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給大家普及一下哈局十三張輔助掛神器—原來有透視開掛,記者曝光內幕 1月22日消息,來自外媒消息,美國券商Cowen & Company的看穿師蒂莫西·阿庫里(Timothy Arcuri)相信新一代iPhone將引爆蘋果股票上漲,阿庫里周一將蘋果股票目標價上調至155美元,原因是蘋果將在今年晚些時候發布iPhone 8。首先聲明:在我們公司購買的任何黑軟件幫助器,裝后達不到客戶們的要求或是安裝不了的情況下,24小時內都可以聯系我們客服全額退款,做生意講究的是誠信!!
爭奪云游戲本報記者 李哲 北京報道
在移動游戲市場觸及天花板之際,云游戲正成為眾多游戲公司新的發力方向。
當前,不僅騰訊、米哈游等游戲公司聚焦于此,而且中國移動等通訊運營商,以及阿里云等云服務商也在密切關注這一領域。不過,盡管云游戲受到企業和資本關注,但其目前的商業化成熟度還不高。
“從目前情況來看 ,玩家傾向于在自己的游戲硬件上玩游戲仍是主流,從根本上改變玩家的偏好和觀念仍需時間。”盛天網絡(300494.SZ)方面在接受《中國經營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云游戲是目前最接近元宇宙概念的存在,在實時性、兼容性、無限開創等關鍵特性的理念上不謀而合,元宇宙可能是云游戲接下來加快進入新發展階段的強勁推手。
突破游戲天花板的捷徑?
《2022年1—6月中國游戲產業報告》(以下簡稱“《報告》”)顯示,1—6月,受新冠肺炎疫情等因素影響,中國游戲市場發展受阻,銷售收入和用戶規模同比均有小幅下降。銷售方面,中國游戲市場的實際銷售收入為1477.89億元,同比減少1.8%。中國自主研發游戲國內市場實際銷售收入為 1245.82億元,同比下降4.25%;海外的實際銷售收入達89.89億美元,同比增長6.16%,但增長率有所下降。
《報告》中提到,2022年1—6月,中國移動游戲市場實際銷售收入占市場總收入的74.75%,占比略有下降,首次出現負增長。近年來,隨著我國移動互聯網的快速發展,移動游戲市場規模不斷提升,我國游戲公司在巨大的市場空間下迎來爆發。如今,隨著移動游戲市場逐漸觸及天花板,游戲產業新業態成為游戲公司前瞻性的關注焦點。云游戲便是其中之一。
記者了解到,云游戲通過游戲在云端運行、渲染之后,再經過網絡傳到用戶終端。如此一來,用戶只需一個帶有屏幕的終端就可以進行游戲,從而減少了游戲加載、下載更新包等環節,降低了對用戶終端的性能需求,同時也讓開發者可以專注于游戲本身,免去適配不同性能終端的調試過程。
此前舉行的“2022TGA云上先鋒杯騰訊先鋒云游戲全民公開賽”期間,騰訊互動娛樂副總裁崔曉春表示:“我們通過將云游戲與全民電競場景進行融合應用,推動新生代電競變革。騰訊游戲通過自研云游戲技術,讓精品游戲內容更容易覆蓋多樣化場景,并通過大小屏等多屏多端玩法創新,不斷探索精品游戲內容創造正向價值的道路,推動行業一起持續健康發展。”
此外,12月12日,米哈游旗下《云·原神》PC版正式公測,讓玩家可以無需下載完整版安裝包便可開啟游玩體驗。
如今,雖然云游戲市場仍處于起步階段,但其發展已經受到關注。據國外媒體報道,美國反壟斷監管部門——聯邦貿易委員會(FTC)對微軟收購動視暴雪案啟動訴訟程序,關鍵原因之一就在于云游戲市場。
在云游戲市場的份額上,研究公司Omdia預計,微軟目前是云游戲市場的主導者,去年占到了全球整個云游戲業務的60%。因此,若微軟對動視暴雪的收購成功,對微軟游戲庫內容的增益效果毋庸置疑。動視暴雪旗下《使命召喚》《魔獸世界》《糖果傳奇》等經典IP更是有望出現在云平臺上。
與此同時,因為云游戲產品較低的游戲門檻,為游戲公司的宣傳提供了天然的土壤。
盛天網絡方面表示,云游戲技術運用至發行業務時,具有門檻低、互動強的特點。云游戲玩家無需下載游戲DEMO,平臺即點即玩,或參與云平臺主播互動安利,玩家試玩滿意后可直接跳轉購買,轉化鏈路短,宣發效果亦更出色。2021年,《仙劍奇俠傳7》等游戲試玩版已陸續登錄盛天網絡旗下隨樂游云游戲平臺,引流效果良好。
