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記者|張曉云
自2019年10月開始試點至今兩年多來,基金投顧發展呈現出什么樣的特點?哪些投資者率先嘗試了基金投顧服務?這些基金投顧用戶還有何痛點?
近日,先鋒領航投顧聯合畢馬威發布《中國基金投顧藍皮書2022》,藍皮書基于對超3000位基金投顧用戶長達半年的調研和訪談,揭開了首批基金投顧用戶的群體畫像。
總體來說,與國外成熟市場不同,國內用戶喜歡小額試水投顧,人均持有在萬元以下,對投顧的認知尚處初級階段,理念也還不成熟,僅三成投資者愿意持有一年以上。
哪些投資者率先嘗試了基金投顧服務?畢馬威中國證券及基金主管合伙人王國蓓解讀指出,如果用三個標簽來描繪當前的基金投顧用戶,這三個詞語是“千禧一代”、“高知白領”、“已婚有娃”。
藍皮書用戶調研顯示,18歲至40歲的基金投顧客戶占比高達80%,其中接近半數為25歲至35歲的人群,正好對應20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出生的“千禧一代”,且男女比例接近。他們對線上渠道和智能產品接受度更高,與正在興起的中國基金投顧業務“線上化”、“智能化”的基因高度契合。
展開全文半數基金投顧的受訪用戶集中在25-35歲,大專及以上學歷者占比97%;“已婚”用戶比例極高,達到82%,已婚且有子女的家庭同樣占到七成以上。可見這類人群不僅有自身財富增值的需要,更有長期家庭資產配置和財務規劃需求,是基金投顧機構需重點關注的核心人群。
與此同時,他們普遍高知、有穩定收入和一定經濟基礎,可投資產10萬元至50萬元的人群占比達70%,但其持有基金投顧集中在1000-10000元,這說明用戶對投顧仍以“嘗鮮”為主。
在投資心智方面,半數用戶投資經驗超3年,但投資理念尚不成熟,愿意持有一年以上者僅占三成。超六成用戶希望投顧機構為自己做1至3年的中長期理財,但在買入后的行為卻以短期操作為主,存在“知行不合一”。用戶對基金投顧的認知也處于初級階段,投前認可“顧”的專業服務,但在投后還是容易將其視作基金,“忘記”投顧策略原有的收益目標,忍不住頻繁申贖。
走過兩年的發展道路后,基金投顧已有大量用戶試水,但仍有諸多行業痛點待解。
“中國基金投顧行業的用戶如何看待投顧,有怎樣的服務需求,對行業長遠發展至關重要。”先鋒領航投顧董事長黃浩認為,國內基金投顧跨過海外市場的“人工投顧”直接進入了“線上智能化”形態,但也因缺乏顧問文化,在認知和服務開展上面臨各種挑戰,也有更多的本土化改良空間。
圍繞首批投顧用戶的畫像,藍皮書也指出中國投顧市場發展的痛點。當前投顧面臨的首要問題是投資者不理性行為帶來的收益率不達預期,此外還有“買方投顧”仍未普及、缺乏結合客戶需求的長期財富規劃,以及缺乏被動型底層資產等。投顧市場還存在“重投輕顧”的情況,聚焦提供投前服務,對“顧問”功能挖掘尚淺。
盈米基金CEO肖雯認為,投顧的服務體系是一整套業務流程和支撐體系,而不僅僅是一個基金組合,要打造好投顧服務的護城河,圍繞用戶的需求去提供更加精準和優質的投顧服務。
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會員服務一部負責人沈寧談及對行業的期許時表示:“基金投顧機構應著力提升顧問服務能力,避免線上基金投顧服務產品化,并在顧問服務環節加強投資者引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