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年國家醫保藥品目錄談判結束:阿茲夫定片談判成功 輝瑞Paxlovid因報價高出局
2022年國家醫保藥品目錄談判工作于1月8日正式結束。當日,國家醫療保障局(國家醫保局)醫藥管理司負責人介紹了新冠治療藥品參與醫保藥品目錄談判有關情況。
據介紹,今年,共有阿茲夫定片、奈瑪特韋片/利托那韋片組合包裝(下文簡稱“Paxlovid”)、清肺排毒顆粒3種新冠治療藥品通過企業自主申報、形式審查、專家評審等程序,參與了談判。其中,阿茲夫定片、清肺排毒顆粒談判成功,Paxlovid因生產企業輝瑞投資有限公司報價高未能成功。
針對此事,《證券日報》記者向阿茲夫定片的生產企業河南真實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詢問此次醫保目錄談判的中標價格,但截至發稿,公司尚未回復。
醫保目錄內新冠癥狀的藥品已達600余種
國家醫保局醫藥管理司負責人表示,雖然Paxlovid未能通過談判納入醫保目錄,但根據近期國家醫保局會同有關部門聯合印發的《關于實施“乙類乙管”后優化新型冠狀病毒感染患者治療費用醫療保障相關政策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要求,《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診療方案(試行第十版)》中的所有治療性藥物,包括Paxlovid、阿茲夫定片、莫諾拉韋膠囊、散寒化濕顆粒等,醫保都將臨時性支付到2023年3月31日。在此期間,新冠病毒感染的參保患者使用這些藥品均可享受醫保報銷政策。
此外,國家醫保局還介紹,阿茲夫定片、清肺排毒顆粒經過本次談判納入國家醫保藥品目錄后,國家醫保藥品目錄內治療發熱、咳嗽等新冠癥狀的藥品已達600余種。同時,為滿足各地新冠病毒感染患者治療的需要,近期各地醫保部門結合當地醫保基金運行情況,又將一批新冠對癥治療藥物臨時納入本地區醫保支付范圍。總體來看,醫保報銷的新冠病毒感染治療用藥品種豐富。
國家醫保局表示,下一步,將繼續堅持以人民為中心,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全力做好醫保藥品目錄調整工作,將更多新藥好藥納入醫保藥品目錄,切實減輕群眾看病就醫負擔,助力解決人民群眾看病就醫后顧之憂。
《新冠治療藥品價格形成指引(試行)》發布
引導企業公開透明合理定價
隨著新冠病毒感染疫情防控工作進入新階段,相關治療藥品特別是口服小分子抗病毒藥品需求增長較快。早期批準上市的阿茲夫定片和Paxlovid兩款藥品供求矛盾和價格問題比較突出。
公開消息顯示,目前Paxlovid醫保支付價格已經由此前的2300元/盒下調至1890元/盒,而國產新冠口服藥阿茲夫定片醫保掛網價為270元/瓶。不過,由于當前需求量較大,市場上Paxlovid黃牛價大漲,而阿茲夫定片在互聯網醫院的售價也達到330元/瓶,相比醫保掛網價均有大幅增長。
1月6日晚,國家醫保局辦公室印發《新冠治療藥品價格形成指引(試行)》(以下簡稱《指引》),旨在對防治新型冠狀病毒感染所需的新上市抗病毒治療藥品,采取全周期多層次的措施引導企業公開透明合理定價。
《指引》提出,新冠治療藥品依法實行市場調節價,由醫藥企業自主制定銷售價格。新冠治療藥品首次進入國內醫藥集中采購市場銷售,實行首發報價集中受理、全國通行。
對此,巨豐投顧高級投資顧問于曉明向《證券日報》記者表示,這將鼓勵新冠治療藥品研發創新和更好維護公眾利益,激發創新活力,鼓勵企業持續研發,滿足臨床治療需求,重點通過提高新冠治療藥品可及性,更好平衡各方利益,維護公眾健康權益。此外,會整體提升新冠治療藥品掛網和供應效率,提高醫藥價格治理現代化水平。
“新冠治療藥品首次進入國內醫藥集中采購市場銷售,實行首發報價集中受理、全國通行。這實際是有效地減少中間政務溝通環節,減輕企業事務性負擔,充分助推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緩解藥品壓力,促進新批準藥品快速進入全國市場。隨著國內外企業研發進度加快,未來有更多的新冠治療藥品會推出到市場。”于曉明表示。
未提凈利潤增長目標,今年央企經營目標出現三大變化國資委明確,突出重點攻堅克難,乘勢而上組織開展新一輪國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動。
