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紅刊財經 作者 惠凱
編者按:在股災3.0后,深度被套的部分投資者有著強烈的解套需求,T+0工廠因此大批涌現。最近,資本市場就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某券商資管公司派員工去T+0工廠臥底,目的就是為了掌握這些超級投機客的投資秘籍。然而《紅周刊》記者在深度調查中發現,這個群體并沒有傳說中的那么神秘。身處T+0工廠的一線操盤手生存狀態非常殘酷,除了少數老手生活在產業鏈最頂端外,新操盤手半年換一茬是常態。更重要的是,T+0工廠幾乎都沒有投顧和私募牌照,“直接給客戶代理操盤方式”明顯與現有法律法規相悖,而且多個賬戶的內部對倒等手法,還涉嫌操縱股價。T+0工廠需要陽光化,這些工廠也希望得到合規的監管。
“提供專業T+0交易服務,幫助您手上的股票解套,日均盈利0.2%~0.5%。無風險,收益分成,虧損我們承擔。如有任何需求,請電話(微信)聯系***。”這樣的T+0工廠廣告,自2016年初“股災3.0”以來,在互聯網的出現頻率越來越高,不斷地出現在股民聚集的微信群、投資者社區中。
在本次調查中,《紅周刊》記者與多家做T+0工廠的接觸發現,T+0工廠雖然更喜歡機構投資者,然而實際上做的主要業務更多是幫助散戶解套股災中被套的股票。而且很多T+0工廠本身沒有投顧牌照,做的業務就是在打法律的擦邊球。而身處T+0工廠一線的操盤手的生存狀態也非常殘酷,半年換一茬新人已經成為常態。
T+0工廠的由來
《紅周刊》記者通過廣告聯系了幾家T+0工廠。對方均表示,如果有需求話,雙方談好需求和分成,投資者只需將證券賬戶和密碼交個這些T+0工廠,但是不變更關聯銀行賬戶。賬戶里的每一筆交易,投資者都能看的。
那么這些T+0工廠是如何產生的呢?這還得從國內資本市場的歷史說起。
與美股、港股和我國期貨市場的T+0交易制度不同,目前國內A股的股票交易是T+1交易,在這個基礎上的T+0操作,必須有底倉的日內高拋低吸。其實,早在1992年5月21日,交易所曾取消漲跌幅限制放開T+0操作。但由于市場發展不成熟,監管層發現T+0會助長股市的暴漲暴跌,于是在1995年1月1日起,將滬深兩市股票和基金交易的T+0制度又重新改為T+1。
A股有了合法的T+0制度,是在2010年開通融券業務后。也就是在那時期T+0工廠開始出現。一位與T+0工廠有過深度接觸的北京私募人士對《紅周刊》表示,融券的出現是刺激T+0工廠大規模發展的關鍵因素,2014~2015年也是T+0工廠收益率最好的時光。但讓投資者關注到這一群體,是在股災3.0之后。
“幾輪股災下來,不少投資者套在了山頂上,有的人急于解套又沒有能力。這時就需要我們這種‘T+0’工廠的專業服務了。”上海一家T+0工廠負責人老趙(化名)向《紅周刊》記者說。
據老趙介紹,他所在T+0工廠并不是什么客戶都接,也是有標準。首先,客戶單只股票被套規模在100萬元以上,若單票市值不足100萬元,個股日內行情波動大的個股也會考慮。“我們更偏向做中證500的成分股。如果是銀行股被套的客戶我們基本不接,因為銀行股日內波動率太小了,往往是波動區間不足1%的‘織布機’行情,T+0價差僅僅勉強覆蓋手續費。我們有一個股票池,所有被套的個股不可能每天都有行情,哪個有波動我們就做哪個票。換句話說,同樣的被套程度,有的股票解套早,有的解套晚。”老余說,“2015年我們的T+0業務年化收益為70%,2016年的收益率只有30%。雖然在宣傳中我們會承諾‘幫忙解套’,但實際簽合同中,只是向客戶保證一個大致的收益區間,而不敢保證能在多長時間內回本”。
T+0工廠不能說的秘密
