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樂家鄉微信版輔助器-終于知道!太坑了,原來可以輔助器 據國家衛健委網站消息,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報告新增無癥狀感染者38例,其中境外輸入23例,本土15例(江蘇6例,其中無錫市5例、蘇州市1例;四川3例,均在成都市;黑龍江2例,均在雞西市;上海2例,均在閔行區;廣東1例,在深圳市;云南1例,在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當日轉為確診病例12例(境外輸入7例);當日解除醫學觀察27例(境外輸入26例);尚在醫學觀察的無癥狀感染者686例(境外輸入572例累計收到港澳臺地區通報確診病例42554例。其中,香港特別行政區22468例(出院16190例,死亡288例),澳門特別行政區79例(出院79例),臺灣地區20007例(出院13742例,死亡852例)。
本文目錄一覽:- 1、基石藥業做“減法”
- 2、中國社會保障學會商業保險研究分會副會長、中央財經大學教授許飛瓊:應當加快建立住宅保險制度
- 3、清華大學教授陳秉正:保險業發展存在短期效應、羊群效應、政策效應等問題
“經公司慎重考慮并決定,蘇州工廠已于本月上旬暫停止試運營。”11月15日,港股18A生物醫藥公司基石藥業(02616.HK)發布公告回應市場關切。
日前,有媒體發布關于“基石蘇州工廠停工停產”的消息。基石藥業方面對此解釋稱,關停的原因主要系蘇州工廠尚處于試運營階段且近期無明確大規模生產需求,為降低企業運營成本,公司基于充分調研和討論,慎重考慮后決定的。
針對蘇州工廠停產后的下一步安排,《中國經營報》記者多次致電基石藥業方面,但均無人接聽。
和玉資本合伙人馮加武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部分產品管線的停產、轉讓以及收縮是當前Biotech(生物科技)公司很重要的生存手段,但不是唯一的出路。雖然目前融資很不容易,但Biotech公司還是要堅持不懈跟投資人溝通,同時做好心理準備,因為完成融資需要的時間會更長,估值方面也不能期望過高。
運行未滿一年
有關資料顯示,基石藥業成立于2015年底,是一家專注于研究開發及商業化創新腫瘤免疫治療及精準治療藥物的生物制藥公司,2019年于港股上市。
據悉,上述工廠從立項到建成再到試運行,一路上頗為坎坷。
2019年8月,基石藥業就與蘇州工業園區簽約,將基石藥業全球研發總部及產業化基地落戶蘇州,提高基石藥業的研發生產能力。
彼時,項目總體投資10億元,建成后將同時具備生物藥和化學藥的研發、中試及商業化生產的一體化研發生產能力,設計產能可達2.6萬升大分子生物藥和10億片小分子化學藥片劑和膠囊,公司預計在2020年底結構封頂。
但由于種種原因,項目進度被迫延遲,2020年半年報中,基石藥業方面表示,其蘇州生產基地已于上半年開始建設且正如期進行。2020年6月中旬,《國際金融報》記者實地走訪,懷疑其并未施工。同年10月,基石藥業在其第二屆研發論壇上同時舉行了產業基地主體建設的見證儀式。
2022年半年報顯示,基石藥業已完成生產基地的建設并于2021年底如期開始試運行,然而運行還未滿一年便被關停。
基石藥業方面表示,因目前已處于商業化階段的產品均不在蘇州工廠進行生產,故本次調整對該等產品的生產和商業化沒有影響,該等產品供應穩定。同時,相關產品的技術轉移工作亦不受影響,仍按原計劃與CDMO(第三方生產服務提供商)合作并穩步推進。
與此同時,基石藥業其他業務不受本次調整影響。“公司研發業務與蘇州轉化醫學中心仍在有序運作。同時,公司仍保留蘇州工廠核心人員,并積極接洽行業合作機會。”基石藥業方面如是說。
儲備現金“過冬”
盡管暫時的停工停產并不意味著基石藥業產業化基地的關閉,但這也無疑把公司的資金緊張問題暴露了出來。
據基石藥業歷年年報顯示,2019~2021年,基石藥業分別虧損23.08億元、12.21億元、19.2億元。其中2020~2021年的營收分別為10.4億元、2.44億元,兩年的營收總額加起來不夠2021年一年的虧損。
在現金流方面,基石藥業賬上現金從2020年底的33億元銳減至2021年底的16億元。2022年上半年,基石藥業賬上只剩下11億元左右現金。而基石藥業的研發投入并未縮減,2019~2021年,其研發費用分別達到13.96億元、14.05億元、13.05億元。
馮加武表示,在Biotech公司總體上還未扭虧的情形下,賬面上的現金儲備對于企業而言是至關重要的。但即使在上述情況下,基石藥業方面仍強調稱,當前現金儲備足夠支持公司數年經營。
融資寒冬下,為改善現金流,采取收縮管線及轉讓戰略的不僅是基石藥業。
