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金公司或代銷平臺都無法直接幫助基民做決策,但他們可以通過持續而細致的投教與陪伴,不斷優化基民的投資行為,讓基民有更大的概率可以獲取收益。
——馨金融
洪偌馨/文
2021年,盡管受到市場環境的影響,公募基金較前一年略有降溫,但整體增長勢頭依舊迅猛。
根據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發布的數據,截至2021年10月末,我國境內共有基金管理公司151家,管理公募基金產品8969只,管理總規模24.41萬億元,而在2020年末時,管理總規模為19.89萬億元。
其中,截至今年10月底,我國公募中股票型+混合型基金規模為8.2 萬億元,同比增長45.8%,非貨幣基金規模為14.7萬億元,同比+36.9%。毋庸置疑,公募基金正在發展的快車道上一路。
并且,近兩年公募基金頻頻「出圈」,影響的范圍和人群不斷擴大,「買基金」已經成為中國居民普及度和滲透率最高的理財方式,沒有之一。
可以預見的是,隨著中國的大財富管理市場崛起,以及在理財「去剛兌」和凈值化的大背景下,未來公募基金在國民理財市場中的份額還會越來越大。那么,展望2022年,公募基金市場有哪些機會與風險值得關注?
近期,螞蟻基金聯合43家基金公司,對123位公募基金基金經理和近1.2萬名螞蟻基金用戶開展了問卷調查,并結合近1年對百余位基金經理進行的累計上千次調研,形成一份公募基金市場報告。
報告從宏觀經濟、資本市場、行業痛點、發展方向等多方面復盤了公募基金市場的現狀,并對明年進行了預判和展望。
1
市場:7成股票基金經理預判
展開全文明年A股會實現正收益
盡管當前國際環境依然復雜嚴峻,不穩定不確定因素仍然較多。但是,展望2022年上半年國內經濟,高達62.6%的受訪基金經理并不持有悲觀預期,整體態度偏謹慎樂觀。
談及貨幣政策走向,53.7%的基金經理認為,2022年上半年會呈現相對偏松的狀態,另有38.2%的基金經理認為會維持中性偏穩。因為自疫情發生以來,中國央行保持定力,貨幣政策和宏觀杠桿率保持相對穩定。
而關于下一階段資本市場的機會,75%受訪股票型基金經理認為,A股市場會實現正收益;66%的受訪者預計,收益區間集中在0-10%,且更看好成長型股票的投資機會。
具體到細分板塊,此次受訪的逾百位基金經理中,分別有65%、58%、43%、43%的基金經理,看好四大熱門板塊——科技、制造、消費、醫藥在2022年的市場表現。
債市方面,近7成偏債型基金經理對2022年上半年行情持中性觀點。47.1%的受訪者反饋明年上半年10年期國債收益率會維持震蕩,其中,預測上升和下行的受訪者人數相近。
此外,螞蟻基金在此次調研過程中發現,越來越多的投資者和基金經理都開始關注ESG(Environmental環境、Social社會、Governance治理)概念,以及相關的投資機會。
盡管我國的ESG基金市場才剛剛起步,但伴隨著監管機構對「綠色金融體系」完善和發展的推動以及信息披露要求的增強,上市公司ESG信披的數量和質量不斷上升,報告預計,未來中國ESG投資市場將迎來高速發展。
在此次調研中,只有9%的受訪基金經理過往發行過ESG基金,但有18%的基金經理明確表示,接下來會考慮發行ESG基金。另有62%的基金經理表示,將密切關注市場情況,再決定是否發行ESG基金。
總的來看,2022年的市場充滿了變化與機會,基金經理們需要比以往更為審慎地對待熱點、周期和機遇。
同時,基金經理也對基民2022年的持基心態和投資行為給出建議。基金經理提及最多的是「降低收益預期」、「樹立中長期持有的心態」、「均衡配置和定投」等。
2
基民:頻繁交易、追漲殺跌依舊存在,
投資「姿勢」待優化
對于廣大投資者而言,新一年的挑戰,一方面是客觀因素,比如無法控制的市場波動;而另一方面則是主觀行為,比如頻繁交易、追漲殺跌等。
事實上,從過往的數據來看,后者往往才是基民們賺錢的最大阻力。
今年,中證報聯合三家大型公募基金發布的《公募權益類基金投資者盈利洞察報告》指出,基民的「操作」給收益帶來的損耗率接近60%。這意味著,對于大多數普通投資者來說,操作越多虧損的概率也就越大。
此次,螞蟻基金的調研結果也顯示,分別有70%、67%、63%的受訪基金經理認為,追漲殺跌、持有時間短、交易頻繁是基民們「收益不及預期」現象背后的主要原因。
回顧2021年的基金投資操作,出現虧損的基民也認為,除了市場走勢等外部因素影響外,自己未及時止盈、持有時間短、資產配置不均衡、追漲殺跌、交易頻繁的分別占34%、23%、22%、18%和9%。
這也導致了最大的行業痛點:「基金賺錢,基民不賺錢」的現象長期存在。
截至2020年12月31日以及2021年3月31日,過去十五年里,主動股票方向基金業績指數累計漲幅分別高達1100.79%、 910.68%,年化收益率分別為18.02%、16.67%。