至于收費方式上,老趙對記者說:“我們基本不對客戶另行收費,而是股票做T+0解套后的盈利按比例分成,但這個比例不是固定的,雙方可以談,比如我分6成,客戶分4成。和我們合作的有散戶也有機構。有時候為了獲得機構客戶的信任,我們還會支付一定比例的保證金。”
老趙說,他們更愿意和機構合作,因為機構單一股票持倉量比較大、流動性好,并且機構有辦公地址可循,不容易發生糾紛。而機構客戶的保證金,一般是委托股票總市值的1%,如果出現日內虧損,客戶可直接把賬戶上的相應資金劃撥走。在和機構合作過程中,他們都是以投顧身份來替機構打理被套股票。
“散戶由于資金量小,我們一般是不支付保證金的。”老趙說,散戶將證券賬戶和密碼交給他們,但是不變更關聯銀行賬戶,“股票買入和賣出流水客戶在銀行里都能看到,不用擔心安全問題。”該人士還表示,之前他們在和散戶合作的過程中發生過某散戶發現解套后立即修改賬戶密碼和更換綁定銀行卡的事情,借此賴掉支付給機構的收益。“所以我們更傾向于和機構合作,散戶業務接的比較少。”
老趙說,“我們操盤總市值在1.5億元左右,平均單票規模100萬元左右市值,相當于一個小私募”。但《紅周刊》記者并未在中國基金業協會官網查到老趙所在平臺取得了私募牌照資格。老趙也承認,他們尚未取得私募牌照。而按照《證券期貨經營機構私募資產管理業務運作管理暫行規定》的規定,投顧資格必須有私募基金資質。
對此,上海一位不愿具名的私募人士老徐對《紅周刊》解釋說,由于2016年以來政府收緊了私募和投資、資管類公司的注冊,導致私募牌照價格水漲船高,很多T+0工廠出于降低成本的考慮就沒有申請私募或者投顧資質。而2016年11月20日記者曾在《紅周刊》刊發《私募殼資源炒作虛火旺盛》中提到,在牌照中介市場,一個好的私募牌照價格已經炒到了一百萬以上。
當記者問到如何獲取深度被套客戶的資料時,老趙開始稱不便回答,在《紅周刊》記者一再追問下他才透露,“我們與券商有合作關系,一般都是營業部給我們介紹客戶并提供擔保。當然了,這種事情不能拿到臺面上來說,我只能說這么多。”
可與他所說相佐的是,一位曾在T+0任職過的操盤手告知記者,T+0工廠瞄準的多是股災以來深度被套的股民,為獲取這些人群的聯系方式,T+0工廠往往會與券商有私下的合作關系,券商的工作人員會把深度被套賬戶的信息賣給T+0機構。然后由T+0工廠的‘營銷專員’通過電話聯系被套股民。
操盤手多脫胎于美股日內交易
在T+0工廠中,龐大的操盤手群體處于交易的第一線,其操盤手水平和職業素質是決定收益率高低的核心因素。
幾百平米的房間內,一個人對著幾塊如流水線般的電腦屏幕,手指在鍵盤上飛快的移動、敲擊……“這種場景就是一座工廠”,老趙向記者說。
那么,這些在T+0工廠沖鋒陷陣的操盤手又是如何培養的呢。
《紅周刊》記者也多方聯系了數位操盤手,溝通后發現,這些T+0操盤手最初大多是做美股市場。因為美股市場是T+0交易,隨著互聯網的興起,國內少數敏銳的投資者開始投身于境外股市和金融衍生品市場,并慢慢適應了T+0的交易方式。
“2008年,財經專業畢業的我和10多個同學都去做美股,只做T+0的日內交易,很多人都適應不了,最后只有我和另外一個同學做出來了。那個同學自己開了私募公司,我現在則開始帶徒弟了。”仍在T+0工廠工作的操盤手小丁(化名)對《紅周刊》記者說。“美股的操盤難度明顯高于A股,淘汰率非常高,相比美股,A股做日內就是小兒科,特別簡單。”
小J透露,T+0工廠在選拔交易員方面門檻并不算高,主要是要年輕、反應靈敏,經過培訓后大都可以勝任的,“不過真正做的好的,還是需要一定的天賦,關鍵是腦子靈活、手疾眼快,另外止損一定要做得好”。
殘酷的操盤手世界
為了能深入了解操盤手的世界,《紅周刊》記者也借面試操盤手的機會與溫州的一家T+0工廠負責人S取得了聯系。