速途研究院執行院長丁道師則表示,云游戲目前可以理解為一個入口和契機。通過云游戲初步感受游戲魅力,然后再下決心購買一臺主機或者高配置PC。
中國具備最佳土壤
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聯合IDC發布的《全球云游戲產業深度觀察及趨勢研判研究報告(2022年)》顯示,2021年,中國云游戲市場收入已達40.6億元,同比增長93.3% ;預計到2025年,云游戲市場收入將達到342.8億元;2020年至2025年,年均復合增長率為74.8% 。中國云游戲市場,已成為全球云游戲產業發展最快、最具活力、市場空間最大的地區之一。
不過,在丁道師看來,影響云游戲體驗的關鍵在于網絡質量。“云游戲是玩家通過遠程技術在別人的服務器或主機上運行相關的游戲。如果自身網絡帶寬不夠,想要做到流暢體驗是很困難的。一款游戲的基本體驗達不到當前本地游戲的效果,對玩家的勸退效果就會很明顯。”丁道師解釋道。
網絡建設無疑是我國的優勢所在。記者了解到,截至9月末,我國5G基站總數達222萬個,超額完成年初計劃目標。當前,我國5G基站占全球5G基站的60%以上。我國的5G用戶已經超過了5億,用戶的滲透率超過30%。
“我國5G網絡和千兆寬帶為云游戲提供了土壤。”盛天網絡方面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以千兆網絡為代表的“新基建”快速發展,為云游戲的普及推倒了最大的障礙。從發展契機來看,以云游戲為代表的新一代泛娛樂領域成為5G技術的主要“試車場”。云游戲恰如之前的短視頻,將在5G技術革新期迎來自己的“黃金時代”,可以說,5G與云游戲是一場相互成就的奔赴。
盛天網絡方面還提到,“元宇宙”的蓬勃發展推動了云游戲產業往縱深處變革。在元宇宙發展的早期,游戲是一股很重要的推進力量。云游戲是目前最接近元宇宙概念的存在,在實時性、兼容性、無限開創等關鍵特性的理念上不謀而合,元宇宙可能是云游戲接下來加快進入新發展階段的強勁推手。
與此同時,在我國這個全球主要的游戲市場中,游戲公司已經積累了大量的技術儲備。記者注意到,當前不僅有騰訊、米哈游、盛天網絡等游戲公司聚焦于此,而且還有移動、聯通等通訊運營商,以及阿里云等云服務商也在密切關注這一領域。
短期內仍非主流
“從目前情況來看 ,玩家傾向于在自己的游戲硬件上玩游戲仍是當前主流,從根本上改變玩家的偏好和觀念仍需時間。”盛天網絡方面向記者說。
同時,由于云游戲對云端資源的需求,在對本地硬件要求下降的同時,云服務器的費用壓力轉移到廠商一端,而廠商大多以租賃時長的方式轉化這部分支出,如何讓玩家感受到支付無感以及游玩無感則是擺在廠商面前的一大挑戰。
“我們正積極探索電商、社交等業務在云游戲平臺上的引入,通過增值服務的植入,打造更符合當代年輕消費者付費習慣的商業生態。云游戲相對傳統的游戲方式在成本方面具有競爭優勢,云游戲的硬件投入具有共享特征,隨著用戶規模的擴增,單位成本隨之降低。另外,云游戲提供便利性和豐富的游戲社交、游戲電商等服務給用戶提供了更好的使用體驗,具有獨特的價值。云游戲平臺形成了社區生態以后,盈利模式將多樣化,固定成本的約束會逐步降低,從而有更多回饋普通用戶的機會。”盛天網絡方面表示。
事實上,在當前時期,移動端游戲仍是主流。因此,在眾多游戲公司看來,云游戲短期內與本地游戲并不是完全的替代關系,而是拓展了優質游戲內容的用戶群,為用戶提供了更多便利和更好的服務。一是沒有合適的硬件用戶可以體驗更好的游戲內容,這一類的用戶會率先接受云游戲;二是云游戲提供隨時隨地、多端接入的便利性可以讓游戲用戶有更多的游戲方式可以選擇;三是云游戲提供的豐富游戲服務和社區氛圍可以滿足用戶更深層次需求。
多家游戲公司人士向記者表示,目前,云游戲平臺建設項目正處于研發階段。
一位游戲公司人士向記者表示,云游戲和VR、AR、5G等技術是有依存關系的。現階段,云游戲同手游、端游產品從玩法來說是幾乎相同的,現在的云游戲基本上是以現有游戲進行云化之后的產物。
