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東部多地居民12月遭遇“電費刺客”,原因是什么?
1月5日,“上海電費”、“12月的電費為何那么貴”等話題登上微博熱搜榜,網友紛紛在話題下曬出自家2022年12月的電費賬單,普遍指出當月電費“遠超預期”、“暴漲”、“貴得離譜”等。
“這是我第一次繳納超過千元的月電費賬單。”上海居民陳女士對界面新聞表示。她查閱繳費記錄后發現,12月的電費超1300元,與2022年其他月份或往年的12月相比,均不止翻一倍。她表示,自己和兩位家人一直保持著穩定的用電習慣,感覺自己“遭遇了‘電費刺客’”。
除上海外,還有來自浙江杭州、江蘇蘇州等地的居民也在社交媒體平臺上發帖,表示同樣遇到高價電費問題,有的懷疑電表計量是否出錯。
1月5日,上海市發改委作出回復稱,目前國家和上海均未調整居民電價水平,上海市居民用戶繼續執行2012年頒布實施的居民目錄電價。
收費標準未作變更,12月居民電費為何大幅增高?上海國網電力客服對界面新聞表示,這主要是因為實行階梯電價,居民電費賬單高的,可能是因為12月按照第三階梯的標準進行收費。
對于電表計量是否出錯的疑問,該客服表示,這需要進行檢驗排查后才能確認。
國網上海市電力公司也公開表示,今年上半年,長時間的疫情居家導致居民用電量增長,部分居民用電在12月步入了第三階梯。
按照居民生活用電施行階梯式遞增收費制度,第三階梯的電價水平遠超于前兩個階梯。
以上海、杭州、蘇州三地的收費標準為例。當居民生活用電年用電量超過4800千瓦時,收費均步入第三階梯。在上海,第三階梯未分時電價高達0.917元,分別超出前兩檔電價的48%和37%。杭州第三階梯未分時電價為0.838元,較前兩個階梯電價超出五成左右;蘇州不滿1千伏的第三檔電價為0.823元,較前兩個階梯電價超出四成左右。
上海市民莊先生表示,疫情以來,家中年用電量確實存在提前升入用電階梯的趨勢。他家為三口之家,2022年12月電費約360元,較2021年12月上漲約七成。
“我家的用電在2021年全年均處于第一階梯,今年8月就進入了第二階梯。”他說,全年用電量未進入第三檔。
截至12月底,陳女士的年電量則累計超出了6200千瓦時。以此計算,陳女士家在12月用電量超1400度,執行的均為第三檔電價。
此外,上海市階梯電價政策曾有微調,也導致2022年12月電費較2021年12月增加。
國網上海電力對澎湃新聞稱,2021年12月是階梯電價的周期調整。當時的新規發布,2022年將年度階梯電量的計算周期調整為當年1月1日開始,至當年12月31日結束,完全與自然年相一致。由于2021年12月既不在2021年度周期,也不納入2022年度周期,單獨按照年度階梯總電量執行,即居民普遍使用的是第一檔電價。
除了受到階梯電價的影響,國網上海市電力公司還指出,12月受疫情影響,居民居家時間延長,也導致了用電量的增加。
莊先生對界面新聞稱,以不考慮峰谷差的二階梯電價折算,他家2022年12月的用電量約538度,同比增長超出四成。2021年12月,其用電量為377度。
隨著國家疫情防控政策調整,上海等多地迎來疫情高峰。上海市新冠疫情防控救治專家組組長、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張文宏12月29日接受《人民日報》采訪時表示,上海從12月22日開始到達感染峰值狀態,按照估算,目前感染人數是千萬級別的。
此外,12月寒潮連續侵襲,居民家中空調制熱、電取暖設備等耗電量也大幅上升。
據界面新聞了解,在12月采用了電暖器等設備取暖的居民,電費普遍較高。若按照一臺功率為2000W的電暖器計算,工作一小時耗電約2度,若一天使用12小時,耗電約24度,月耗電量將超過720度。
