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為讀者投稿,作者為一葦渡江。本文觀點為 一葦渡江的觀點,不代表道達號的立場,據此入市,風險自擔。
春節過年,一年沒見的小伙伴在一起聊天,話題總離不開“在哪里發財”、“今年你賺了不少錢吧”、“去年炒股收益不錯吧”......
問起投資收益,和往年的眉開眼笑相比,今年基本都是搖頭嘆氣,答案無非就是“哎”、“慘”。這一幕,和春節前被錘多么相似,或許正是因為1月份的被錘,才導致如今的唉聲嘆氣。
和大多數散戶一樣,一些小伙伴也持有一些大家都熟悉的個股,比如長春高新、中遠海控......
當這些股票名字從他們口中說出來的時候,我不由地想起了技術分析上的一個“公理”——歷史會不斷重演。
2021年,一位大連大媽火了。2008年該大媽花5萬買了長春高新,到銷戶時竟變成500萬。這個新聞當時刷爆了投資圈。而在這個新聞出現后不久,長春高新的股價就見頂了。
這不由讓我想到了21年前。2000年,“老太太5年投資中科創業累計10倍收益”的新聞,被媒體曝出。不久,中科創業的股價就崩了。
不僅是股票,大盤也一樣,當大家都在賺錢、一窩蜂地涌進時,離見頂也就不遠了。2007年如此,2015年也是如此。
雖然這和技術分析沒關系,但這種“歷史會不斷重演”的案例,總是讓人記憶深刻。
2020年,英科醫療因疫情因素大漲30多倍,彼時,英科醫療業績不錯,市盈率非常低,不少人幻想著“再造一個英科”、“再來一倍”時,股價就見頂了,之后英科醫療跌了75%。
周期股的屬性,注定了“業績最爛時,往往是底部區間;業績最好時,往往是頂部階段”。不過,在財富增長的過程中,不少人總是將周期股視作成長股,卻忘記了周期始終是周期。最終的結果,要么是一場空,要么就是深度套牢。
展開全文過去一年多最高漲了10倍的海運股,即便到現在,擁躉也不少。之前10倍漲幅、之后還能漲多少,兩相對比,風險收益比、性價比的答案呼之欲出。
去年春節后,白酒股見頂。而在白酒見頂之時,醫藥股提前半年見頂。以前總說醫藥白酒穿越牛熊,但我們卻發現,集采改變了醫藥股的投資邏輯。最近一年多,即便醫藥股里也有浪花涌出,但也僅僅只是少部分個股,比如醫美、中藥、疫情受益股。成長股的投資邏輯,一旦發生變化,那么劇烈波動在所難免。
以前,醫藥股的估值,一直不便宜。高估值,并不是投資者真的認為它值那么多錢,而是一種“信仰”——大家都買了,我也要買的信仰。信仰什么時候打破,取決于業績增速的神話什么時候打破。
醫藥界及投資界熟知的“金牙銀眼”,之前是YYDS。不過在業績增速的神話打破之后,投資邏輯發生改變,股價下跌就在所難免,比如通策醫療從去年6月最高點以來跌幅達到了65%。
不論是突然曝出的財富神話或財富故事、周期股在業績最好時收割韭菜,還是信仰的神話被打破、成長股的邏輯發生改變,我們發現,其實這不過是歷史在重演而言。現在的結果,在歷史中早已有答案。
“歷史會不斷重演”,記住這句話,會讓你少虧不少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