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檁和支撐桿布置方式鋼板樁打入土體后,進行圍堰內基坑開挖。當開挖至距鋼板樁頂端2.63m處,進行圍檁和支撐施工。圍檁采用2I40a工字鋼,支撐桿采用三道等間距橫橋向直撐,支撐桿采用φ300mm×10mm的鋼管。工字鋼之間采用□500 mm×500mm×10mm鋼板每隔1米進行兩面滿焊連接,工字鋼間隙按照0.08米設置。各道支撐與圍檁之間進行滿焊連接,并保證焊接質量。若支撐桿未貼靠在與圍檁上,需作加墊鋼板處理,使圍檁上的力傳到支撐上,以起到支撐的作用。支撐與圍檁的材料、制作、焊接必須嚴格按要求施工。立模板時需要將模板割開以便穿過支撐桿,隨后將支撐桿一起澆筑在混凝土中。
在工程基本建設中,冷彎型鋼鋼板樁運用范疇較狹小,大多數做為運用的原材料填補,熱扎鋼板樁一直是工程運用的主導產品。根據鋼板樁在工程施工操作中的眾多優勢,國家質監檢驗檢疫總局、化管理方法會于2007年5月14日公布了《熱扎U型鋼板樁》,并于2007年12月1日宣布執行。20世紀初,馬鋼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憑著自海外引入熱連軋生產流水線的加工工藝裝備標準,生產制造了寬幅為400mm的U型鋼板樁5000余噸,并完成運用于嫩江立交橋圍堰、張家港市新時代船廠30萬噸級新船及孟加拉汛工程等新項目。但因為試產期內生產率低、經濟收益差、中國要求少及技術性缺乏經驗等緣故,無法不斷生產制造。據調查,在我國的鋼板樁年使用量維持在3萬噸級上下,僅占的1%%,并且于一些海港、港口、造船廠基本建設等性工程和修橋圍堰、基坑工程等暫時性工程。
國內發展歷程
我國在20世紀50年代,從前蘇聯進口了少量U形鋼板樁產品,并在武漢長江大橋應用。同年,由勘測設計院設計,工程局施工的我國在黃河上自主設計和施工的座黃河橋——蘭新線河口黃河大橋正橋2#~7#墩原設計為鋼板樁圍堰沉井基礎,根據地質條件,2#、3#和7#墩由于基礎埋置深度較淺(但在1964年的多次探測中,發現2#、3#墩基巖沖刷嚴重,其中2#墩基底前端已部分掏空,3#基礎前端嵌入巖層僅有90cm左右,后通過鋼板樁圍堰內抽水,在直徑19m范圍內的河床上鋪設混凝土防護進行加固處理),改為鋼板樁圍堰明挖施工,在技術人員和工人技術革新下,工地創制轉盤打樁架,解決了打圓形鋼板樁圍堰的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