期尚未兌現卻也難以證偽階段,對銅價形成較強支撐,在市場情緒被海外資金點燃后,國內也有一定推升動力。
樂觀預期與現實博弈
上述的兩大預期成為短期市場交易的主線,因此出現淡季漲價的情形,但從當前樂觀預期背后的邏輯看,我認為仍需要多一些謹慎,宏觀預期在2023年預計仍會出現比較多情況的反復,在下表羅列了不同經濟預期情況下可能對銅價產生的影響也會不同。
當前市場以路徑一為交易目標,引領價格變化的還是在于海外在經濟持續走弱的背景下,交易貨幣環境改善以達成淺衰退,軟著陸的經濟目的,因此美元持續走弱提高風險偏好,通脹預期繼續回落并與銅價走勢背離。但也正如我們前文所說,市場自發的為美聯儲后續的政策路徑進行預期調整,但美聯儲之前控通脹政策目標尚未尋得改善機會,比如2%通脹目標制出現上調,貨幣政策目標重心重回經濟增長等。因此這種情形會短期推升價格上漲,并且可能出現類似于這次的快速拉升,但持續性存疑。
路徑二如果海外出現了深度衰退預期,中國也難有強復蘇預期,市場以衰退為交易主線,那么對幾乎所有風險資產都會產生沖擊,價格回落是主要方向,但如果國內基本面堅挺,可能從基本面的角度能夠尋到底部支撐,使得價格呈現寬幅震蕩的狀態。
路徑三的預期下,美聯儲政策指引仍是關鍵,市場會尤為關注通脹情況與經濟指標,衰退交易發生的概率較大,對價格影響是重心階段性的回落。
路徑四則為最悲觀的預期,市場主要交易邏輯在于衰退,同時現實情況有可能與預期發生共振,從而使得價格快速回落。
在宏觀預期的組合下,現實層面與預期是背離還是共振將影響著價格漲跌的幅度和持續性。以當前情況來分析,現實層面并未如預期層面的強勢,尤其在淡季效應下,基本面的拖累和價格帶來的負反饋效應仍是十分明顯的。
站在國內產業現實的角度來看,傳統淡季效應特征明顯,高價銅實際交投情況較差,升水轉貼水交易,庫存持續累積,以春節前后三周為窗口期,銅庫存從2022年底進入累庫階段,由于過去基數較低,實際累庫速度是高于往年的,需求走弱的同時,供給增量也比較明顯,預期今年一季度累庫20-30萬噸,如果價格在宏觀預期刺激下維持高位,最終實際累庫幅度可能超預期。
海外方面,銅自身并未有逼倉預期的發生,也并未配合價格的上漲出現變化,不過LME銅庫存仍處低位,但后續去庫預期不強且歐洲地區庫存已經在持續上升,LME現貨持續貼水交易,注銷倉單占比盡管有所上升,但仍位于安全水平。
復盤與展望
我們回顧2022年5月之后銅價出現大波動的三次情況,會發現行情啟動的關鍵都有一個共同特征那就是加息節奏的變化,特別是在近兩次加息幅度下調背景下的價格上漲,不看其他影響價格影響因子,單看加息幅度和價格表現卻有著驚人的相似度。
11月初的價格上漲,美金銅資金率先啟動,海外交易加息放緩預期,國內防疫政策調整預期相配合;與此同時基本面低庫存下海內外均存在一定的擠倉驅動,有共振的合力,但我認為主要驅動在于加息幅度調整,其他是次要的利多因素。
1月的這一次上漲,美金銅資金率先啟動,海外繼續交易加息放緩預期,國內全面放開的后經濟強復蘇預期相配合;產業基本面上亮點較少,現實利空因素較多,但價格核心驅動仍在加息幅度調整。
以2023年為時間跨度,著眼短期價格變化,我認為此次交易加息幅度放緩推升價格,隨著美國12月CPI的落地,2月加息25BP概率升至100%,銅價繼續往上交易的空間已經不大,缺少基本面的配合以及經濟現實情況的映證,價格持續性較弱,這一點可以類比11月的情況,因此短期我認為價格面臨回落壓力,樂觀情緒釋放尾聲,理性情緒回歸,波動率狀態收斂,或是春節前后價格運行的主要背景。
中期來看,考慮到不同的經濟預期下的組合帶來的價格波動不同,我認為國內的經濟強復蘇預期持續的時間或相對長一些,因此在下游尚未回歸和“兩會”之前或不宜過分看空價格,銅價下方63000-64000元/噸的支撐仍存。
長期來看,宏觀預期關注的核心變量在于海外是否會有衰退交易的重啟,市場或對美聯儲從25BP到停止加息仍有一次樂觀情緒,但二季度海外經濟體面臨的衰退壓力將繼續增加,只要貨幣政策端仍以控通脹為第一要務,需求以及需求預期壓力將會逐步體現;落實到銅基本面上關注點就在于國內此輪累庫的情況和下游回歸的訂單狀況。不過我們預計在海外需求及需求預期壓力下,衰退交易仍有概率回歸,對應價格也會存在下跌空間。
無懼經濟疲軟 小摩、美銀等大行繼續維持招聘計劃在經濟疲軟的背景下,盡管自2020年初以來,美國五大銀行的員工已經增加了10萬名,但摩根大通(JPM.US)和美國銀行(BAC.US)依然沒有停下招聘步伐。