記者了解到,盡管云游戲受到企業和資本關注,但其目前的商業化成熟度還不高。當前云游戲對玩家體驗的提升有限,高品質內容相對缺乏,較傳統游戲而言,還未形成絕對優勢;此外,云游戲市場付費的方式也與玩家習慣的游戲付費方式存在差異。因此,國內云游戲平臺還需探索一個能被游戲玩家廣泛接受的商業模式。
世界級灣區新征程:科創躍升“卡位”全球價值鏈 協同開放構筑競合新優勢
“粵港澳大灣區擁有廣闊的發展空間、完備的產業體系、良好的創新基礎和高度互聯的交通網絡,正以嶄新、開放、包容的姿態迎接各方賓客。”12月21日的2022粵港澳大灣區全球招商大會上,廣東省發展改革委副主任朱偉如是說。當天,粵港澳三地聯手招商,與全球企業共達成合作項目853個、投資總額2.5萬億元。
11座城市、5.6萬平方公里、約8600萬人口。這是粵港澳大灣區,也是中國開放程度最高、經濟活力最強的區域之一。2021年,粵港澳大灣區經濟總量增長至12.6萬億元,三年累計增長1.6萬億元,總體增幅達14.5%。其中,進入世界500強企業共25家、“獨角獸”企業超50家、9個內地城市高新技術企業總數達到5.61萬家。
值得注意的是,最新發布的《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指數2022》顯示,粵港澳大灣區躋身全球科技創新集群前10強,排名全球第六,首次超越東京,成為亞洲新的創新中樞。隨著粵港澳大灣區綜合實力不斷增強,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框架已基本形成,面對全球價值鏈重構,粵港澳大灣區正邁向世界級灣區新征程。
受訪專家表示,近10年全球價值鏈重構態勢非常活躍,粵港澳大灣區具備良好的發展基礎以及與國際市場接軌的先天優勢,通過打造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及制度型開放高地,將在新一輪價值鏈“洗牌”中實現躍升。
以創新重塑價值鏈中樞
“未來3-5年是全球結構性調整的關鍵時期,也是全球新一輪投資進行重新區域分配的重大節點。”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數字戰略和經濟研究所所長曹鐘雄告訴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粵港澳大灣區要搶抓全球價值鏈重構機遇,需要加快對發展路徑進行調整,“特別是在科創領域,這是大灣區實現全球價值鏈躍升最有力的抓手”。
自規劃伊始,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就是粵港澳大灣區的使命與目標。《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指數2022》顯示,2022年粵港澳大灣區在全球國際科技創新中心中排名第六,首次超越東京。
粵港澳大灣區“科創招牌”已經在國際舞臺嶄露頭角。粵港澳“1+1+13”的科創協同效應是其含金量所在。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區域和產業經濟研究部部長王福強分析,粵港澳大灣區要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必須要充分利用國際資源,而港澳具有國際通道,擁有國際級創新資源,包括5所世界百強大學。
廣東省科技廳公布數據顯示,為充分發揮粵港澳地區的科技創新綜合優勢,已構建以鵬城實驗室、廣州實驗室為引領,10家省實驗室、30家國家重點實驗室、460家省重點實驗室、20家粵港澳聯合實驗室、4家“一帶一路”聯合實驗室等組成的高水平、多層次實驗室體系,吸引了超過1000位港澳科學家共同參與建設。
廣深港和廣珠澳科創走廊是大灣區科創“主動脈”。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發布的全球創新指數報告顯示,“深圳—香港—廣州科學技術集群”已連續兩年居全球創新指數第二,超過美國硅谷所在的圣何塞—舊金山地區。