日前召開的中央企業負責人會議總結2022年國資央企工作,明確了2023年國資央企生產經營和改革發展重點工作。與往年經營目標相比,今年國資委沒有提及凈利潤增長目標,資產負債率的目標由“控”調整為“穩”,同時增加了營業現金比率這一新指標。
國企改革方面,國資委提出,突出重點攻堅克難,乘勢而上組織開展新一輪國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動。其中特別提到,積極穩妥分層分類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促進國企民企協同發展,進一步發揮國有企業引領帶動作用。
國資委強調,2023年將突出高質量發展首要任務,扎實推進提質增效穩增長。深化全面預算管理,以高質量穩增長目標引領全年工作,推動中央企業經營效益率先提升,以自身強勁增長勢頭穩定發展預期、提振市場信心。
經營目標出現調整
國資委透露,預計2022年全年中央企業實現營業收入39.4萬億元、增長8.3%,利潤總額2.55萬億元、增長5.5%,凈利潤1.9萬億元、增長5%,效益增速高于GDP增速。
為加快推進中央企業高質量發展,國資委進一步優化中央企業經營指標體系為“一利五率”。2023年中央企業“一利五率”目標為“一增一穩四提升”。“一增”,就是確保利潤總額增速高于全國GDP增速,力爭取得更好業績,增大國資央企穩定宏觀經濟大盤的分量;“一穩”,就是資產負債率總體保持穩定;“四提升”,就是凈資產收益率、研發經費投入強度、全員勞動生產率、營業現金比率四個指標進一步提升。
黨的十九大以來,中央企業構建起以“兩利四率”(利潤總額、凈利潤、營業收入利潤率、資產負債率、研發投入強度、全員勞動生產率)為主的高質量發展目標管理體系,強化高質量發展導向,加速推動中央企業從過去偏重規模和速度的粗放型增長向更加注重質量和效率的集約型增長轉變,努力實現高質量的穩增長。
中國企業研究院首席研究員李錦對第一財經表示,現在出現三個變化,一是強調“一增”,就是不單純強調中央企業純利潤率,而是確保利潤總額增速高于全國GDP增速,力爭取得更好業績,增大國資央企穩定宏觀經濟大盤的分量。
二是控負債變成穩負債,不是單純強調減負債,適當負債則是發展的需要。
三是增加了營業現金比率這個新指標。營業現金比率是指企業當期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與凈利潤之間的比率。現金流對企業的重要性,相當于人的血液,沒有現金流企業就無法運行和周轉。
李錦認為,會議強調更加突出高質量發展首要任務,扎實推進提質增效穩增長,提振發展信心,擴大有效投資,加強市場研判,努力擴收增利,強化精益管理,提升質量效益。質量上的這幾個變化意味著高質量在新時期有新的要求,是國資委為提振發展信心,強化精益管理的重大措施。
中國企業聯合會研究部研究員劉興國分析,新的“一利五率”指標,旨在引導中央企業更加注重發展質量的提升,更好堅持高質量發展。近幾年中央企業的考核指標,一直都在根據實際情況進行適當調整。通過前幾年的改革,央企資產負債率有所下降,資產質量提升,風險有所釋放,所以資產負債率的目標也相應由“控”調整為“穩”。利潤總額與凈利潤指標,都能反映企業盈利能力與盈利水平,保留利潤總額指標,也可以有效反映企業盈利能力的變化。
積極穩妥分層分類深化混改
2022年,國企改革三年行動已實現高質量圓滿收官。在形成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中國特色現代企業制度和以管資本為主的國資監管體制上取得了明顯成效。
展望2023年,國資委強調,突出重點攻堅克難,乘勢而上組織開展新一輪國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動。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以更大力度打造現代新國企。積極穩妥分層分類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促進國企民企協同發展,進一步發揮國有企業引領帶動作用。持續選優配強外部董事,加快建設專業盡責、規范高效的董事會,深化子企業董事會建設。完善董事考核評價機制和董事會秘書工作機制,加快推廣公司治理示范企業典型經驗和制度范本。持續深化三項制度改革,常態推進改革考核評估。
此外,構建完善全員新型經營責任制,加強經理層成員任期制和契約化管理的精準考核和剛性兌現。更大力度推動管理人員競爭上崗、末等調整和不勝任退出制度落實落細。健全規范有序的收入分配機制,推動中長期激勵擴面提質。進一步深化分類改革,更好發揮中央企業核心功能。
