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經記者 楊建 每經編輯 何劍嶺
今年的結構性行情促成了私募行業飛速發展,目前百億級私募已突破100家,達到102家,其中包括近期剛剛誕生的第一家百億級外資私募。
實際上,外資私募自2016年進軍中國市場后,一直在加速布局中國市場,但是相比本土私募,外資私募似乎有點“水土不服”,在規模上并無太多優勢。而近期外資私募橋水(中國)投資在新產品大賣后,已成功躋身“百億俱樂部”。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發現,橋水(中國)投資除了前期發行的3只產品外,此次發行的30只產品都是華潤信托發行的顧問型私募產品,其中有什么玄機?
外資私募管理規模遜色
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11月末,存續私募基金管理人24542家,管理基金數量121522只,管理基金規模19.73萬億元。其中私募證券投資基金管理人9023家,存續私募證券投資基金74947只,存續規模6.10萬億元。
近期,A股市場持續走強,股票多頭私募開始發行新基。據私募排排網不完全統計,包括景林資產、、源樂晟資產、盤京投資等在內的多家百億級私募籌備發行,其中景林資產更是兩天募集超30億元。
本土私募風生水起,外資私募情況如何?《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大多數外資私募在國際上聲名顯著,但是在中國市場上似乎遭遇了“水土不服”的尷尬。
實際上,自從外資私募2016年進軍中國私募市場以后,便開啟了備案高潮。不過在前期密集備案后,外資私募備案數據今年出現明顯下滑,年內只有3家外資私募成功備案。最近新增的外資私募是11月8日完成備案登記的先知私募基金管理(上海)有限公司。私募排排網數據顯示,自2016年8月瑞銀資產在中國基金業協會完成登記備案以來,目前一共有34家外商獨資的證券私募管理人相繼完成登記備案。
另外,外資私募在管理規模上相比本土私募似乎沒有任何優勢。私募排排網數據顯示,在34家外資私募中,目前僅有潤暉投資、騰勝投資、德劭投資、元勝投資、橋水(中國)投資、瑞銀投資6家外資私募管理規模突破20億元。其中元勝投資、橋水(中國)投資管理規模超50億元,后者則是剛剛成為百億級私募。此外,惠理投資、英仕曼(上海)投資管理規模在10億~20億元,其余26家外資私募管理規模均不足5億元。
顧問型產品致規模突破
基金業協會數據顯示,雖然橋水(中國)投資進軍中國已3年,但是在今年11月前,從管理規模來看,還沒有多大突破。橋水(中國)投資真正實現規模突破是在今年11月23日,公司一口氣成立30只私募產品,于12月9日集中在基金業協會登記備案。以這30只產品的規模來計算,橋水(中國)投資管理規模正式突破百億。
橋水(中國)投資在2018年10月17日備案在中國的第一只私募基金“橋水全天候增強型中國私募證券投資基金一號”,2020年9月30日備案第二只私募產品“橋水全天候增強型中國私募證券投資基金二號”,2021年12月9日備案第三只產品“橋水全天候增強型中國私募證券投資基金三號”。不過,據記者觀察,此次給橋水(中國)帶來管理規模突破的是顧問型私募產品,上述最新備案的30只私募新產品都是華潤信托-創意擇優系列產品。
對于顧問型私募產品熱銷,私募排排網財富管理合伙人姚旭升告訴記者,基金業協會根據管理類型的不同將私募基金分成了自我管理、受托管理和顧問管理三類。其中顧問型私募指的是通過(、信托、)等金融機構發行產品,私募基金管理人則以投資顧問的身份對產品進行管理和運作的模式。
姚旭升表示,相較于自主發行產品的模式,私募投顧模式存在明顯的優缺點。優點是通過大型金融機構發行產品,私募管理人募集壓力小,有利于中小型私募機構降低營銷成本、快速提升規模和建立知名度。缺點也很明顯,當產品出現問題時,私募基金管理人與發行機構容易出現責任劃分不清的情況,因為在這類產品中,私募管理人只是顧問角色,而投資人的合同是和發行方簽訂的,在實際操作上發行方并沒有對產品進行管理。