12月19日,國網華東分部曾表示,當周受寒潮天氣等因素影響,上海用電負荷快速攀升,最高用電負荷達到2616萬千瓦,環比上周增長13.86%,同比增長17.62%,較去年冬季最高負荷增長8.21%。據國網上海電力12月27日分析,當周上海的最高用電負荷在2700萬-2800萬千瓦左右,電力供應充足。
隨著空調等家用電器的普及,城鄉居民用電量一直呈現快速增長趨勢。
據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數據,2022年1-11月,全國共有17個省份全社會用電量實現正增長,全國平均增速3.5%。
分產業看,國內城鄉居民用電量較快速增長,同比增長12%;第一、二、三產業用電分別實現9.7%、1.5%和4.1%的同比增長。
商務部:將一如既往擴大外資市場準入 落實好外資企業國民待遇在今天商務部的例行新聞發布會上,有記者提問,中國美國商會等多家外國在華商會近日對中國的重新開放表示歡迎。隨著我國不斷優化調整疫情防控措施,商務部是否注意到外資企業對此的評價?這會對我國營商環境帶來什么樣的影響?
商務部新聞發言人束玨婷表示,近期,外資專班就新冠疫情防控“二十條”、“新十條”、實施“乙類乙管”等措施向有關外資企業和多家外國商協會開展了“一對一”走訪了解。中國主動優化調整疫情防控措施,受到了外資企業和在華外國商協會的普遍歡迎,表示優化措施“非常及時,令人振奮”,“解決了外籍人員來華的大難題”,使其“在華發展預期更加穩定”。不少外資企業表示,已經開始制定集團高層訪華日程,積極推動重啟相關項目,并尋求新的投資機會。下一步,商務部將一如既往擴大外資市場準入,落實好外資企業國民待遇,加大外商投資合法權益保護力度,為外商來華投資創造更多便利條件,努力營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共享中國開放發展機遇。
【券商聚焦】國泰君安指擴內需政策預期繼續加碼 仍為短期市場交易主線國泰君安發研報指,港股2023年“開門紅”,企穩兩萬點關口,創逾5個月高位。恒生指數于年初兩個交易日累計上漲5.1%,重回250日均線上方;恒生科技指數累計升7.2%。從行業表現來看,零售、軟件與服務、媒體、房地產等板塊漲幅居前。科網股、內房股等權重板塊持續受到政策消息利好,港股近期重拾上漲動力,且彈性顯著高于A股。擴內需政策預期繼續加碼,仍是短期市場交易主線。
該行認為,港股現時仍處于牛熊反轉初期,可能會出現交易層面的預期兌現后的階段性調整。但由于分母端的無風險利率預期下行,以及市場風險偏好的持續改善,市場大概率調整幅度較有限。因此,現階段采取分注收集、逢低加倉的策略或可取得較高的勝率和期望收益。中期來看,政策底到業績底的震蕩和回撤并不會改變港股的上升軌跡,預期壓制指數表現的負面因素預期將分階段修復,港股有望進入三級火箭行情。即從一級火箭助力風險偏好回暖,不確定性消除,港股由估值陷阱轉為估值洼地,投資者拾起進場的勇氣,二級火箭海外流動性趨于寬松帶動港股估值修復,三級火箭推動恒指轉為盈利驅動的牛市行情。
(責任編輯:馬金露 HF120)
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預計,本季度全球石油市場將陷入供應過剩,同時下調需求前景,上調非OPEC供應預估。根據OPEC的最新月度報告,其將第三季度原油產量預測下調124萬桶/天,至2,827萬桶/天。這比OPEC 13個成員國7月的產量低了約57萬桶/天。OPEC位于維也納的研究部門將本季度全球原油需求預期下調72萬桶/天,同時上調非OPEC供應預期52萬桶/天。預計本季度原油消費均值為9993萬桶/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