今年10月10日,和鉑醫藥宣布將其處于臨床后期的巴托利單抗(HBM9161)獨家授權給石藥集團子公司恩必普藥業,交易總額高達10億元,恩必普藥業同意向和鉑醫藥支付1.5億元的首付款。同日,和鉑醫藥發布公告稱,結束另一款核心項目特那西普(HBM9036)III期臨床試驗,不再入組新受試者。
9月19日,藥明生物發布公告稱,將吸納科望醫藥蘇州工藝開發和中試生產設施,進一步將其打造成為具備行業一流服務水準的大分子開發和GMP(良好作業規范)生產服務基地。
“就目前看來,創新藥一級市場的融資情況非常不樂觀。”馮加武建議,對于初創期的Biotech公司來說,首先是適當放慢研發節奏,把早期藥物發現階段的工作做好做扎實,但不要在資金緊張的情況下推進耗資比較大的安評等工作,確保公司有足夠長的“runway”來渡過最艱難的時刻。對于進入臨床階段的公司來說,多嘗試開展合作研發,出讓部分權益可以降低自身的資金消耗。整體項目轉讓也是一個出路,但不一定是最佳出路,因為整體轉讓有可能會降低發展后勁。
中國社會保障學會商業保險研究分會副會長、中央財經大學教授許飛瓊:應當加快建立住宅保險制度
北京商報訊(記者 陳婷婷 李秀梅)11月19日,中國社會保障學會商業保險研究分會副會長、中央財經大學教授許飛瓊在“中國社會保障學會商業保險研究分會成立大會暨首屆全國商業保險發展研討會”上發表演講時表示,住宅是中國人安身立命之本,也是共同富裕之基石,住宅事實上構成了最重要的家庭財產,而災害事故是居民住宅的重大威脅,應當充分運用財產保險機制來保障住宅安全。
許飛瓊表示,住宅事實上構成了城鄉居民最普遍、最重要的家庭財富積累。住宅受損,對個人及家庭的沖擊都是災難性的。因此,住宅的安全保障直接關系到城鄉居民的安全感與幸福感,也直接關系到個人及家庭的財富積累,從而是走向共同富裕的重要物質基礎。
許飛瓊指出,住宅事實上構成了最重要的家庭財產。2020年4月下旬,中國人民銀行調查統計司發布的《2019年中國城鎮居民家庭資產負債情況調查》報告顯示:96.0%的家庭都有自己的住宅,有一套住宅的家庭占比為58.4%,有兩套住宅的占比為31.0%,有三套以上住宅的占10.5%,戶均有1.5套。城鎮居民家庭戶均總資產317.9萬元,家庭資產以實物資產為主,住宅占比近七成。城鎮居民債務參與率高達56.5%,家庭債務來源主要是銀行住宅貸款,住宅抵押貸款是家庭債務的主要組成部分,占家庭債務總額的75.9%。截止2021年末,我國個人住宅貸款余額高達38.32萬億元。上述數據揭示了住宅對城鄉居民的異常重要性,住宅安危關系家之安危。
同時,許飛瓊強調,災害事故是居民住宅的重大威脅,住宅是易受災體,特別容易遭受火災、爆炸等人為事故,地震、洪水、雪災等自然災害的損害。2021年,全年發生城鄉居住場所火災25.9萬起,造成直接財產損失13.9億元。2020、2021年因自然災害災導致倒塌房屋分別為10萬間與16.2萬間、不同程度損壞176萬間與198.1萬間。2021年7月河南水災導致倒塌房屋11.09萬間,嚴重損壞房屋34.15萬間,一般損壞房屋71.98萬間,涉及家庭數320836戶。1976年唐山地震、1998年江淮大水災、2008年汶川地震所造成的住房損失都是數以千億元計,恢復重建費以萬億元計。上述事實表明住宅面臨多種風險,這種風險如果不能有效分散與轉嫁,帶來的必然是家庭安全與家庭財產積累的脆弱性。
基于此,許飛瓊提出,應當充分運用財產保險機制來保障住宅安全,總的方針是,面對住宅風險,應當借鑒發達國家充分利用財產保險機制來分散與轉嫁風險的慣常做法,將保障住宅安全作為重大民生工程加以建設,將住宅保險作為財產保險業務的重要方向加以開拓。
談及住宅保險發展的現實狀況,許飛瓊表示,目前的家財險保費收入年均不到100億元,占財險總保費收入約0.8%,其中住宅保險可以忽略不計。個別地方試辦的災害救助保險對房屋倒塌每間補償2000-4000元,每戶年度最高賠償不超過2萬元。至于試驗性的“城鄉居民住宅地震保險”至今賠付總額不足1億元。
在發展住宅保險方面,許飛瓊建議,首先,國家宜將住宅或房屋保險作為重大民生工程加以實施。一是出臺專項政策進行引導,對困難家庭的房屋保險保費實行補貼,對保險公司經營房屋保險實行稅費減免或提供再保險支持。二是把地方的災害救助保險、巨災保險以及危房改造、易地扶貧搬遷、倒損房屋恢復重建、爛尾房整治等政策加以統籌,推動房屋保險的開展,充分發揮保險市場有效配置資源的作用。三是明確界定政府救災職責,宜限于緊急生活救助,而將住宅損失補償與災后重建引向保險市場。
其次,保險公司宜將房屋保險作為保險業的主攻方向,盡快創新開發多元化房屋保險產品體系,同時滿足投保人住宅損失補償與住宅防災防損服務的需要。
再者,居民需要樹立住宅風險保險意識,因住宅是家庭物質財富積累的主體。如果住宅保險得以普及,必然推進整個家財險發展,則我國家財險市場規模會迅速發展并快速擴張,財險的發展必定進入黃金時代。
清華大學教授陳秉正:保險業發展存在短期效應、羊群效應、政策效應等問題經濟觀察網 記者 姜鑫 ?