這兩家美國最大的銀行的首席財務官表示,盡管經濟增長放緩,但他們仍會有選擇性地聘用員工。
摩根大通首席財務官Jeremy Barnum在討論第四季度業績時表示,該行仍在招聘員工,且“處于增長模式”。Barnum表示,雖然“在不同的時間會有不同的調整”,但該行的員工人數可能會適度增加。
美國銀行首席財務官Alastair Borthwick周五表示,該行也在繼續招聘員工,尤其是在財富管理方面,同時在支出方面保持紀律。截至2022年底,該公司員工人數增至216823人,而一年前為208248人。
“我們沒有大規模裁員的計劃,”他表示。
花旗(C.US)首席財務官Mark Mason在財報發布會上表示:“我們正在積極招聘員工,以執行我們的戰略。但鑒于我們所處的環境,我們也在重新合理調整?!?/p>
這幾家銀行的招聘計劃與其他計劃削減投資銀行和抵押貸款方面人員的同行形成鮮明對比。
此前,高盛(GS.US)成為今年首家開始大規模裁員的大型銀行,裁員逾3000人,為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規模最大的一輪裁員。一位知情人士周五表示,紐約梅隆銀行(BK.US)也計劃今年裁員約3%。
根據第四季度和第三季度的數據,前六大銀行中的五家銀行,包括摩根大通、美國銀行、花旗、高盛和摩根士丹利(MS.US)比2020年第一季度增加了超過10萬個工作崗位。同期,富國銀行(WFC.US)逆勢而行,裁員近2.1萬人。
自疫情爆發以來,高盛已雇傭了1.06萬名員工,其中包括其消費銀行部門Marcus的員工,該部門在虧損后于去年10月份縮減了規模。
獵頭公司Sheffield Haworth副總裁Natalie Machicao表示:“可以肯定的是,隨著銀行難以從獎金的角度計算出合理的數額,并為成交量下降做出調整,可能會有更多銀行效仿。”
“其他銀行也在裁員,股權資本市場和杠桿融資受到的影響比覆蓋業務或并購業務更大,”她指出,裁員是以個人或較小規模進行的,而不是大規模削減。
高盛的成本削減反映了其對投資銀行和交易業務的依賴。據悉,2022年第三季度,高盛投資銀行和交易業務占其營收的65%左右,而交易活動的枯竭侵蝕了該行的利潤。相比之下,摩根士丹利的可比業務占同期營收的45%。
穆迪經濟研究主管Dante DeAntonio表示,金融和保險業的就業在第四季度趨于平穩,并在去年12月開始下降。
他表示,這掩蓋了信貸中介或銀行業的疲軟趨勢,這兩個行業在2021年大部分時間和2022年初保持平穩后,過去6個月略有下降。
“我們預計今年全年的就業人數將保持持平或略有下降,其中最大的風險來自這些機構內部的住宅和商業貸款部門,”DeAntonio表示,“在某種意義上,潮流已經逆轉?!?/p>春歸有期 春運經濟大數據透視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2023年春運已拉開帷幕。或返鄉,或出游,或商旅,在這40天里將有近21億人次踏上旅途,為“流動的中國”再添活力。人口流動如同城市系統運轉的“血液”,彰顯出城市的活力和吸引力。春運首日,全國發送旅客3473.6萬人次,同比增長38.9%。每100個跨省遷徒的人里,就有17個人從廣東離開。
春節“氛圍組”已就位。旅游熱潮漸旺,海南、云南人氣暴漲;跨境游全面重啟,春節海外游訂單激增逾5倍;“年貨”搜索量飆升226%,貨運物流“不打烊”;春節檔期待值拉滿,七部影片定檔大年初一:久違的“煙火氣”回歸,城市活力正加速恢復。
春信已至,歸鄉有期。復蘇沒有一蹴而就,但積極的信號令人期待。(21數據新聞實驗室 研究員 謝珍 黃欣然 李彤欣)
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預計,本季度全球石油市場將陷入供應過剩,同時下調需求前景,上調非OPEC供應預估。根據OPEC的最新月度報告,其將第三季度原油產量預測下調124萬桶/天,至2,827萬桶/天。這比OPEC 13個成員國7月的產量低了約57萬桶/天。OPEC位于維也納的研究部門將本季度全球原油需求預期下調72萬桶/天,同時上調非OPEC供應預期52萬桶/天。預計本季度原油消費均值為9993萬桶/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