S向記者介紹了兩種操盤考核方式:方案一,股票T+0分成考核。即操盤手月凈收益需達到3%以上,用公司底倉籌碼進行日內回轉交易,價差每日統計,按月計算總業績(月盈差-月虧差)及提成,盤手提取20%公司提取80%,如出現虧差,則對沖到下月業績;方案二,公司提供底倉股票,但需要操盤手自出資金進行日內回轉交易,價差利潤六四分成,總盈利盤手60%,公司40%,按月結算。一般情況下,公司會提供90%的股票和賬戶,操盤手需提供10%的自有資金,如虧損達到7%,與操盤手結束合作。這也意味著,一旦凈值出現回撤,交易員提供的劣后級資金將率先虧損。
同時,S也讓應聘身份的記者提供個人的交易流水,他希望招聘的操盤手最好有相關交易經驗,具備成熟穩定的股票T+0交易策略。另外,《紅周刊》記者看到S發過來的交易員情況統計表上,還要求對個人婚戀等情況作出詳細說明。對于此項統計,S表示,最好在做操盤手期間不要談戀愛,這是希望員工能全身心投入工作中,不會受到情感等問題的干擾。
此外,S表示,在溫州有大量的類似代理操盤機構從事T+0業務。同前述上海老趙所在的T+0機構一樣,記者也未在基金業協會查詢到溫州這家機構的私募基金資質。
T+0工廠操作的是A股股票,但有很多T+0工廠在招聘操盤手的時候并不需要有股票買賣經驗。上文中不愿具名的北京私募人士向記者表示,操盤手最好“熟練操作電腦,最好愛打游戲,不要求金融背景知識,更不需要通過證券從業資格考試”,性別上不考慮女性,即重點考察操盤手的手速和輸入正確率,而深厚的金融和投資經驗并不能加分太多。
記者獲取的一則T+0工廠內部培訓操盤手的資料顯示:T+0操盤的核心原則是高拋低吸,常用操盤技巧有“起量突破”、“板塊聯動”、“接刀子”和“盤口刷單”。以板塊聯動為例,當某個板塊中的一只股票出現異動時,操盤手操作的是該板塊內另一只股票,也即不買“龍一”,而是買入“龍二”、“龍三”,通過立即大單拉動股價,吸引跟風盤后再將底倉以更高的價格賣出。多家T+0機構負責人表示,行業內T+0基本以手工為主,單純用電腦設定程序化交易的并不多。因為機器的效率會遠低于人工,主要表現在“很多買入和賣出的機會,程序不能完全表達和識別,因此收益會低很多”。
小丁告訴記者,“T+0操盤手群體其實日子很悲催,往往是少數老手生存在產業鏈的最頂層,大部分新人根本熬不到出師的那一天,一個T+0工廠半年全部換一茬人很常見。哪怕是老手,止損不到位也得走人。大部分T+0機構給員工的底薪剛到本地法定最低工資標準,有的機構甚至不設底薪,完全看收益計提收入。更別說社保等其他福利。”
融券成最大門檻
“操盤手的日子很悲催,但自從股災后融券操作由T+0改為T+1,T+0更難做了。”小丁對《紅周刊》記者說。
那么在融券處于T+0交易的時候,T+0工廠又是如何運用融券呢?小丁向記者透露了其中的秘訣:“先把融券標的搞出來,只監控這些個股,有資金拉的時候就立刻沖進去,大漲或漲停后就融券鎖倉。”據小丁介紹,T+0工廠或者漲停板敢死隊會用一些程序化的工具來監控盤面,市場中券商開發的這種工具也非常多,比如某知名券商提供的瞬時交易速率指標,就可以用來監控資金漲跌。
小丁表示,上述做法的關鍵在于融券,因為“可以融券的標的才能賺錢。”由于目前融券功能并不充分,導致大多數中小盤股無券可融,只有大盤股才有券可融,所以上述戰法運用在大盤股上勝率更大。
但融券業務在“股災”后被急踩剎車,2015年8月初,滬深交易所修改《融資融券交易實施細則(2015年修訂)》,融券操作由“T+0”改為“T+1”,即T日賣券后日內買券換券改為T日賣券、T+1日買券換券。監管層借此變相堵住了T+0業務的通道,抑制高頻交易從而降低了股票波動性。
