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濕地中起主要處理作用的還是微生物,不是土壤的過濾作用,所以濕地設計中應包括防止濕地填料堵塞問題、植物問題和過冬問題。人工濕地服務年限一般按照10-15年計算,也就是說設計比較完善的濕地系統15年以后才需要清理填料床,達到服務年限的人工濕地系統在清理填料床后,即可重新投入使用。另外,人工濕地的建設周期短,建設一座傳統污水處理廠和完成相關管道的鋪設往往需要一年以上,而人工濕地的平均建設周期在3個月以內,因此建設人工濕地更快。
微生物在水生植物的根系上生長,他們就與較高的植物建立了共生合作關系,增加廢水中污染物的降解速度,在遠離根區的地方為兼氧和厭氧環境,有利于兼氧和厭氧凈化作用,另一方面,水生植物根的生長有利于提高床基質層的水力傳導性能。 [3]地表流人工濕地。表面流濕地與地表漫流土地處理系統非常相似,不同的是:(1)在表面流濕地系統中,四周筑有一定高度的圍墻,維持一定的水層厚度(一般為10~30cm);(2)濕地中種植挺水型植物(如蘆葦等)。
物與填料三者的配合在污染物去除中以達到作 用、人工濕地填料的組成和配比如何優化配置、填料的尺寸和孔隙率性能如何優化配置等尚需進一步實驗以提供選擇的科學依據。加強各種污染物(特別是氮、磷、重金屬)進入基質層后的遷移轉化過程的定量化研究以及建立元素循環的生態動力學模型研究,對于探明人工濕地的去污機理、優化濕地的設計也具有重要意義。 濕地是由水陸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具有特殊功能的自然綜合體,是重要的國土資源和自然資源,是生物重要的生
、 昆明等市也相繼建立了人工濕地污水處理 系統工程。 截至2019年, 我國至少有240個運行正常的大規模人工濕地。 1. 人工濕地具有較高的處理效率 根據水流型的不同,人工濕地污水處理系統可分為表面流人工濕地和潛流型人工濕地。 表面流人工濕地與自然濕 地類似,污水從濕地表面漫流而過,這類人工濕地結構較簡單,工程造價較低,但占地面積較大、污水去除能力有限;且由于污水在填料表面漫流;易滋生蚊蠅;易對周圍環境會產生不良影響。潛流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