“香港有5家在世界上排名比較前的大學,排名在前50名的醫學院也有兩家,這是香港發展生物科技的優勢。但香港人口規模較小、市場比較小,大灣區成了一個非常好的機遇。”香港中文大學李嘉誠健康科學研究所所長盧煜明表示,應更充分發揮大灣區各市的比較優勢,通過優勢互補提升灣區整體創科系統。
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也是粵港澳大灣區產業轉型升級、向全球價值鏈高端躍升的必由之路。按照規劃,廣深港科創走廊正積極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能、金融科技、生物醫藥、新材料等技術和產業;廣珠澳科創走廊則正加快布局發展先進制造、光電信息、微電子芯片、智慧城市、物聯網等產業。
“目前,粵港澳大灣區在數字經濟等領域已經具備了亞洲價值鏈中樞的作用,但距離對亞洲經濟價值中樞的全面引領還任重道遠。”曹鐘雄說,未來粵港澳大灣區應充分發揮數字經濟優勢,疊加制造優勢及開放優勢,形成數字+科研、數字+制造、數字+文化、數字+金融等新業態,實現彎道超車。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證監會原主席肖鋼表示,粵港澳大灣區的科技、產業、金融都比較發達,而且互相之間相互促進,正在深度融合,粵港澳大灣區應積極發展科創金融,發展跨境金融服務,提高科研成果轉化率,強化科技創新輻射的帶動作用,促進大灣區新舊動能轉換和經濟結構轉型升級,助力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建設。
面對全球價值鏈重構的趨勢,中山大學區域開放與合作研究院院長毛艷華也表示,粵港澳大灣區經濟體量優勢較強、發展特色比較鮮明,應加快構建現代產業體系,打造更具穩定性、更具韌性的區域產業鏈和供應鏈,“同時利用好RCEP這類大型區域貿易協定,推動與周邊國家的分工合作,構建范圍更寬廣的區域價值鏈。”
攜手邁向世界級城市群
順應全球價值鏈重構趨勢,促進產業鏈供應鏈升級,本身就是開放發展的問題,因此需要在更加開放的條件下進行。地處改革開放前沿,開放屬性也根植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發展的基因之中。
“廣東是改革開放‘試驗田’,并通過與港澳市場互動來實現。大灣區未來可持續發展需建立與國際市場接軌的規則與標準,粵港澳更應協同合作、完善金融標準和市場體系。”匯豐中國副行長兼大灣區辦公室總經理陳慶耀說。
經過數年建設,粵港澳協同發展已邁上新臺階。例如,“澳車北上”政策正式落地。2023年1月1日零時起,預計約8萬申請成功的澳門私家車將正式入粵,不需要像以往一樣加掛金屬號牌,也沒有投資納稅等條件限制。
除織密交通網絡外,圍繞金融創新,截至2021年末,粵港澳大灣區“跨境理財通”業務共辦理資金匯劃5855筆、金額4.86億元,粵港澳大灣區三地有超過60家銀行參與試點,吸引投資者2.2萬人。
人才流通方面,目前已有402名港澳醫師獲得內地醫師資格證,707名港澳律師參加大灣區律師執業考試,推動金融、稅務、建筑、規劃及文化旅游、醫療衛生、律師、會計等16個領域的港澳專業人才享受跨境執業便利。
“資本跟著人才走。”戴德梁行中國區項目及企業服務部總裁魏超英直言,未來隨著粵港澳市場進一步融合,高素質人才持續回流,將有力推動大灣區整體生產效率得到進一步提升,也能持續增強對跨國企業的投資吸引力。
要素流動背后是規則銜接、機制對接的不斷加速。比如,為更好地讓港澳青年在粵港澳大灣區就業、創業,廣東已全面取消港澳居民在內地就業許可審批。截至目前,在粵納入就業登記管理的港澳居民超過8.51萬人。“灣區社保通”政策落地也推動累計27.92萬人次港澳居民在粵參加養老、失業、工傷保險。
近幾年,粵港澳大灣區正逐步從商品和要素流動型開放向強調規則對接的制度型開放轉變。
“制度型開放是全球化進入新階段的要求。”毛艷華表示,制度型開放本質上是全球價值鏈分工的內在需要,以更好便利資金、信息、技術、人才等高端要素的跨境流動,“從國際分工看,我們過去主要以加工貿易等低端環節加入全球價值鏈,未來想在全球分工中向高端環節攀升,必然要推進制度型開放,構建與國際通行規則相銜接的制度體系。”
