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片來源:新華社
■中國經濟時報記者 王麗娟
商務部最新數據顯示,2021年前11個月,我國實際使用外資金額10422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15.9%,不僅連續11個月保持了兩位數的增長,而且已經超過了2020年全年實際使用外資金額9999.8億元,成為“穩外貿”的有力支持。
三大“法寶”吸引外資持續進入中國
中國貿促會研究院副院長、研究員劉英奎在接受中國經濟時報采訪時表示,中國龐大的市場是吸引外資最為重要的“法寶”。
目前,中國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國內生產總值超過100萬億元人民幣,人均GDP超過1萬美元,而且中國市場還在繼續擴大,是世界上唯一一個疫情之中實現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
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現代供應鏈研究所副主任孫繼勇對本報記者分析,中國龐大的市場是吸引外資最重要的客觀優勢:一方面是我國市場具備巨大的成長潛力及較大的“增量”空間,無論是消費端還是產業端,都處于穩步升級的成長期。
另一方面,我國市場足夠大,需求層次呈現出多元化特征,容納得下國內外各類市場主體在“存量”競爭上同臺競技。
持續擴大開放、優化營商環境的努力是我國吸引外資的另一“法寶”。
“近年來,國際上貿易投資保護主義甚囂塵上,實施外資安全審查、高筑外國投資壁壘、以鄰為壑的國家不在少數,而中國堅定不移地對外開放,持續增強著對外資的吸引力。”劉英奎表示。
孫繼勇認為,近年來,我國實施了系列強有力的開放舉措,無論是汽車、金融等領域分階段放開股比限制,還是持續縮減外資準入負面清單,抑或高標準落實外資準入后國民待遇,我國正以一種更加開放、自信的心態擁抱世界,給予外商投資企業更加強烈的開放信號、增強了投資信心。
展開全文此外,我國供應鏈效率優勢也是吸引外商外資的一大“法寶”。
劉英奎分析認為,疫情使得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受阻,成為制約世界貿易投資發展的重大因素,而中國成功采取有力舉措,保障了產業鏈供應鏈暢通,也讓跨國企業看到了中國政府卓越的治理能力,增強了投資中國信心。
“常說中國的產業配套齊全,實際上不僅僅如此,我國適度超前的基礎設施建設水平、各種要素資源的供給質量,最終都演化為供應鏈效率優勢。”孫繼勇表示。
挑戰機遇交織助推使用外資進入新發展期
受訪專家認為,新冠肺炎疫情仍然是我國使用外資面臨的最大挑戰,全球疫情防控未來走勢影響外商投資市場選擇。
“隨著全球疫情逐漸得到控制,其他經濟體經濟將逐漸復蘇,對外商投資的吸引力也將加強,從而對我國吸引外資構成競爭。”在劉英奎看來,中美關系走向及地緣政治的不確定性也將影響部分外商投資決策。
而在孫繼勇看來,后疫情時代,各國產業政策“向內看”的趨勢有增無減,無論是通過人為干預還是政策引導,都會在一定程度上打亂基于效率、成本、市場的投資格局。
挑戰往往與機遇共生。2022年1月1日,RCEP將正式生效,亞洲區域一體化進程或將是最大的“引流”因素;中國已提交加入CPTPP的申請,這將對中國未來的服務業、高科技產業和數字經濟帶來提升機遇。
從國內來看,積極有效的宏觀政策為2022年使用外資帶來了較大發展機遇。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推動制度型開放,落實好外資企業國民待遇,吸引更多跨國公司投資。
受訪者認為,從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看,無論是傳統的基礎設施建設還是新經濟領域,都將為外商投資創造可觀的投資空間。
“挑戰仍然需要攻堅克難,但同時也要把握重大機遇的‘窗口期’。”孫繼勇建議,一是開放為先。進一步提升投資便利化水平,同時,加大“邊境后”開放力度,對標國際先進水平,在管理、規則、標準等方面,提高制度性開放的深度和廣度。二是針對機遇提前謀劃部署。例如,調動各方力量,就RCEP正式實施后對我國經貿各個領域的影響進行深入研究,找準雙方利益的契合點,發揮各地的主觀能動性。
熱點鏈接
●隆國強:加入世界貿易組織20年回顧與展望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解讀丨牽住營商環境“牛鼻子” 激發市場主體活力
●時報時評丨充分發揮“為資本設置紅綠燈”作用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解讀丨深化區域戰略實施 提升發展的平衡性協調性
●第38屆中日經濟知識交流會舉行
監 制 丨 王輝 李丕光 王彧 劉衛民
主 編丨毛晶慧 編 輯丨張麗敏
【中國經濟時報--中國經濟新聞網 http://www.cet.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