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灌僅僅濕潤作物根系發育區,屬于局部灌溉形式,由于滴水強度小于土壤的入滲速度,因而不會形成徑流使土壤板結。膜下滴灌滴水量很小,且能夠使土壤中有限的水分循環于土壤與地膜之間,減少作物的棵間蒸發。據測試:膜下滴灌的平均用水量是傳統灌溉方式的12%,是噴灌的50%,是一般滴灌的70%。滴灌僅僅濕潤作物根系發育區,屬于局部灌溉形式,由于滴水強度小于土壤的入滲速度,因而不會形成徑流使土壤板結。膜下滴灌滴水量很小,且能夠使土壤中有限的水分循環于土壤與地膜之間,減少作物的棵間蒸發。據測試:膜下滴灌的平均用水量是傳統灌溉方式的12%,是噴灌的50%,是一般滴灌的70%。
水為蔬菜的生長提供必要條件水、肥、氣、熱等基本要素中,水為活躍。生產實踐中常通過水分來調節其他要素。蔬菜生長需要適宜的溫度條件,土壤溫度過高或過低,都不利于蔬菜的生長。由于水有很高的比熱容(4.184焦/℃)和氣化熱容(2.255×103焦/克),冬前水具有平抑地溫的作用。在干旱高溫季節的中午采用噴灌或霧灌可以降低株間氣溫,增加株間空氣濕度。葉片能直接從中吸收一部分水分,降低葉溫,防止葉片出現萎蔫。如中國農業科學院灌溉研究所在新鄉塑料大棚內試驗,中午氣溫高達30℃時,霧灌黃瓜,株間溫度降低3~5℃,空氣濕度提高10%,葉片降溫達3~5℃,相對含水量增加5%,比地面溝灌增產達15%。
滴灌技術要求較高的灌溉系統管理水平,確保均勻灌溉,才能限度地挖掘潛力。使用了滴灌技術并不代表就一定是科學地使用了該技術,發揮了其作用。
不科學的滴灌系統管理,不僅浪費了寶貴的生態資源,而且加重了使用者的生產成本,加大了生產經營者的經營風險。絕大多數用戶對滴灌技術的使用都是不科學的、不正確的,后導致灌溉系統低壓運行,造成灌溉不均勻。如果不能科學地使用滴灌技術,還是沒有解決水是制約因素的問題
目前,山地丘陵水肥一體化主要模式有兩種。一是重力式水肥一體化,其優點是利用地形特點依山修建蓄水池、混肥池,不需要額外動力可實現灌溉施肥,使用成本低。缺點是修建成本大、水池清洗難、自動化程度低。二是泵加壓式水肥一體化,其優點是可突破地形限制,自下而上灌溉施肥。缺點是需要動力支持,使用成本高,修建成本大,不可移動。
與此同時,我國水肥一體化發展也存在不少障礙。如節水灌溉工程建設雖然大規模開展,但很多沒有真正實現水肥一體化;先進灌溉施肥設備投資較大,農民承擔不起;在建工程普遍存在設計不科學、設備配置不合理現象;已建工程使用效率低,肥料使用不當,過濾系統負擔重,失修報廢現象嚴重;農民認識不夠,管理不善,不能按照操作規程操作,出現滴頭被堵塞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