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緊接01版 全面劃定66個產業功能區核心起步區,五大現代制造業營業收入同比增長9.9%,新技術產業營業收入突破萬億元,電子信息產業成為首個萬億級產業集群,生態環境產業產值突破1000億元。
立足能源受端城市特征,完善清潔能源供給基礎設施,成都加強重點領域節能降耗,燃煤鍋爐基本實現全域“清零”,非化石能源消費占比44.2%。加快構建氫能產業生態圈,落地東方電氣氫能產業園,累計建成加氫站2座、推廣氫燃料電池車370輛,氫能主營業務收入突破100億元,位列中國氫能城市競爭力排行榜第四。
堅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成都推動“鐵腕治氣”,全年空氣質量優良天數280天,優良天數比例76.5%。推進“重拳治水”,以河長制工作為抓手,構建供排凈治一體化機制,錦江、沱江流域市控及以上斷面優良水體率分別達100%、92.6%。推進“科學治土”,土壤環境質量總體保持穩定。
全域增綠行動深入實施,以大熊貓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加快構建,森林覆蓋率達40.2%,生態系統碳匯超200萬噸。綠色制度文化建設方面,制定“碳惠天府”頂層設計和配套制度規范體系。上線“碳惠天府”綠色公益平臺,國內首創的“公眾碳減排積分獎勵、項目碳減排量開發運營”雙路徑碳普惠機制加快成形。
碳出新愿景
推動碳中和產業建圈強鏈
實施“全域增綠”2.0版
楊斌平介紹,“十四五”時期,成都將抓住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戰略機遇,以碳達峰目標、碳中和愿景為牽引,以建設踐行新發展理念的公園城市示范區為統領,努力開啟超大城市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新實踐,加快建設以綠色為新優勢的可持續發展先行區。
堅持把綠色作為城市發展的獨特優勢和永續動能,規劃建設綠色生產體系、綠色基礎設施體系、綠色供應鏈體系,提升產業生態化、生態產業化發展水平,使發展建立在高效利用資源、嚴格保護生態環境、有效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的基礎上。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推動碳中和產業建圈強鏈,高標準建設天府永興實驗室,做大綠色低碳優勢產業。
實施“全域增綠”2.0版,打造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體,營造推門見綠、低碳生活的公園社區生態場景,呈現綠滿蓉城、花重錦官、水潤天府的城市盛景。深入實施污染防治攻堅戰,強化減污降碳協同增效,推動生態環境聯防共治,讓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
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創造更多可感、可及的公共生態產品,讓市民獲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續、安全感更有保障,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人民城市”幸福樣本。豐富“軌道+公交+慢行”有機銜接,提升城市綠色出行占比。優化“碳惠天府”正向引導機制,加快構建超大城市綠色低碳生態圈。本報記者 繆夢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