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一家公司中,對經營介入較深的股東們,要比債權人付更多責任,所以當公司陷入困境之后,股東應比債權人承擔更多風險。近期不斷有著名公司股東權益清零,鐵打的資產,流水的股東,有可能成為常態。
經營實體陷入困境有很多情況,路邊小攤販,虧幾百元就不再干下去,商鋪經營者可能虧了本金后就收手了,中小企業主拿資本金做點小生意,一旦不能維持下去,可能就清零注銷,這些都是股東為經營負責,但還有一種情況,就是經營上了規模,為了做大事,要去融資,遇到經營困境,就牽涉到債權如何償還的問題。
不少公司困境最早暴露出來的方式,就是欠債無法按時償還。流動性出了問題,容易遭遇連環逼債,經營受到影響。這時候就要進行債務重組,或者公司重整。
高歌猛進的紫光集團去年無法兌付債券,遇到流動性危機,進入到重整環節,以2021年6月30日為評估基準日,根據天健興業出具的《市場價值評估報告》,紫光集團等七家重整企業模擬合并口徑全部資產的市場價值為1214.78 億元,負債共計1578.34億元,其中202.25億元屬于重組主體的或有負債,不占用重整的償債資源,重整主體實際負債總額為1376.09億元。
這就是資不抵債,一家公司資不抵債后,理論上股東權益就是負數,可以清零。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原股東拿不出方案,管理人就可以掌握話語權,接納新股東進入。智路建廣聯合體擬投入600億元現金對紫光集團實施整體重整,承接重整后100%股權,債權人得到高比例清償。
該方案引起一些爭議,趙偉國控制的健坤集團(持有紫光集團49%股權)發表聲明反對重整方案。趙偉國認為在方正集團遇到問題后,金融機構不斷收貸,紫光在2019年7月到去年10月,凈償還了420億元的債務,流動性遇到危機,并不是公司資產不好,重整主體被低估734.19億元,如果旗下資產上市,估值會更高。
按照方案,健坤集團在紫光集團的權益會被清零,趙偉國有所不滿,但在債務無法償還之下,掌控權已不在他手中,要看債權人怎么看。
方正集團同樣是原股東權益清零,新方正集團的最新股權結構為平安人壽設立的SPV持股約66.5%,珠海華發集團有限公司(代表珠海國資)設立的SPV持股約28.5%,債權人組成的持股平臺(合伙企業)持股約5%。
海航的重整方案,同樣是老股東團隊及慈航基金會在海航集團及成員企業權益將全部清零。重整后的海航將拆分為四個板塊獨立運營,航空板塊、機場板塊、金融板塊、商業及其他板塊,各自由新的實控人股東帶領前行。
新股東帶來的數百億資金,主要用于償還債務,盤活資產。為了避免逃廢債惡名,公司重整一般都會優先照顧債權人利益,制定一個高比例償還計劃,原來的股東,因為經營不善,則要對結果負責。
還有很多上市公司重整,是新老股東之間,有所妥協,比如*ST實達近期公告,新進入者承接資本公積金轉增的股份,老股東持股比例下降,但依然保留。這也是重整常規操作,新進入者帶來新鮮血液,吉利重整力帆等,都是新進入者帶來一部分資金,償還債務人,還有一些資源,盤活經營。龐大集團重整,采用了新進入者出資,原股東讓渡部分股權的方式。
還有一種情況是債轉股,因為公司質地尚可,銀行等金融機構在公司陷入困境之后,無奈成為股東,比如鹽湖股份債轉股,規模龐大,不過因為鹽湖股份迎來行業牛市,給金融機構帶來意外收獲。
單純的債務重整也有,比如華夏幸福,近期通過債務重組計劃,不牽涉股東變動。華夏幸福金融債務高達2192億元,出售資產可以實現回籠資金約750億元,其中570億元用于現金償付債務,剩余180億元用于經營,出售資產還可帶走金融債務約500億元。首期現金清償率 30%-40%,如資產處置順利預計可達40%。債券則進行5-8年展期,在展期期間利率下調至2.5%。
華夏幸福股東雖然沒有變更,但大量出售優質資產,也讓公司實力受損,現在市值只有140億元,債務風波已讓公司傷筋動骨。2018年7月,華夏幸福遇到困境,平安集團從華夏幸福控股手中購入華夏幸福19.7%股份,價格是137.7億元。平安集團賬面損失不小。
股東以資本金為企業經營負責,享受收益,高杠桿下負債往往是資本金數倍,如果成功就能享受暴利,但失敗之后,資本金就不能覆蓋風險,這時候原股東持股比例下降,或者被清退,就是很正常的事情。
現在通用汽車還在資本市場,但是股東已因為各種危機被清零換了好幾次。未來在中國這種情況應該也會越來越常見,為了盤活資產,保就業保經營,會鼓勵破產重整引入新的投資方,資產一直在,但資本可能輪換很多次,資產比資本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