“粵港澳大灣區在推進制度型開放方面具備先天優勢,規則銜接也是大灣區建設的重要任務和切入點。”毛艷華表示,中國的對外開放已經進入了制度型開放新階段,粵港澳大灣區能夠通過港澳對接國際經貿規則,并推進國際市場和國內市場接軌,是探索制度型開放經驗的良好“試驗田”。
中共廣東省委十三屆二次全會也強調,要突出深化粵港澳合作,高水平謀劃推進新階段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把規劃抓在手上,把項目落在地上,把未來融在路上,把百姓記在心上,統籌推進粵港澳大灣區、深圳先行示范區和橫琴、前海、南沙三大平臺等重大戰略落地落實,攜手港澳加快建設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
“未來大灣區持續推動市場一體化發展,一是處理好‘一國兩制’的關系,保持港澳特色優勢,更好激發市場活力及三地優勢互補合作動力;二是利用好橫琴、前海、南沙體制機制創新優勢,積極參與數字經濟、數字貿易、數據跨境流動等新興領域的國際經貿規則制定,為全國積累經驗;三是利用好國內大市場的優勢,把大灣區的規則轉化成全球的規則,把經濟優勢、市場優勢轉化為規則優勢,從而更好培育參與國際合作競爭新優勢。”毛艷華說。
銀保監會認真學習貫徹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 積極研究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系列政策措施證券時報記者 秦燕玲
近期,銀保監會認真學習貫徹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抓緊研究謀劃2023年銀行業保險業服務實體經濟系列監管政策措施。
一是為恢復和擴大消費營造良好金融環境。銀保監會將督促銀行機構合理增加消費信貸,鼓勵保險機構為各類消費場景提供個性化保險保障產品。繼續做好新市民金融服務,創新符合不同消費群體特點的金融產品,激發重點消費領域活力。繼續發揮金融資金在住房、汽車等大宗消費方面的重要支持作用,做好養老、教育、醫療、文化、體育、餐飲、住宿、旅游等服務消費的綜合金融服務。
二是著力保障重點領域信貸資金需求。銀保監會配合推動政策性開發性金融工具有效落地,強化制造業金融服務,加大對綠色發展的金融支持。下一步,銀保監會將繼續引導發揮好政策性金融的逆周期調節作用,會同相關部委指導政策性銀行用好金融工具,引導商業性銀行保險機構同步跟進配套資金支持,加快補短板重大項目建設。引導銀行機構擴大制造業中長期貸款投放,加大對新能源、人工智能、生物制造、量子計算等先進制造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的資金支持。督促銀行保險機構進一步完善綠色金融管理制度和業務流程,提升綠色金融創新與服務能力,支持碳減排重點領域發展。
三是全力支持房地產市場平穩發展。銀保監會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落實好金融16條、保函置換預售監管資金等金融支持政策,指導銀行機構穩定信貸投放,積極推動“保交樓、穩民生”工作落地見效。目前,“保交樓”專項借款資金已基本投放至項目,多家銀行已與房企簽訂戰略合作協議,住房按揭貸款放款速度為2019年以來最快。下一步,銀保監會將加大力度落實已出臺的金融支持政策,扎實做好“保交樓、保民生、保穩定”工作,穩定房地產開發貸款投放,積極滿足優質頭部房企合理融資需求,做好房地產并購融資支持。“因城施策”支持剛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做好新市民、青年人等住房金融服務。支持長租房市場建設,加大對保障性租賃住房的金融支持,研究支持房地產業向新發展模式轉型的配套措施。