2022年11月19日,清華大學教授陳秉正在“中國社會保障學會商業保險研究分會成立大會暨首屆全國商業保險發展研討會”上發表演講時表示,當前人身保險市場在需求端和供給端都呈現出新的特點,如何走好人身保險業健康發展的中國道路、如何實現包容式普惠式發展、如何看待人身保險業務的發展重點、如何實現適應性監管等都是未來值得研究的課題。
“從2001年到2021年,中國人身保險業保費收入持續增長,但保費收入增長速度‘大起大落’,反映了行業發展存在一些問題。”陳秉正認為,近二十年來我國人身保險發展過程中呈現出三個效應及問題:一是短期效應,即行業發展急功近利,“長期主義”難以踐行;二是羊群效應,即行業發展“一擁而上,扎堆競爭”;三是政策效應,即保險監管“圍追堵截,一抓就死,不抓就亂”。
“但近年來,人身保險業增長速度的波動性下降,一定程度上說明了中國保險市場開始趨于成熟,一方面保險企業成熟了,另一方面保險監管也在成熟,但人身保險行業仍然存在許多需要思考、解決的問題。”陳秉正表示。
在陳秉正看來,一些在公開場合使用的行業指標容易引起混淆和誤解,應取代以科學的指標,給外界傳遞清晰準確的信息,給業內提供正確有效的激勵。
一是“新增保單件數”,這一指標難以說明企業和家庭個人擁有的保險保障,建議使用“有效保單”;二是“保險金額”,陳秉正舉例說,“2020年保險業提供保險金額8710萬億元,同比增長34.6%,8710萬億元保險金額大體相當于我國八十七年GDP總和,這個數據顯然不能表示保險業有如此巨大的承保能力,更不意味著保險業可以為整個社會提供如此之多的保險保障。”如果想要體現保險業真正可以提供的最大保障能力,使用“行業整體償付能力+其他表外資本”更為恰當;三是“賠付金額”,這個指標不能反映保險的風險補償水平,更不能反映保險業的經營效率,使用“賠付率”更為適宜。
陳秉正從需求端和供給端分析了保險市場的新變化。從需求端看,一方面,居民持有財富上升帶來可配置的金融資產增多。另一方面,新消費群體出現,核心客戶年輕化,其特點表現為高學歷、新中產,風險意識和投資理念較高,具備一定保險知識和主動購買意愿,對健康、意外、養老、子女教育等風險存在保障需求。這些新消費群體對個人代理依賴程度較高,但是存在著產品甄別難、自主抉擇與深度投保指引難以兼得,擔心售后服務和理賠等痛點。從供給端看,保險公司數字化轉型加快,保險科技成為創新的重要驅動力,主要痛點包括經營及獲客成本高、同質化競爭嚴重等問題。
陳秉正表示,促進人身保險業長期健康發展還存在一系列需要深入研究的問題,包括如何探索適合國情的中國式保險發展道路?保險是否需要以及如何實現包容式及普惠式發展?人身保險業務長期發展的重心在哪?人身保險的功能應當更注重保障還是更強調儲蓄或投資?人身保險的結構應當更偏重壽險還是養老險?人身保險的業務渠道應當更偏重平臺、銀行、獨立代理還是專屬代理?在保險監管問題上,陳秉正提出由于保險經營的特殊性,應當對保險進行適當性監管,但如何實現監管的針對性、效率性和前瞻性值得深入研究。
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預計,本季度全球石油市場將陷入供應過剩,同時下調需求前景,上調非OPEC供應預估。根據OPEC的最新月度報告,其將第三季度原油產量預測下調124萬桶/天,至2,827萬桶/天。這比OPEC 13個成員國7月的產量低了約57萬桶/天。OPEC位于維也納的研究部門將本季度全球原油需求預期下調72萬桶/天,同時上調非OPEC供應預期52萬桶/天。預計本季度原油消費均值為9993萬桶/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