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銳眼看市】
資管新規積極影響可能還在后面,外延擴張將為精細化管理所替代,大而雜資管將為專而特資管所取代。
張銳
《關于規范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簡稱“資管新規” )即將在年底最后一天走完過渡期而正式落地實施。這一被業界認為是涉面最廣、標準最嚴、力度最大的資產管理規章帶給國內理財市場的變化可以用翻天覆地來形容。
資管新規共計三十一條,內容非常詳盡,覆蓋了所有金融機構的資管產品,在資管新規公布后有關部門又發布了《理財公司理財產品銷售管理暫行辦法》、《信托公司資金信托管理暫行辦法》以及《證券期貨經營機構私募資產管理業務管理辦法》等配套細則。總體看,這一整套“1+N”政策監管體系中最重要的內容無非有以下四條:一是提出完全打破剛兌;二是拆除多層嵌套;三是限制非標、限制期限錯配和限制杠桿比例并統一杠桿要求;四是定位資產管理業務屬于表外業務和特許經營行業,并提出實行穿透式監管。
資管新規原計劃到2020年底結束過渡期進入正式實施,但由于不期而至的新冠肺炎疫情打亂了步伐,經濟形勢的變化對資產端與資金端均造成沖擊,同時因為資管新規所涉及的轉型升級產品存量太大,剎車踩得過猛,金融機構難以承受,勉強達標可能又會分流其他業務發展的資源與精力,故此過渡期延長到了2021年底。現在看來,過渡期延長一年不僅讓更多期限較長的存量資產自然到期,也給資管機構創造了較為充裕的應對時間和空間,從而避免了存量業務急速轉型而產生的增量風險。更重要的是,過渡期的延長其實并沒有涉及資管業務監管標準的任何變動和調整,資管業務的改革方向也沒有出現絲毫的改變,相反在正本清源、轉型發展、重塑生態等創新力量的驅動下,資管機構各類產品的合規程度不斷提高,健康的資管生態正在逐步形成。
此前人們擔心的資管新規將壓制資管產品市場擴張的情況也沒有出現,國內資管市場規模平穩增長至126.72萬億元,與此同時,整個資產質量與結構都得到優化。去通道與凈值化轉型的政策壓制之下,像原先通道業務量較大的信托、券商以及商業銀行的資管產品規模分別出現不同程度的下降,在凈值化產品領域沉淀很深的公募基金和保險資管旗下的資產規模增長較快;另一方面,商業銀行與券商、基金公司等紛紛成立子公司,承擔從母行或母公司轉移出來的保本型理財產品的同時,開拓主動型管理業務的凈值化產品。總體看來,資管新規頒布前存在的大量剛性兌付以及兜底性產品快速壓縮,凈值化產品放量增長。拿體量最大的銀行理財產品來說,目前凈值型產品存續規模占到了非保本理財產品總規模的86%。
資管市場產品轉型升級加快的同時,風險也大幅壓減。一方面,限制通道和去除嵌套后各種資管計劃產品的投資杠桿率明顯下降,如銀行理財產品平均杠桿率較2018年降低了約2個百分點,信托產品計劃杠桿率下降了1.32個百分點,券商資管領域的場外配資通道完全被封閉;另一方面,影子銀行規模顯著下降,按銀保監會主席郭樹清的說法,目前影子銀行規模較歷史峰值壓降了約20萬億元。
資管新規對未來資管市場的積極影響可能還在后面。一方面,表外業務粗暴式外延擴張將為精細化管理所替代,資管機構以錢炒錢的拳腳功夫再也無法施展,決定勝出的關鍵除了產品收益率外,更有與之緊密關聯的資產端優質資產發現能力、企業與品牌知名度、團隊研發創新能力等;另一方面,既然政策導向上需要資管機構回歸主業,因此,大而雜資管將為專而特資管所取代,資管機構既要充分利用資源稟賦優勢展開縱橫深耕,也要針對不同客戶群體加強產品精準定制與個性化設計,須知資管市場高手云集,產品同質化情景下唯差異化方為制勝王道。
以市值法取代攤余成本法將是接下來資管行業資產估值的一次劃時代革命。攤余成本法說得通俗一點就是將投資標的總收益平攤到產品購買持有的每一天,收益變動與產品估值不存關聯,投資者每天看到的是產品收益率只漲不跌,但卻不能了解持有產品面對的市場波動風險,而市值法在每個交易日從市場或者從第三方取得一個估值價格,并將每日估值價格的變動計入當日損益,這樣一來投資者便可每天看到產品凈值波動,看到自己的收益變化。也正是估值方法的調整,未來資管產品的凈值波動將成常態,投資者只賺不虧的理財時代將一去不復返。
(作者系中國市場學會理事、經濟學教授)
以上文章發表的言論,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證券時報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