四是繼續強化民營小微企業金融服務。截至11月末,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余額23.2萬億元,同比增長23.7%,前三季度新增企業貸款超過一半投向民營企業。下一步,銀保監會將切實落實“兩個毫不動搖”,引導銀行保險機構加大對民營企業的支持力度。推動小微企業貸款投放增量、擴面、優化結構,合理滿足接續資金需求,加大對個體工商戶支持力度,鼓勵發放首貸戶貸款、信用貸款。積極聯動相關部委和地方政府,搭建平臺、發揮合力,將金融服務與產業政策、科技政策、社會政策深度結合,更好發揮支持高質量發展的效能。
五是有序推進優化保險資金運用。要引導保險資金發揮長期優勢,為實體經濟提供差異化融資服務。穩步增加長期政府債券投資,加大對高等級公司信用類債券的研究與投資。鼓勵保險資管公司發揮另類投資專業特長,創設長期限優質資產。支持保險資金隨著行業發展和專業能力提升,持續加大資本市場投資力度。完善分級分類差異化監管措施,鼓勵償付能力充足、資產負債管理能力較強的保險公司加大股票等二級市場權益類資產投資。積極創造條件,探索保險資金長期穩定投資股票模式,充分發揮機構投資者作用,加大優質上市公司股票投資。
六是引導銀行理財業務持續健康運行。近期部分理財產品凈值波動,這是市場自身調整的表現,總體風險完全可控。下一步,銀保監會將積極探索完善銀行理財業務發展模式,不斷優化理財業務監管。加強相關法規制度建設,健全理財信息登記數據庫,筑牢理財業務高質量發展根基。更好發揮理財業務功能作用,維護人民群眾財產合法權益,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健康發展和資本市場穩定運行。
七是持續強化金融消費者合法權益保護。督促金融機構按照“機構了解客戶、客戶了解風險”的原則,強化投資者適當性管理,充分提示投資風險。加強金融消費者教育,引導投資者真正認識到,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高收益必然伴隨著高風險,宣揚“保本高息”的肯定都是金融詐騙。堅持信托等產品的私募性質定位,大力整治各類“名實不符”金融產品,嚴禁違規廣告虛假宣傳和誤導銷售,堅決查處“假私募”、欺詐發行等行為。嚴格規范地方金融機構跨區域存款、互聯網存款等業務活動。鼓勵銀行保險機構依法合規提供豐富適當的金融產品,多渠道增加居民財產性收入。
2月20日0—24時,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報告新增確診病例144例。其中境外輸入病例73例(上海27例,廣東20例,北京9例,廣西5例,四川5例,福建3例,天津1例,江蘇1例,重慶1例,甘肅1例),含7例由無癥狀感染者轉為確診病例(廣東3例,四川2例,江蘇1例,廣西1例);本土病例71例(內蒙古32例,其中呼和浩特市30例、包頭市1例、巴彥淖爾市1例;江蘇11例,其中蘇州市10例、無錫市1例;遼寧7例,均在葫蘆島市;廣東6例,均在深圳市;山西5例,均在晉中市;四川4例,均在成都市;云南4例,其中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3例、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1例;黑龍江2例,均在雞西市),含5例由無癥狀感染者轉為確診病例(云南3例,內蒙古1例,江蘇1例)。無新增死亡病例。新增疑似病例3例,均為境外輸入病例(均在上海)。當日新增治愈出院病例42例,解除醫學觀察的密切接觸者1039人,重癥病例較前一日增加3例。境外輸入現有確診病例883例(其中重癥病例1例),現有疑似病例3例。累計確診病例13472例,累計治愈出院病例12589例,無死亡病例。截至2月20日24時,據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報告,現有確診病例1724例(其中重癥病例10例),累計治愈出院病例101491例,累計死亡病例4636例,累計報告確診病例107851例,現有疑似病例3例。累計追蹤到密切接觸者1582455人,尚在醫學觀察的密切接觸者36791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