劉興國認為,經過多輪試點混合所有制改革已經積累了較多經驗,今年將加快推進。重點方向有二,一是擴大改革覆蓋面,將會有更多國有企業參與到混合所有制改革進程之中,二是推動已經完成混合所有制改革的企業進一步深化內部體制機制改革,充分激發企業價值創造活力。
關于分層分類混改,清華大學中國現代國有企業研究院研究總監周麗莎表示,一是區分“已經混合”和“適宜混合”的國有企業。對通過實行股份制、上市等途徑已經實行混合所有制的國有企業要著力在完善現代企業制度,提高資本運行效率上下功夫;對適宜繼續推進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國有企業,要充分發揮市場機制作用方式要服務于效果、服務于發展。
二是區分商業類和公益類國有企業。主業處于充分競爭行業和領域的商業類國有企業,要按照市場化、國際化要求,充分運用整體上市等方式,積極引入其他國有資本或各類非國有資本,實現股權多元化。國有資本可以絕對控股、相對控股,也可以參股。主業處于關系國家安全、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主要承擔重大專項任務的商業類國有企業,要保持國有資本控股地位,支持非國有資本參股。
三是區分集團公司和子公司。要區分集團公司、子公司不同層級。集團公司層面,在國家有明確規定的特定領域,堅持國有控股;在其他領域,鼓勵通過整體上市、并購重組、發行可轉債等方式,逐步調整國有股權比例,積極引入各類投資者。子公司層面,以研發創新、生產服務等實體企業為重點,引入非國有資本,加快技術創新、管理創新、商業模式創新。
國資委強調,新一輪國企改革要切實加強組織領導,堅持現有機構不撤、工作不斷、力度不減,工作相對薄弱、滯后的企業或環節要有針對性地加強,堅持“可衡量、可考核、可檢驗、要辦事”,推動改革不斷取得新突破新成效。
遲到的財報終于揭曉,獵豹移動(CMCM.US)“憂”、“喜”并存12月28日,獵豹移動(CMCM.US)發布了截至6月30日止6個月的2022年上半年業績。之所以在2022年結束之際才發布該財報,是因為疫情相關的限制性措施使得需要額外的時間來完成某些審計程序,導致公司2021年的年度財報延后至7月29日才披露,2022年的上半年報自然也隨之延期。
由于2022年上半年疫情有所反復,對企業經營造成了一定影響,獵豹移動也不可避免的遭受了沖擊,公司報告期內的收入為3.57億(人民幣,下同),同比下降13%,非GAAP下的凈利潤由盈轉虧,錄得虧損6860萬元,而2021年同期為盈利7810萬元。
雖然整體業績疲軟,但若深入剖析能發現,獵豹移動的人工智能業務已加速向市場推廣并取得顯著成效。進入2023年后,隨著疫情防控放開后線下商場客流的恢復,人工智能業務有望保持快速成長;若互聯網業務能順勢企穩,獵豹移動的基本面有望明顯改善。
積極業務調整難掩頹勢
獵豹移動是國內互聯網企業中出海較早的公司之一,但由于國際局勢的變化,其出海業務遭受了嚴重的外部挑戰,比如2018年底時與Facebook的合作中止,以及2020年2月被Google“一刀切”的下架相關APP等事件均對獵豹的業務經營造成了直接沖擊。
基于經營環境的變化,獵豹采取了一系列的舉措,一方面,其將虧損的直播平臺Live Me剝離上市主體,并于2020年出售了游戲相關的主要業務以及若干博彩相關的業務和資產。另一方面,公司將業務重心從國際市場向國內轉移。
在大砍業務線后,獵豹互聯網業務板塊便只剩下了國內市場PC端和移動端的工具應用服務以及移動游戲業務的較少部分。業績的變化明顯的體現了獵豹的窘迫,數據顯示,從2019至2021年,互聯網業務的收入分別為33.71億、13.81億、6.54億元,連續三年大幅下滑。
不止于此,在2019至2021年的三年中,獵豹的另一大業務板塊人工智能及其他也十分疲軟。該板塊的具體業務包括了機器人(300024)、云管理服務和海外廣告代理服務、AI硬件銷售等,由于包括翻譯筆、電話手表等在內的AI硬件產品競爭越來越劇烈以及疫情影響等因素,導致獵豹面向TO C端的AI硬件產品銷售持續走低,從而拖累了人工智能及其他板塊的業績表現,2019至2021年該板塊的收入分別為2.17億、1.72億、1.31億人民幣,其中AI硬件產品的銷售收入分別為8451.5萬、4774.1萬、1059萬元,呈持續下降趨勢。
顯然,在外部經營環境面臨多個不確定因素的大背景下,即使獵豹采取行動迅速對業務重心和結構進行調整,但短期效果并不明顯,兩大業務板塊的持續低迷另公司基本面承壓。不過,進入2022年上半年后,情況已有所變化。
人工智能及其他板塊收入高增,虧損縮窄