最新動態是,2016年12月,滬深交易所再次調整融資融券業務細則,將靜態市盈率300倍以上或為負的股票充抵抵押物的折算率下調為0%,同時擴大融券標的數量,新增77只個股多為市盈率低、流通市值大、交投活躍的股票。對此,一位T+0工廠的負責人表示,監管層力挺績優股和藍籌股的意圖非常明顯,“會有越來越多的機構加大藍籌股的配置,這也是部分解釋近期行情中為什么藍籌股走勢更好,而大部分中小創個股、尤其是創業板一潭死水的原因。”
老趙對記者說,由于目前融券困難,因此只能采用傳統的戰法,就是做日內價差。
一家北京的私募基金交易總監也吐槽,“融券基本融不到,這玩意兒已經名存實亡,我們發行的私募產品都融不到券,而且身邊沒聽說有人能融得到。至于外面說能融,我們也不知道真假”。
在融券業務開展困難的前提下,不同機構對T+0的態度也發生了分化。私募類機構在操作T+0的過程中更傾向使用融券,也會嘗試獲得更多的融券便利,即便現實中難以融到。而T+0工廠則偏愛用底倉做日內差價。一家T+0工廠負責人表示,融券會占用更多的資金,他們也缺乏足夠的兩融賬戶,并且代為操作的一些客戶的賬戶也缺乏融券資格。“我們就做日內差價,融券幾乎放棄了。”
在監管的夾縫中生存
T+0工廠盡管存在多年,但一直處于半地下狀態,很多東西不能陽光化,而且隨著融券T+0制度的取消和監管政策的收緊,T+0機構的收益相比以往出現了明顯下降。
“現在A股日內回轉交易很難做了,都是一些基金公司自己用底倉來做T。而且很多券商都不開展融券業務,有些沒停融券的券商券息也很高。比如國信證券融券年化利息10.35%,中信證券的融券利息是8.5%,由于融券成本太高,很少有用券的。”一位北京T+0工廠的負責人對《紅周刊》記者表示,“據我所知,很多小公司都解散了,以后還是正規化基金產品的天下。”
“市場上認為大盤橫盤沒量是因為我們做T+0導致的,這是最大的誤解。”老趙訴苦說,“我們日內都是追漲殺跌,對市場只是助漲助跌,增加了市場的波動和流動性,對市場來說是健康的。對券商日內業務肯定也有支持的,因為可以刷出大量成交量。而且T+0工廠的利潤遠沒有想象中高,即便年化收益能達到30%,也需要和客戶分成,如果出現虧損還要自己承擔。
值得注意的是,據媒體報道,證監會證券基金機構監管部在10月初發布的一份《機構監管情況通報》中表態,部分機構與個人違規提供“股票回轉交易”服務,“實質上是一種民間代客理財活動,具有明顯的違規特征”,涉嫌非法開展證券活動。《通報》稱,將協調相關部門啟動“打非”程序,排查相關嫌疑證券賬戶。
對此,多家T+0機構表示,監管部門此舉意在打擊高頻交易,他們的業務開展并未受到《通報》的太多影響,而且不少T+0工廠的人士似乎還抱有僥幸心理。“我們主要是手工交易,交易頻次比較低。而且股票市場本來就是一個開放市場,證監會也不可能完全管得過來。”
盡管如此,老徐還是表達了他的困惑:“目前T+0工廠的存在確實很尷尬,到底是代客理財、還是私募,現有證券法律法規也不好定義這種業務的性質。但是似乎存在都有其合理性,重要的還是監管。”
對此,一直關注和研究證券領域法律法規的明倫律師事務所的王智斌律師認為,T+0工廠的存在與現行法律相悖。“通常我們說的證券投顧業務,是由取得投顧資質的證券資訊機構來給客戶提供投資咨詢建議,而不能替客戶來直接操盤。T+0工廠沒有投顧資質,還直接給客戶代理操盤,顯然是違反現有法律法規的。客戶如果與T+0機構因為虧損、盈利分配等問題發生糾紛,其權益也得不到法律的保護。”
王智斌說,“T+0工廠更大的問題在于,機構在操作過程中利用多個賬戶來內部對倒、導致成交量異常放大,或者大單托價、引發市場跟風盤,這些手法都涉嫌到操縱股價。”
歡迎關注紅刊財經微信號(hkcj2016),版權所有,侵權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