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潔生產的出現是人類工業生產迅速發展的歷史必然,是一項迅速發展中的新生事物,是人類對工業化大生產所制造出有損于自然生態人類自身污染這種不好的作用逐漸認識所作出的反應和行動。發達國家在20世紀60年代和70年代初,由于經濟快速發展,忽視對工業污染的防治,致使環境污染問題日益嚴重。公害事件不斷發生,如日本的水俁病事件,對人體健康造成極大危害,生態環境受到嚴重破壞,社會反映非常強烈。這一戰略刺激和引導生產商和制造商以及政府政策制定者去尋找更富有想像力的途徑來實現清潔生產和產品。
自1989年,聯合國開始在全球范圍內推行清潔生產以來,全球先后有8個國家建立了清潔生產中心,推動著各國清潔生產不斷向深度和廣度拓展。1989年5月聯合國環境署工業與環境規劃活動中心(UNEP IE/PAC)根據UNEP理事會會議的決議,制定了《清潔生產計劃》,在全球范圍內推進清潔生產。該計劃的主要內容之一為組建兩類工作組:一類為制革、造紙、紡織、金屬表面加工等行業清潔生產工作組;清潔生產要求改變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的、傳統的粗放型的經濟發展模式,走內涵發展道路。另一類則是組建清潔生產政策及戰略、數據網絡、教育等業務工作組。
清潔生產的基本內容——目標:根據經濟可持續發展對資源和環境的要求,清潔生產謀求達到兩個目標:(1)通過資源的綜合利用,短缺資源的代用,二次能源的利用,以及節能、降耗、節水,合理利用自然資源,減緩資源的耗竭。(2)減少廢物和污染物的排放,促進工業產品的生產、消耗過程與環境相融,降低工業活動對人類和環境的風險。包括開發節能技術,盡可能開發利用再生能源以及合理利用常規能源。
發展環保科技,搞好末端治理:為實現有效的末端處理,必須努力開發一些技術先進,處理效果好、占地面積小、投資少、效果快,可回收有用物質、有利于組織物料再循環的實用環保技術。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我國已開發很多成功的環保實用技術。如:粉煤灰處理和綜合利用技術、鋼渣處理及綜合利用技術、苯系列有機氣體催化凈化技術、氯堿法處理廢水等。《國際清潔生產宣言》是對作為一種環境管理戰略的清潔生產公開的承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