在聚焦國內市場后,獵豹將突破口放在了工具應用業務上。雖然國內的工具應用市場已十分穩定,但行業的痛點十分突出,即市場玩家主要通過免費使用積累用戶,然后采取廣告的方式對工具應用進行變現,這就導致了兩個問題,其一,單一的廣告變現方式變現效率較低,為提升整體變現效率只能提高廣告頻次,這對用戶的使用體驗造成了明顯影響;其二,靠單一廣告變現的工具應用普遍功能相對單一,不能滿足用戶的多樣化需求。
為解決行業痛點,獵豹移動在提升旗下工具應用功能的同時,對變現模式進行了調整,減少了廣告變現,而增加了會員服務,通過會員增值服務的高粘性實現長期的穩健發展。在由單一廣告模式向廣告+會員模式的轉型,工具產品的用戶口碑和會員數量得以持續改善和提升。
獵豹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傅盛表示,雖然2022年上半年外部環境充滿挑戰,但公司并沒有放慢執行戰略的速度,會員模式在報告期內實現了繼續增長。但從財報能看出,由于報告期內疫情反復以及宏觀經濟的疲軟對廣告收入造成的沖擊,獵豹2022年上半年的收入同比下降22.6%至2.75億人民幣,互聯網業務的營業利潤率也隨之降為-6.6%,而2021年同期時為2.1%,即互聯網業務由盈利轉為了虧損。
不過,人工智能及其他板塊則在報告期內出現了觸底信號。據財報顯示,2022年上半年時,由于商場優惠券機器人業務以及全球云服務業務的增長,人工智能和其他板塊的收入同比增長50%至8160萬元。
詳細來看,獵豹的商場優惠券機器人具備招攬、營銷、導購、大數據等AI能力,可在高噪音環境下模擬真人營銷推廣,實現有效的人機交互,在消費者“游逛”過程中提供“近場營銷”,影響顧客發生在場內的消費決策。同時,商場優惠券機器人與券多多小程序形成閉環,在線下場景中為商家提供精細化的運營解決方案。
報告期內,獵戶星空在渠道、直銷上持續發力,并在海外成功開發了多個國家的總代合作伙伴,加速公司機器人向市場的滲透。據獵豹官網顯示,在國內市場中,商場優惠券機器人已在深圳、北京、廣州、青島、重慶、成都、濟南等41座城市1200家商場落地,成為包括萬科、華潤、萬達、凱德、大悅城(000031)等在內的頭部商業地產品牌的共同選擇。在餐飲商戶方面,與瑞幸、漢堡王、呷哺呷哺、全聚德(002186)、將太無二、喜家德、云海肴、蛙來噠等超1000家知名品牌實現合作。
除售券機器人外,在報告期內上海疫情爆發之時,獵豹便快速研發出消殺服務機器人,迅速的投入到各地方艙的抗疫部署中,這反映了公司敏捷反應背后的AI全鏈條強大核心技術。同時,獵豹依托全鏈條技術持續向教育等核心場景發力,推動AI教育業務線的快速擴大。
在人工智能及其他收入大增50%后,規模效應在財報中得以顯現。智通財經APP發現,2022年上半年時,該板塊的營業利潤率已從2021年同期的-224.5%大幅改善至-127.6%,這意味著人工智能及其他板塊的虧損有明顯縮窄,但距離盈虧平衡仍有較遠距離。
即使人工智能及其他板塊虧損縮窄以及公司采取降本增效措施,將營業總支出縮減14%至3.56億元,但由于互聯網業務的虧損拖累,獵豹報告期內非GAAP下的經調整股東凈虧損為6864.4萬元,而2021年同期為盈利7812.7萬元。
從以上的分析中不難看出,獵豹整體的商業模式是以互聯網業務產生利潤和現金流來培育仍在虧損中的人工智能業務,所以互聯網業務的穩定性對公司未來發展起著壓艙石作用,而人工智能則是長期的新增長點。
就2023年而言,疫情防控的放開帶動經濟復蘇,廣告行業將有所回暖,獵豹的互聯網業務將從中獲益,且線下商場人流的恢復以及商業活動的正常開展將帶動獵豹人工智能及其他板塊的持續快速發展,因此獵豹2023年基本面改善的確定性較高。
但拉長周期看,由于國內工具應用市場已趨于穩定,獵豹調整變現模式雖能平滑互聯網業務跟隨宏觀經濟的波動性,但該業務整體的成長空間相對有限;人工智能及其他板塊能否拓展更多應用場景從而實現盈利才最為關鍵,目前該板塊已現觸底信號,但服務機器人行業競爭越發激烈,獵豹能否從中突圍而出尚未可知。
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預計,本季度全球石油市場將陷入供應過剩,同時下調需求前景,上調非OPEC供應預估。根據OPEC的最新月度報告,其將第三季度原油產量預測下調124萬桶/天,至2,827萬桶/天。這比OPEC 13個成員國7月的產量低了約57萬桶/天。OPEC位于維也納的研究部門將本季度全球原油需求預期下調72萬桶/天,同時上調非OPEC供應預期52萬桶/天。預計本季度原油消費均值為9993萬桶/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