而對應上述時間節點,歷史全部個人客戶的平均收益率分別為15.44%、8.85%。
換言之,基金持倉時間越長,基民賺錢概率越高,關于這一點也有不少數據可以佐證。例如,景順長城、富國、交銀施羅德三家基金公司統計過自成立以來到今年3月的基金收益和客戶盈利情況。
數據顯示,基民的盈利概率和持倉時長正相關。持倉時長小于3個月時,平均收益率為負,盈利人數占比僅39.10%;超過3個月時,盈利人數占比大幅提升到 63.72%,平均收益率也由負轉正。
針對這一現狀,引導基民「長期持有、堅持定投」等成為基金公司或代銷平臺共同努力的方向。這一方面可以幫助投資者提升盈利體驗,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整個行業的健康發展。
比如,螞蟻財富去年上線的「支付寶·金選」,通過跟中國證券報的基金研究團隊合作,從市場上近9000只基金中篩選出100只左右放入金選池,其中一個核心的標準就是:這是用戶可以長期持有的產品。
從基民視角來看,除了投后拿不住,投前選擇難也是他們常見的痛點之一。
根據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披露的數據,截至2021年9月末中國公募基金數量高達8969只。要知道,中國A股也就4000多家上市公司。所以,現在選基比選股難度可大多了。
那么,如何快速而有效地篩選適合自己的基金?
根據調研,80%、74%、65%的受訪基金經理建議,選擇基金時應重點關注基金經理投資理念、產品投資策略、波動率和回撤,這幾個核心信息。此外,投資知識的持續積累也是非常重要的。
不管是基金公司,還是代銷平臺,這些年都投入了大量的資源在客戶的投教和陪伴上。
投教,顧名思義就是投資者教育,包括大v講解、理財課堂、線上直播、社區互動等方式越來越豐富;而陪伴,則是在投教之余,關注基民的整個投資理財旅程,從投前到投中、投后的全程參與并優化基民的投資「姿勢」。
投教和陪伴的發展也得益于基金行業的數字化。
現在基金公司和代銷平臺可以隨時、隨地觸達用戶,并且通過文字、視頻、直播等多種形式,可以增強基金經理、基金產品與投資者之間的溝連接與信任,而「足夠了解」恰恰是基民「拿的住」的重要前提之一。
基金公司或代銷平臺都無法直接幫助基民做選擇、做決策,但大家可以通過持續而細致的投教與陪伴,不斷優化基民的投資行為,讓大家有更大的概率可以獲取收益。
3
行業:8成基金經理認為
公募基金仍處「成長期」
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3季度末,中國的公募基金規模已擴張至23.9萬億元,較2015年末8.4萬億增長184%,年化增速近20%。而根據最新報道,公募基金總規模已達25.3萬億元。但是,居民財富中流向公募基金的比例還很低。
此前有數據統計,截至2019年末,和513萬億的居民總財富相比,個人投資者持有基金規模僅占到1.4%。根據投資公司協會(ICI)發布的《2021年美國基金業年鑒》,以開放式基金規模來看,中國僅為美國的十分之一。
并且,從產品結構來看,中國市場中的貨幣基金仍然占據了最大的比重。這距離以權益類基金占主導的海外成熟市場,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市場前景廣闊。
因此,有81%的受訪基金經理認為,公募基金市場目前仍處于高速成長期。
但「高速成長」也意味著不斷有大量新基民和新資金涌入市場,尤其很多經驗不足或沒有經驗的投資者受行情吸引進入基金投資領域。有數據顯示,2020年底投資年限在1年以內的新基民占比32.04%,2021年3月底則迅速提升到41.96%。
這一方面說明基金行業發展良好,越發普及,但另一方面,隨著投資年限低的基民比例增加,也給行業帶來了不小的挑戰。尤其,近些年基民年輕化的趨勢愈發明顯。
調研報告認為,未來基金公司和基金經理可以借助數字化能力,積極觸達更廣泛的基民,實現更高效和直接的投資理念分享和投資者教育。
尤其,基金公司可抓住政策機遇,彌補自身在渠道側的短板,推動渠道從「賣方銷售模式」向「買方投顧模式」的轉型,將合適的產品和整體投資方案在合適的時點推送給合適的基民,提高用戶投資盈利體驗和提升基民的持有期。
今年以來,伴隨著「十四五」規劃提出實現共同富裕、注重分配公平的目標,進一步推動了財富管理市場的擴容——大眾客群的理財需求亟待滿足,而公募基金作為其中重要的配置資產,真正迎來了一個大發展的時代。
風物長宜放眼量。
報告認為,投資者通過均衡配置、長期持有和理性買賣等健康投資行為來實現合理的預期收益率,是行業各方的共同目標。也只有這樣群策群力,公募基金行業才能為居民財富的保值增值發揮更大的作用。
本文首發于微信公眾號:馨金融。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